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痴情寄予竹
——读李中合教授《丛竹小记》有思
文/云蒙山人
也许因为生来就是山里娃,我对竹子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敬爱,以至笔录心画口诵手植四十余年,自感爱竹也算“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了。直到拜读李中合教授精美绝伦的短文《丛竹小记》,才发现关于爱竹,莫说云蒙山人萧老师痴,更有痴之百倍者——半隐庐主李教授。
《丛竹小记》刊于《商洛学院报》2010年5月31日四版。全文不足五百字,读来却如品佳茗。如尝陈酿,深感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诗情画意相映生辉,情趣胸怀跃然纸上,让人沉浸在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中。
这篇短文仅五个段落,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目视,口诵,掩卷深思,多一字则累赘,少一字则缺漏。五个段落相辅相成,互为点缀,组成有机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接下来冒昧地逐段品读。

一、闲笔不闲,直取重点。
短文一开头就抓住三个特点展开——
“余陋室有竹一丛,佛肚也,以青瓷花盆养之,通体四五尺许,几株老干,横竖交错,数片老叶,胡乱点缀,伴余于朴园书斋五六年矣。书斋位于南院大门内侧之西。”
竹为老竹、人为痴人、斋为朴园,似乎“花开三朵,各表一支”,但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作为暗线紧紧串接——这位身居朴园的老者酷爱这盆老竹。“以青瓷花盆养之”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二、繁笔不烦,持续铺垫
文章第二段看似无心,实则有意——
“每当日光临门,即移户外路之边,微风摇曳,婆娑起舞,过往者多注目凝视,然以为枝稀叶疏,无甚可观,力促余易而养之。每移室内,地方狭隘,便令其倚墙而立,与余相向。友人见之,又劝余植庭院之土者三,以拓室之空间,然余终未从之,心不忍也,亦不舍也。”
就字面义来看,主要是写旁观者对这盆佛肚竹心怀微词,并劝作者最好不要养或者换个地方养。“力促余易而养之”“又劝余植庭院之土者三,以拓室之空间,”作者却痴心不改,不嫌其只是普通的佛肚竹,也不烦其挤占了有限的书斋空间。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段尾明确揭示,是“不忍”,是“不舍”,是对佛肚竹的爱,是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是亲如父子,情同兄弟。

三、丑竹不愁,爱是源泉
文章第三段是对养竹过程的回顾。原来这佛肚竹一开始也是灰头土脸的“丑小鸭”,最终能够变成高傲美丽的“白天鹅”,归根结底靠作者对其恰如其分的精心呵护,靠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此竹初来家,盆破色污,矮小羸弱,一如无家之子,其先天不足之态从旁见出,余忙以新盆置换,以硬土培其根,以碎骨壮其节,以残茶剩渣肥其叶,未尝轻之慢之。其间,人言茶性碘,不长。然此竹与余之好同也,嗜茶成瘾,非茶无有精神,月去年来竟郁然勃发,亭亭可人,余窃喜有加。比及长大,余又修剪之,去其余而留其主,舍其多而存其少,如此有虚实矣,疏密相间,风姿绰约。数年间于粗服乱头中显露佛肚,昂然向上,一派遗世独立气象。凡造访者,多惊其形而嘉其美,赞而叹之。”
经过换新盆、培硬土、喂茶渣以及合理修剪等一系列操作,这盆本来貌不惊人、灰头土脸的佛肚竹得以壮根、肥叶、塑形,这竹“显露佛肚,昂然向上”,凭“一派遗世独立气象”惊艳了人们的眼睛,“凡造访者,多惊其形而嘉其美,赞而叹之。”由当初不屑一顾变为今天刮目相待。
值得注意的是,本段有一句很可能被读者忽略却非常重要的话:“此竹与余同好也,非茶不精神”。物我合一,人与竹的品质契合在这里得到了“秋水无痕”的点化。

四、赏竹不厌,情趣盎然
文章第四段是对人与竹”相看两不厌”之美好境界的极致渲染——
“至夜,灯光掩映,越发招人喜爱,其影投壁上,印痕斑驳,虚实成趣,宛然一幅水墨图画。每至此时,余便浮联翩,意气倍增,睡意全无,常不忍灭灯离去。”
莫看寥寥几笔,但画面感极强,诱惑力极大。尤以“其影投壁上,印痕斑驳,虚实成趣,宛然一幅水墨图画”,最令人心驰神往,羡慕嫉妒。

五、雅竹不俗,心声流露
文章第五段仅有28字,却春风化雨,点点入土,将人与竹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彼此欣赏与理解的投桃报李的境界淋漓尽致地展现——
“竹故不能言,然竹与我有情焉,寻思就里,余不负竹,竹又安忍负余也哉!”让人深感即便作为一种口不能言的植物,这盆幸运的佛肚竹也必将感念身居朴园的老者的照料、眷顾与呵护。读文至此,油然而生一种我看此竹多妩媚,此竹看我应如是的感同身受,在作者、读者与被描写者三位一体的共鸣里心领神会。
含英咀萃,余味无穷。再次回看这别有情趣的《丛竹小记》,突然从这盆佛肚竹的身上看到了作者李教授的形象:土生土长好养活。不需要优越条件,即可蓬勃生长,走心入眼接地气。无欲无求看世界。即便是众说纷纭,也依然固守本心,低调奢华有内涵。有为有成向未来。孜孜不倦厚积薄发,终成同类中的佼佼者,高端大气上档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越平凡者越谦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也许正是李教授对佛肚竹情有独钟的内蕴所在。
“未出土时便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行文至此,已分不清是在仰望写佛肚竹的李教授,还是在对话李教授写的佛肚竹,只觉得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点: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默默成长在这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很高兴认识更多文朋诗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