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师范时,大伙的伙食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学校也会给每一位同学按时发放饭票。
一般,都是班级的生活委员从学校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老师那儿按人数领回,然后一一发放给每位同学。如果没有记错,扶风的李周信同学就曾经负责过。而且,每一位同学的伙食标准都是一个月三十斤主食,十五元副食。主食当然用来打稀饭,米饭,面条,买馒头;副食用来买菜。自己上学那阵,记得一份豆芽是一毛五,荤菜开始是三角,后来似乎是五角了。主食可能是一个馒头二两,一碗面条四两吧,时间长了这已经记不怎么清楚了。
那时,我们男生饭量大,不少人一个月三十斤主食不够,要么自己另外在学校后勤老师那里办理,要么让班干部代办,这样才能再增加些主食饭票。前一种情况自己就经历过,那时候,父亲还有不多的一点粮票,自己带到学校管理后勤的桂老师跟前,一斤粮票兑换一斤主食,好像还要再交一斤是五分钱还是多少钱的加工费,时间长了也记不起来了。这桂老师就是师范跟前的田桂村人。考入师范时,姐姐和姐夫和他同在一个村子,还提醒他关照自己,至于叫什么名字自己一直不知道。
与男生形成对比的是,班级的女生应该是属猫的,她们的主食常常是绰绰有余。记得有好几回,班上和宿舍里有同学说并打听,说有女同学还剩多少多少斤粮票,看看哪个男生需要。自己听了后真有些怀疑,这些同学是不是每天吃一顿饭还是没有吃饭。不管怎么说,有女生会私下里将她们个人使用不了的饭票——主要是主食会卖给我们男生。当然,不排除也有个别女生白送一些饭票给个别男生。
有一年盛夏收麦时节,由于连降阴雨,最后收回的麦子都出了芽,这也不能不影响到学校。所以,有一阶段卖的馒头比较黑,一吃就粘牙,估计好多同学能够记得吧。
必须说的是,自己上学那一阵,正值八十年代中后期,包产到户政策虽然说也有好几年了,可对于不少农村家庭来讲,经济上还不是怎么富裕。因此,在当时能够考上师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给家庭解决了粮食短缺的困难,节俭了一笔不必要的开支,这是毋庸置疑的;何况毕业后又有工作可以安排,这应该是庆幸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在好几次学校大会上,校长张永祥以及学校的其他领导讲到国家培养我们一个中师生要花费许多钱,自己至今还清楚记得。
毕业之际,学校让大家把个人手中的饭票退了,当然有相应金额以回兑,自己没去办,于是至今也有就了还有仅存不多的饭票在手,这恐怕也是文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