母亲的松木大房
曾经年少,总是幻想,有一座雨季屋顶不漏雨,三九窗户不透风,春天趴窗拂绿,冬天隔窗看雪,睡醒了还可以闻到饼香的堂屋。那时懵懂无知,幻想经常泛滥成灾,日常很多时候,我傻傻的发呆,几乎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光阴。
小时候,家乡还没有当下这样整洁富庶,那时,一座座土坯墁泥的白杨土木房,静卧在连绵群山环抱的阳坡根,山路崎岖,物资匮乏,断粮缺钱是常有的事,大部分人都一贫如洗。但我向往拥有一座遮风挡雨的暖窝,渴望吃饱肚子的希望从未断绝过…
那时年少懵懂,此等幻想,尤其刮风下雨的日子特别强烈,也许这就是与生俱来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奢望吧。生命应该顺应天命,而生存不可以随遇而安,因为对一个活着的人而言,有太多的选择。因此从小到大,在人生路上,身不由己的坚持着心里的这份期盼……就是特别渴望拥有一座敞亮明净的房屋,这份执念,一直督促我跋涉在奋斗的路上……
记得小时候,我们全家都蜷居于三间土坯房内,吃饭时基本都在院落的土台子上,放一张父亲用老榆木拼凑的长桌,全家六口人聚齐在一起就餐,虽清苦但也其乐融融。吃着母亲千遍一律手擀的青稞面疙瘩或洋芋炒腌菜,口齿生香。八零年家里一穷二白,就这单一的食物,每天足以引起我们姊弟几个饥饿的味觉。有时候母亲忙完田间地头除草的活儿,不忘采些苦苦菜和蕨菜给我们下面吃。
晚上写作业时,母亲麻利地撑上煤油灯盏,小心的放在陪嫁过来的白杨箱上,不忘嘱咐一句:赶快写作业,不然今晚的煤油不够。那时候虽然贫苦,可每个人没有比较、没有竞争,所以我的童年是快乐的。
记得上五年级时,光阴好了许多,每家每户的生活也都在细微的改善着,爷爷是公社退休人员,有较好的工资支撑,所以村里率先盖起了松木大房。花格木窗、五层花草雕刻,即气派又明净。全村乡亲都来贺喜,爷爷也比平时精神了许多,因为奶奶走的早,爷爷这一生带着一大家子人熬过来也着实不易。父亲和母亲看着爷爷家高大气派的松木大房,也难得喜笑颜开。记得母亲低声念叨着:家里的一根横梁裂开,用榆木勉强支撑着,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全家也能住上一座这样的大房子啊,末了还轻轻叹了一口气……
晚上爷爷特意宴请家务里所有亲戚吃贺房的熬饭,当着众亲戚宣布:“把拆下来的民国老房子接续给老大,他孩子多,房子又年间长了,到处漏雨。”大叔和二叔虽面露不悦也无可奈何,老人家发话了他们也没有刁难的理由,父母沧桑的面容,由于开心而焕发出难见的喜悦光彩,必定我们还在那三间土坯房里,过着难熬的日子。记得晚上,母亲由于高兴而大哭了一场……
爷爷送给父母的老大房,是民国三十年,祖父为祖母特意安置而盖的,因为祖父常年在兵营,南征北战,极少在祖母身边,为了弥补他对家人的愧欠,房子的木材全是从玉树运抵的成年上选红松,木质坚韧美观,房型设置廊院,雕镂八宝,彰显民国遗风,每间房子的间隔松板,祖父已漆上的柏油还自然的泛着柔亮芳泽。太阳照热,有一股淡淡的松木清香。每方间隔松板,严丝合缝地插扣在每一扇满间花窗上,所有的横梁与柱子都是榫卯结构,每一处都衔接的天衣无缝。看不到一根铁钉。红松屋对儿门的麻花门扣底部,镶嵌着民国三十年的两款铜圆,非常精致大气,这也许是这座老房唯一的重要历史烙印。必定这是副官祖父的宅院。虽然年久苍古,但仍然不失大家民居的气度。
爷爷的旧大房过继给了父母,可房子上面防土的蔓梢与踏板都年旧腐烂了。这可难倒了老实巴交的父亲,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买十几平方的木枝当防土的蔓梢,也需要一大笔钱。母亲是个要强的人,给父亲宽心:孩子他爸甭急,明日我们全家,到门前山顶的荒草坡砍十几捆野柳枝干,即柔韧又疏密有致,搭房子时铺在椽子上多好啊!父亲听后眉头舒展了许多。
记得,第二日刚好是星期六,母亲和父亲赶着家里养着的、唯一值钱的小毛驴,一块赶着我们姊弟几人,昂首冲向村前的石门子山顶。偷偷望了一眼母亲,大步流星,一脸的豪气干云。我暗暗思忖:今日砍柴,我两个姐姐死定了,我,不由偷偷暗笑起来。
门前大山,路陡崎岖,连绵不绝的大山间,唯一上山的路口有两樽很大的石拱自然形成三门,所以村民都叫石门子……
平常里只翻翻地、驮驮麦子的小驴子,父母一直用青草麸子侍候着,舍不得骑一次。今日走到玛尼寺院门口,母亲毫不犹豫的把我放在驴子的白杨鞍心上。也许已看到我气喘吁吁哭丧的小脸,有些心疼。因为从小我的心脏不太好。父母格外操心。母亲亲自牵着驴缰绳,回头微笑着轻轻嘱咐道:抓紧驴鞍子,山路太陡,小心滑下来。母亲的笑,亲切的我一下子没了脾气,扭头看看后面的两个姐姐,提着熬茶暖瓶和青稞馍馍,还有几个大茶缸儿,正气急败坏地小声骂着我……
走到山顶,父母和两位姐姐忙着去砍野柳枝,母亲让我牵着驴子沿山坡溜草,让驴子吃个饱。住惯了低矮的土坯房,或许压抑久了,此刻站在山顶,没由来的一阵心旷神怡。站在一览无余的山顶,眼前一片浩瀚无垠,胸心好一番畅快,不由大喊几声,惊的山雀高飞,野兔乱窜。
一缕缕明媚的阳光,普照着翠黛如烟的峭壁,如刀削割的千仞绝壁上长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丽色有致,相互斗妍竞窈。脚底下杂树碎花怒放,头顶野鸟翩翩,山色真是怡人。但见不远处父母砍伐的野柳深处,喜鹊成群,飞来飞去,争鸣不已,将山里劳作的时光点缀得十分迷人,且风光无限!不时从砍柳枝的荒草坡传来母亲担忧的嘱咐声“尕娃,崖岩边甭去,小心掉下去哩。”已被大自然熏晕的我哪里顾得母亲的担忧……
脚下几丈开外是惊悚的黑鹰洞,镶在千仞绝壁上端,煞是心惊。据老人们相传,马步芳兵败,逃回的残兵败将,在黑鹰洞里休整躲藏过,不少人薨在洞内。害得我从小对这个山洞心有余悸。此刻,只能较远地站在悬空的一块巨石下远观。俯瞰谷底,仿佛有种自己随时会从半空,轻轻扑跃而下的冲动。从这块巨石上顶的崖边倒垂下几条沙棘,小绿叶间挂满一串串桔红色的晶莹小果,惹人垂涎三尺。牵着驴子惊悚走了几步,满山遍野一株株低矮的辫麻花,迎风点点,枝干拗曲,叶子却极其茂密,还夹杂着朵朵娆妖的小黄花,淡雅清新的颜色充满温情。峭壁的对面,是一条狭小的山道,直达山脚下通往村子的阡陌小路。那时光阴虽然特别困苦,但自然山野的葱茏让我忘却了烦恼与饥饿……
爷爷请来全村最出名的木匠,为老大房所有横梁、柱子、板壁、花窗重新组装。在全村乡亲们的倾力助攻下,爷爷送给父母的旧大房,雄赳赳气昂昂地矗立起北土墙跟,据老人们讲南北朝向的房子,太阳从早照到晚,房间比较干燥暖和。
盖好的老大房,窗户虽没有爷爷家新大房玻璃窗的明净敞亮,但母亲用崭新的白纸糊的一尘不染,在我的眼中,比起爷爷家的新大房还雅致清新。从前面观去全是一整体的红松木板花纹,配上白纸花格子一开大窗,比原有的土坯房不知高级多少倍。
父母的脸上逐渐有了笑意,上学回来再也不担心没地方写作业,下雨天也不破烦屋顶漏雨。每个吉庆的节日,父母都不忘感谢一番爷爷的恩情。日子就这样在民国时期的大房里平凡的过着,直到我工作后的第二年,多年老风湿折磨的母亲一下子卧床不起,母亲的身体愈发孱弱。有一次元旦回家,母亲半开玩笑地说:若要富儿女大,若要穷也要儿女大,你们都大了,阿妈有没有福气,还能享受上如邻家盖的那般大气宽敞的松木大房。
好像所有的老人对木质房子和木质家具特别钟情,也许是老人们对自己本心的一种表达,或是对自然木质的一种老情怀吧。母亲也许无心之说,可母亲此番希望之音,深深烙刻在我心底……
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城里吹到了农村,我们村里家家户户,因为政府的培训和扶持,都到内地开面馆,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毅力,一两年的光景就赚得盆满钵满。每家每户都盖起了洋楼和松木新房,所以母亲看着一个个乡邻富贵崛起,好生羡慕。难免会发出这样的呢喃。必定渴望美好与幸福,是每个平凡人的愿望……
这些年经过不懈努力的工作与网站运营,我也积累了些积蓄,姐姐和弟弟也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到沿海开店,收获了他们的辛勤收益。一次视频聊天中我给弟弟说:
我们都生活圆满了,可父母一直有个愿望,想住上一座崭新的松木大房,我们兄弟合资为父母尽个心愿,给他们盖一座敞亮的松木大房怎么样?我俩一拍即合。
就在那年的年底,我们为父母献上了我们的孝心:一座七层花草雕刻的松木大房。比爷爷家的雕花大房,花草还多雕刻了两层,更显辉煌大气。邻居还调侃是不是和爷爷做比赛呢?引得现场一片欢腾。
落地雕花格窗,满间大火炕,周围镶入核桃木色的壁围,太阳从早到晚一直照射在暖炕上,刚好可以晒到卧床不起的母亲身上。配上暖色的牛绒炕毯,瞬间屋子里都是阳光照耀的明净与温暖。
搬家入住的那一天母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阿妈只是几声羡慕的唠叨,就被你俩孝敬到如此程度,阿妈从没想过这把老骨头散架前,还能住上儿子盖给的松木大房子啊!以前连睡梦里都不来。我赶忙安慰母亲:你不是说穷富都要指望儿女长大吗?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我们出门在外,一直有国家的民族政策特殊照顾着,只要自己遵纪守法肯努力,挣钱也没有你们那个年代难,你和父亲好好养老吧,虽然你的膝盖被类风湿所折磨,我们姐弟几个一定找最好的医院给你治疗,买最好的风湿药给你用上。
母亲眼含泪花欣慰地笑了,摇摇头若有所思的说道:娃娃们!你们费心了,阿妈这个病看不好了!哪个大医院你们把我没拉到?所有医生说的都是一样话,只能激素治疗,还毒副反应很大,你们的孝心阿妈领受了,只能活一天算一天,只是对你的父亲放不下心。
喜庆的住房日,母亲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说的我们全家人都潸然泪下,父亲眼眶泛湿,不忘打趣说:今天是吉庆有余的日子,孩子们给我们盖了松木新大房,我们该好好享受,您还年轻,离坟坑还远着呢!说的大家破涕为笑…新盖的大房内我添置了红外线照射灯,可以缓解母亲的病疼,给她添置了她喜欢的木质花台家具和所有电器。随后我龙凤胎宝宝的出生,给盼孙多年的父母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与幸福。余下的十几年虽然病痛时有折磨她,但母亲的精神过得知足而幸福。
光阴荏苒
母亲渐渐风华老去
却成全了我们的心智
生活的历练消磨了母亲的容颜
却为子女成全了青春的绽放
不知不觉中
母亲伴着我们已走过人生的一半
我们由青涩变为成熟
母亲却慢慢佝偻了身躯
除了用自身的修养与仁爱
也用她光辉的榜样
打磨与锻造了我们的棱角
仿佛弹指一挥间
母亲的生命
又画上了一道深深的烙印
感谢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度,感恩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感谢有一个包容和谐自由的环境,让我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可以在和平社会中,努力赚取生存的幸福空间,给父母、给家人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给国家、给社会,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在小康的路上如草尖破土,闪着新绿嫩莹,拥抱幸福,拔尖的生活荡漾在我们的眉眼。这一刻,因为孝敬、奋斗,我们的家园走向蓬勃,迎向幸福……
作者: 包林,男,党员。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青海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协会会员,南边文艺研究院会员,无锡散文协会会员,中国诗词散文签约作者。国内多次比赛中获奖。文章发表于各大网站平台和纸媒体
朗读:穆红 回族 笔名:伊月儿 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 现居义乌 喜欢徜徉文字间与灵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