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父似兄师生情
——读李中合教授《赠咸阳汪生文浩序》有思
文/云蒙山人
从教30多年,我给学生写过很多信,也收到过很多学生的信,更通过各种渠道阅读过很多别的师生之间的信函。然而,读到李中合教授《赠咸阳汪生文浩序》时,却不由得被深深感动,并陷入静静的思索。 《赠咸阳汪生文浩序》是李中合教授写给咸阳学生汪洋的一封短信。全文回忆了与汪洋在商洛学院互为师生的些许细节,尤其记叙了汪洋送作者一方歙砚的典型事例,通篇洋溢着老师对学生的殷殷深情,那父亲一样的郑重嘱托、兄长一样的仔细叮嘱像故乡的小河,缓缓地从我们的心头流过。

严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好的老师首先是乐于并善于了解学生的。从李教授在文中记叙汪文浩“年二十,瘦削、清秀、文静。”“其声也柔和,其笑也灿然,其礼数备至,有慧根”,可以看出李教授对这位学生是用心观察的。“余屡次劝其增饮食,多运动,以壮其筋骨”,恰似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嘱咐。 课内良师、课外益友。在李教授的眼中,“文浩嗜好诗文,凡古之名篇大作,定当穷读广涉,每问必答,答之又少错,余叹之,不时鼓励其终身发奋而不怠。”因为有这样的老师指点,学生也“常以诗文为范例,多有习作。每作,必示余”。而且他的文章“有文气,多古调,盖根基牢固也哉”,他的诗“学音律,求法度,重规矩,不乏情意二境,在《商洛诗词》有其作”,展示出初步的文学才华。显而易见,汪洋的茁壮成长,恰恰沐浴着老师的阳光雨露。 要温暖别人,自己心里得有阳光。心地善良的老师,都是自发光星系,学生能够感受到这光和热,所以也乐于和他们交流开心的、悲伤的、以及那些繁琐细碎的人生小事。文中记叙文浩为其外祖父作铭,并请李教授审读,就已经超出了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范畴。而李教授言“其文通达而简约,其情深切而悲戚,心之所到,不胜哀哀”,显然是朋友、兄弟之间的感同身受了。对于文浩的作品,李教授说“若假以时日,必当有所成矣!”这既是老师对学生发展的预期与评估,也是兄长对小弟的期望与祝福。这种课内长幼有序,课外相互切磋的师生关系,正是古人所倡导的、现实所需要的、未来所呼唤的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与那些课堂上高谈阔论,校园里漠不关心,生活中毫无交集,事业上没有联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生汪洋借回故乡之机,亲自选择一方袖珍小砚,送给恩师并坚决拒绝收钱,“言其以作纪念”也是情理之中的。这世界上有好多事不能用价值去衡量,比如师生情。当然,这个聪明的学生非常会说话,他希望老师将来练成字可以送他,以免老师心里有过多的“亏欠”。 文章结尾,李教授遗憾地说,“如今,余字到底如何,余不敢言成,致终未送出。然每睹其物思其人,思其人又兼其事,难忘也!故为文勉之并道余对文浩好学、敬余之情也。”行文至此,一个勤奋好学、尊敬老师、知恩图报的咸阳汪洋汪文浩的跃然纸上。有这样的学生,也必定老师倍感欣慰。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求真;教育是事业,事业的要义在向善;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尚美。在这篇短文里,我读到了真善美的主旋律。爱生如子,敬业如命,总有那么一些人,用热情点燃激情,用真爱传递大爱,用生命达成使命,我敬佩这样的大师。从心里发出的,必将达到心的深处。我相信,在古都咸阳,在汪文浩履职的那个城市,夜深人静时必有一份同样深情的怀想,那是念念不忘后的回音,那是历久弥深的如父似兄的师生情。(2021年10月13日)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很高兴认识更多文朋诗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