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
潘汝琪
2019年8月5日
国是家,爱是源;
节假日,陪家人,说说话。
思少时,校与家,两头跨;
至成年,图发展,少回家。
爹娘亲,思儿郎,路样长;
想爹娘,筷子长。
今休假,听娘讲:
多吃菜,慢吃粮,喝口汤。
娘心思,儿知道,深深藏:
虽第二,未第一,快快强。
人世间,最勤善,我爹娘;
现已老,常回家,多探望。注:小作初稿于2015年5月2日,2019年8月3日、8月5日再次补充修改完善;2020年8月1日又略有修改。
谨以此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献礼!
另,文友杨毓楼老师为小作提供了修改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关于《常回家看看》
1、这是以无数个中国人的类似的或者相同的拼搏奋发的经历为主线为明线,讴歌爱国爱家的真挚情感!
所以,作品立意虽深,但第一句“国是家,爱是源”,就已经把立意揭示了。
你把诗歌的主人公,换成你本人、换成其他的在全国各地打拼的奋发有为的任何一个中国人试试看?!读后的感觉如何?!
2、以鼓舞国人继续努力拼搏为国家再立新功再做贡献为第二主题第二条明线,但是也用诗句“虽第二,未第一,快快强”做了表述!
注:第二,指的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当量经济GDP值在世界排名第二,美国目前的经济GDP值是世界第一,所以“快快强”,祖国母亲对国人予以鼓舞!国人对祖国母亲寄予厚望!
3、本作品对祖国母亲与个人的生身母亲进行了有机结合,以节假日常回家看看为切入点,歌颂祖国母亲、跟牢记自己的生身母亲一样不忘祖国母亲,所以结尾句跟首句相呼应,全首诗体现了爱国爱家、爱个人母亲爱祖国母亲的真挚情感!
4、作品通篇没有“祖国,我爱你”、“祖国母亲,我爱你”的口号式语言,但却用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常回家看看”的生活场景入手,结合大多数国人的改革开放后的类似的人生经历,讴歌了祖国母亲!
本作品2015年构思的时候,就是为了庆祝2019年国庆70周年,历时3-4年,也是本人最难写的作品!
你可以看看社会上歌颂祖国70周年和歌颂国庆的作品,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甚至作者不同而有的语言却相同或相仿,我不知道是不是文人的悲哀!
5、许多作者写的作品,包括歌颂祖国母亲的作品,通篇没有真实的生活场景,也没有生活中的真实细节,完全是文句堆砌。而本作取自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不但接地气、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而且又鼓舞了国人尽快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的斗志,完全符合“文艺应该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宗旨。
6、本作品中的“娘心思,儿知道,深深藏”中的“娘”,既是个人的娘,也是祖国母亲这个娘。作品中娘与儿子的对话,既是娘跟儿子、儿子跟娘,也是祖国母亲对国人、国人对祖国,这样互动式的双关语的应用,在今年1--8期的《青年文学家杂志》上看到过吗?我是没有看到过。
7、本作品从真实的常见的生活场景出发,从生活中常见的真实细节入手,歌颂了祖国母亲,表达了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祖国母亲和自己母亲的热爱!完全有别于其他歌颂祖国母亲的作品!
特此反馈。谢谢。潘汝琪
我是一粒沙
——兼记兰溪女埠双塔
潘汝琪
2020年6月25日/端午节
我是一粒沙,
建成一座塔。
畅迎晨曦,
目送晚霞如画。
风
是伴侣,
雨电
是西行的白龙马。
为何千年屹立?
因我是一粒沙!
注:2020年6月25日傍晚,我抱着爱子高平,与爱人一起沿着黄楼线乡道去里王村,来回都从永龄塔下过,近观永龄塔,远观仁寿塔却不得见,思绪万千,赋诗以赠高平,望高平长大后能记得此情此景,并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人。
谨以此作,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七·一生日。
注②:女埠双塔,即永龄塔和仁寿塔。永龄塔,俗称前塔,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女埠街道下潘村,建于明朝初年;仁寿塔,位于兰溪市女埠街道见坦村,坐落在永龄塔之后,俗称后塔,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女埠双塔均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我是一粒沙》
1、这是歌颂建党100周年的作品,“沙”就是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包括已经去世的、牺牲的一代代共产党员),“塔”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伟业、伟大的建党成就……!
2、其他方面,我就不点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