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来整理书籍,两本书映入了眼帘:《不惑》、《天命》。一看就知道,这是当时在苏坊这边任教育专干的史高座老师写的。
史高座老师到底是哪一年来苏坊这边又是哪一年离开,自己已记不清了,而从这两本书发行时间推测,他在这里工作大约是2007年至2010年的样子。
由于教育专干主要负责一个乡镇的小学事务,而自己在初中教书,虽然说那时的文教组(史老师与文教组其他老师住的地方,后来拆除掉了)就在苏东中学操场的东北角,但自己与他的交集实在是少之又少。在屈指可数的几次见面中,彼此也只是相互寒暄一下,更何况初中这边也有上百号老师,估计史老师他断然也不会对自己这个一般老师有多少深刻印象的。
然而,在个人的记忆里,也就是这屈指可数的见面,他给自己的印象却是极平和,极谦逊的,并没有其他某些为官者那样的威压或者说一股官气。说到这也不知其他老师是否有同感。正因为如此,史老师也就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
值得说的就是,在后来,学校(初中)给全体老师还是只给我们当时任语文课的老师前后发了他写的《不惑》、《天命》这两部作品集时,自己此时对史老师真是刮目相待了。
因为,让自己想不到的是,看上去平时几乎毫无声色的他,啥时候竟然写了这么多的诗歌,更何况他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位在自己这个地区毫无疑问是教育部门的最高领导了。如果说,像他这样的其他领导,估计不是训斥同志就是高高在上,要么就是有一些其它的不良嗜好。总之,他们真还把个人当成了领导喜欢经常在同志面前吆五喝六的。而于他来讲,他却在文字里面自寻乐趣,自得其乐,不亦乐乎,正如他《自乐》诗里那样,“碌碌无为过半秋,书山自乐圣贤洲。阳光一缕清心静,少有尘埃落案头。”
正因为如此,他就没有了俗气,戾气,也没有了霸气,野气。这在为官者队伍里应该是少有的吧。以至于今天,自己依然认为,正因为史老师有着这种兴趣爱好才能够从心底剔除了现代不少人难以消除的浮躁之气,也就没有了官气或俗气。所以,他待人客气平和不能不与他多年温润于文字之中所修炼的这种陶冶有关吧。
读史老师的诗,我们也会看到,史老师将他自己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埋藏在心底,诉诸于文字。有的是一时偶得,有的是深思熟虑,不管是转瞬即逝的感受还是具有一定情趣的生活现象,他都有记录。而文字就是他的挚友,文字就是他的知己。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一形成,便成了一种爱好,正当的爱好;一种乐趣,一种健康的乐趣。
不知上面所言是否正确,但自己确信不疑。
一晃史老师离开苏坊这边有十年了,不知史老师从这里走之后可否还笔耕不辍。在此,祝愿他身体健康,兴趣一如当年不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