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卧荒山《仓颉文化文集》连载3
洛南县仓颉文化研究会外出考察活动纪实(1)
为了把我县仓颉文化研究推向更深层次,广泛汲取仓颉文化素材,加强与外界仓颉文化交流,同时也为编撰仓颉文化系列丛书,拍摄《仓颉》纪录片,我们仓颉文化研究会精心组织六人外出考察小组,于8月23日早八点出发,9点30分抵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铁锁关遗址,这也是陕西与河南的结合部,在仓颉研究会会长李志全先生的提议下,由本次活动的策划人刘剑锋先生宣布了本次外出考察学习的目的宗旨要求,明确了各成员的分工、职责。 这次考察学习的主要地点在河南山西,我们考察组第一个目标就是洛阳市洛宁县大兴镇仓颉造字台,我们是顺着洛河一路前行。 12点30分抵达卢氏,又途径洛卢高速到洛宁县大兴镇下车,从当地老乡口里问到前往仓颉造字台的道路,可是到了仓颉造字台所在的下阳峪河村时,周围林荫密布、荒草遮掩,路边又没有标识,询问当地人,可口音拗口的听不清楚,最后只能凭着其手势所指,来到一片荆棘丛生的荒草地,几年前曾拜谒过“造字台”的刘剑锋老师凭记忆走向一座小山岗,在一片荒草丛里发现了仓颉造字台的碑石。 刘剑锋先生和刘琰君在精心地拍照录像,有着深厚绘画功底的李志全先生拿起画夹在现场写生,本来想借助无人机航拍,可碑石所在的山梁上树木枝杈交映,只好作罢。 当我们离开阳峪河村时,天色已晚,村民们忙于掰收烤烟,在公路下面一家农户住宅旁有一片树林,那一群毛老鼠在细长高挺的树上攒动,主人养的鸡则从院墙顺着梯子飞到高高的树上,我们记住了仓颉造字的遗址,也记住了这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小村庄。 8月24日早8点30分,我们带着朝圣者的心情,来到洛宁县东关仓颉雕塑前,瞻仰这位为华夏文明,为汉字洛出书处碑,地处洛宁县西长水镇,来到旧遗址地点,现场仅存一块碑石、一座房屋低矮门锁紧闭的小院落和几个说不清年代的古树,透过门缝看到小房中间有一个锈蚀斑斑的辘辘。 为了弄清真相,我们想通过断言残壁土质酥松的院墙去拍摄,可大院内那么枝叶繁茂的大树挡住了视线,无奈中,刘剑锋老师急中生智,沿着院墙下的一个沙堆爬上院墙,往院内一看,小小的院落像掉在深深的地坑里,挨着墙角的土质明显被雨水浸泡,刘老师顾不了这么多,纵身跳下去摔了一跤,蹭了一身的泥,右手还被树干划伤,流血不止。可他却若无其事地让人把照相机递下去,在院子内完成了现场拍摄。 在洛宁,流行一句谚语:“洛河水出洛河源,留在洛南不浇田,流到洛宁浇竹园”。 整理沿途拍摄的音像资料,晚上由李志全会长安排本次考察学习的具体详细的分工,确保顺利圆满完成任务。
早上,我们考察组一行来到枣庄村,上世纪50年代,修一个水文站,叫伊洛河水文站,(龙门石窟就是伊洛河)右手是洛河,左手是伊河。伊、洛河交汇处位于岳滩镇枣庄村,这里河道开阔,水质清澈,土质肥沃草木茂盛,水鸟翔起翔落,有着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 为了看清伊、洛河交汇的真实场景,我们拍摄组人员精心调试无人机,在方圆几百米高空鸟瞰大地,突然间,负责无人机的刘琰君先生惊慌失色地告诉大家:“赶快用眼睛搜寻无人机的踪迹去向”,于是大家霎时全神贯注,伸着长长的脖子努力用眼睛、用耳朵搜寻着,可缈缈穹空,哪里有无人机的踪影,随着郑金民大哥一声惊呼:“看见了,看见了”,那千呼万唤的无人机突然出现在河对岸的农田里,无人机像一只鸟儿似的抖动着翅翼,在距地面10多米的高处从容飞过,在一番紧急调试下,无人机静静降落在一条3.5米宽的通村公路上。 下午四点,我们来到巩义市洛河黄河交汇处,做了现场拍摄。 下午5点,我们来到新郑市郑南路仓颉造字台,在造字台旁有一座凤台寺塔是一座九层檐崖叠加的高塔,高19.10米,底部外围周长13.38米。塔身呈圆锥体,由水磨青砖砌成外壁,灰浆添缝,造工精细。原来角梁下悬有风铃,微风吹过,铃声响遍四野,但现今已全部无存。 从第一层塔门进入后发现,内部空间较小。令人惊奇的是,站在塔室内,用脚轻轻踩踏,感觉下边有发闷的声音。原来,在塔的下面还筑有地宫,用以供置舍利子或安葬和尚。“地宫内壁均用白灰涂抹白地,其上用黑、红、黄三色绘出花卉、飞禽、人物。南壁、西壁绘有力士。北侧、南侧各绘一武士,姿态生动,形象逼真。目前地宫已封填保护。 据新郑县旧志记载,凤台寺建于宋大观三年(1109年)。而塔门楣上的刻字证明凤台寺和塔应建于元丰四年(1081年)以前,距今今近千年。 早9点30分,我们考察组根据昨天的预约,和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的党总支副书记胡瑞芳联系,她先安排我们参观了黄帝故里、郑国苑,10点30分和黄帝文化研究会举行了一场座谈会。 座谈会由研究会秘书长张天伟主持,参加人员有副会长赵宪立、刘宏民,文化馆馆长王建民。会议围绕着黄帝文化和仓颉文化的探索发掘传承,以及它与河洛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李志全会长说这次考察学习旨在千里寻根,向兄弟部门学习取经,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做法。刘剑锋主席说,仓颉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在仓颉文化的搜集整理发掘上走在前列,省内遗址就达8处。副会长赵宪立谈到,仓颉通过看鸟迹兽形发明了汉字,功在千秋,我们需要在仓颉造字的基础上多出文章,并配合我们摄制组对仓颉造字发展的渊源做了现场采访。副会长刘宏民在黄帝文化仓颉文化方面著述丰富,现场赠送了好几本书,可当摄制组要采访他时,这位谦逊低调的前辈连忙摇头,说他从不在镜头里出现,最后让他坐在自己的作品前做了一段特写镜头。 下午五点我们在前往平顶山市鲁山途中,就和该县的宣传部联系,可网络上查的电话都没接通,最后还是借助114台这才查询到文联主席郭伟宁的电话,郭主席即刻安排办公室主任郭宇鹏和梁圣堃在县城等候我们,因晚上有个民间团体在搞活动,郭主席派副主席晏文轩设宴招待我们,席间他谈到了鲁山县在仓颉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鲁山县很重视文化建设与发展,县文联给下辖的10个协会每年拨款50万元,然后按各协会活动开展情况拨付资金,鲁山县作为“全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墨子文化之乡”“世界汉字节发源地”,文化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4月在挖掘仓颉广场时发现了“仓颉造字碑”,字碑的上下皆有残缺,只留下“造字”二字,相传颜真卿曾在鲁山活动过并留下此碑。晏副主席在谈到“仓颉造字”有多处遗址时,他说对此不要太质疑太较真,能有那么多人“仓颉造字”传说,只能说明人们对仓颉的一份敬慕敬畏和拜膜。 一早,本来是周六休息时间,可鲁山县文联安排办公室主任郭宇鹏和梁圣堃做向导,带我们到鲁山县仓头乡“仓颉造字台”去参观拍摄,走上高高的台阶,在“仓颉造字台”的大院里,有一棵体型庞大铺天盖地的大枣树,据介绍树龄有600多年,在香火缭绕里一尊手持錾子的仓颉塑像伫立其间,在正南正北的展厅里,详细记载了仓颉造28字的字形演变、文祖仓颉的生平功绩简介,虽然酷暑难耐,可走进这座有着仓颉遗址的古刹,一股静穆之气,让人顿觉神清气爽,你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远古,回到那仓颉“观日月天相、鸟虫兽迹”的时代。 因为现场拍摄太耗费时间了,刘剑锋主席又是个凡事追求完美,他对自己所拍摄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尽善尽美,有时甚至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我们从9点30分一直拍到中午13点30分,这下可害苦了鲁山县宣传部的领导和文化界的朋友,他们早早就在20多公里外的县城等着我们。他们分别是鲁山县作协主席叶剑秀、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邢春瑜、秘书长袁占才、民协主席高小勇,在广泛听取他们对仓颉文化发展的建议看法后,并对郭文宁主席和叶剑秀主席进行了采访。 早上9点46分途径周口市扶沟县鸿昌大道,瞻仰了吉鸿昌烈士,拍照时,烈日当头,刘剑锋主席脸上的汗珠不停滚动,金民老兄提议给买一把太阳伞,一惯办事有条不紊,当机立断的李志全会长马上从周围买来遮阳伞、菊花茶、金银花。 10点00分前往周口市扶沟县大新镇赵场村,当尘土飞扬的车停在村头时,我们一行六人分头到农户询问仓颉造字的遗址所在,可问了好几家都没有结果。 奇怪,县志上明明记载着仓颉造字的遗址,怎么亲临现场会云深不知去处呢,正在纳闷时,一位老者走来,一询问,才知道他已是83岁高龄,叫赵泰林,当我们问起仓颉造字遗址时,他就主动给我们带路,“老人家,这个村庄叫什么”,老人回答后我们没听懂,他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到:“丁岗村”,老人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一块种满朝天椒的地头,在水渠旁的荒草里怎么也找不到县志里记载的碑石所在,我们就在原遗址处现场拍照,对这位老人进行现场采访,酷暑炎热里,老人有些晕,我们把他搀扶在一块凉荫树下,最后有一位开四轮车的同乡联系老人家属,把老人搀扶回家。 就在我们拍摄现场,需要平衡拍摄滑道时,想找些瓦片、石块做铺垫,可走遍地头的角角落落,除了杂乱的树叶、杂草、纸宵。竟找不到一个石块,当地一位老人说,中原地区,是无数万年黄河的冲击的泥沙形成的,难怪找不到石块。 下午3点30分来到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民安街道办事处李大夫村堌堆坡组的“仓颉墓”,我们车一停下,就集中精力做现场拍摄,忙到6点多,忽然来了一位20多岁精干帅气的小伙子,他说他父亲就是仓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志全会长随即让联系他父亲,十几分后他父亲来了,给我们带来矿泉水,经介绍叫王建,他完全凭着对仓颉的敬仰拜膜之情,自酬资金7.8万元于2000年修建了仓颉墓,2003年又翻修了前院的房子,修筑了200米围墙。村里人说他是仓颉痴人,眼看着家里破旧的房屋不去盖新房,却要去修复修建什么仓颉墓,村里人不解,可他却为自己短暂的一生,能为仓颉文化的发掘、发展与传播近一点绵薄之力,才是自己的夙愿。他给我们介绍,相传是公元177年的西汉建造的,从1976年、1984年两度文物考古队发掘勘探,在地层深处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址,确定仓颉墓已有4000多年历史,眼下我们能看到的仓颉大殿,是康熙九年,即1670年建造的。(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郑金民,从事林业工作,属兔,自称是以双木为生存的一只兔子,一年四季兔卧荒山,静观于秦山洛水之间,故笔名兔卧荒山。
本人是学习哲学,思考哲学和享用哲学的一个人,哲学伴随了几十年。历史生命哲学基本框架构建现已完成,大约140多万字。 本人论著《还原道的本相》在2020年《国学研究》第八期专刊发行,并获得陕西省国学研究会评选的2019—2020年度“国学研究论著奖”,《生命规律》和《宇宙人类及其生命》两部论著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已经面世,《历史生命哲学规律体系》进入出版程序。另外,计划用两年时间出版《人类安全阶段假说》《生命及其生命法则》《生命文化及人性类别层次》《关于哲学统一性体系论述》《有关哲学问题探索》《新思想》等六部历史生命哲学论著。在哲学之余创作大量诗歌,并多次获奖。对仓颉文化有深入研究,整理有《仓颉文化文集》。对伶伦文化也有关注,并写有一定文字。 2021年9月19日接受了西安广播电台就历史生命哲学和《书院门1991》有关情况一个半小时新闻直播专访;2021年9月24日在洛南县仓颉文化研究会接受了洛南县非遗保护小组和洛南县文化馆仓颉传说抢救保护工作专班三个半小时视频节目录制。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