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芳(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白云禅寺,简称白云寺,位于商丘市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白云寺村,白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曾用名:白衣庵,观音堂、观音洞、观音殿。
一、白云禅寺,被称为千年名刹的皇家寺院
岁月悠悠,时光如逝,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那无数芸芸众生的普通生命和文化思想无一不是这条大河翻腾的浪花,就是这些无数浪花的汇聚和涌入,才使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奋力前行。
翻开人类历史这部大书,东方的儒家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印度佛教文明,中东的伊斯兰教文明无不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文明之花,就因为世界文明的彼此相互交融,才让今天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人类的文明生机盎然。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又被称为“释教”,诞生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印度。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在汉使带领下,两名来自古印度天竺国的僧人迦摄摩腾、竺法兰,并和一匹驮着佛像和若干经卷的白马来到当时的国都洛阳。从此佛教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历经两千年的相互交融,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传统社会儒释道三家文化并立的一家。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历经六百多年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佛教自身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互相吸收和融合,佛教逐渐本地化和中国化,佛教教义和思想也慢慢被一般普通中国民众所接受,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各种中国本地佛教思想流派逐渐兴起,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空前昌盛的地步。而民权白云禅寺就创建于这一时期。
相传,白云禅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当时的高僧杰安大和尚所创建。最初命名为“观音堂”。
白云禅寺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白云禅寺饱受千年岁月沧桑的洗蚀,历经兵火战乱,风吹雨晒,岁月消磨,经受了毁坏、再建、再毁坏、再复建的艰难坎坷历程。
据史书记载,白云禅寺历经劫难,在金、明时期曾两次遭遇火焚,至清康熙26年才被大规模修缮。这座千年的历史寺院,历经千年岁月的洗刷,落尽了尘世间的繁华,香火依然不断。这千年的晨钟暮钟,梵唱佛音一直延续至今。
特别是清代,相传清顺治皇帝出家在此修行,康熙寻父三下白云寺,亲笔御书,树碑铭记。从寺院的碑刻记载来看,清康熙年间,白云禅寺香火达到了鼎盛。当时,寺院占地达到了546亩,僧众达到了1250人,大大小小的庙宇建筑有5000多间,从此,白云禅寺名声大振。成为中原地区赫赫有名具有千年历史的皇家寺院。
白云禅寺虽然名列中原四大寺院,但它和少林寺身处中岳嵩山,白马寺、大相国寺分别盘踞于古都洛阳、开封的闹市不同,而白云禅寺却位于商丘民权县一座偏远的乡村之中。这也是白云禅寺特色之一吧。
如今的白云禅寺,占地约30亩,建筑面积1310平方米,远远望去,整个寺院,房顶上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和寺院的红色墙壁相互映衬,显得高端大气,金碧辉煌。寺门前是巨大的牌坊式山门,以及可以停放车辆的广场,以前广场上还有一座高大的地藏王菩萨像,如今高台还在,而地藏王菩萨像已经被迁入寺院内。
寺院中间是三座巍峨高大的佛殿,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右侧为养心殿,后左侧有禅堂,禅堂左右有厢房。均系清代建筑。从白云禅寺大雄宝殿的屋脊上,也足见该寺区别于其他寺院的明显特点——朝阳的一面是滚龙脊,背阴的一面是舞凤脊。而这,正是皇家寺院的显著标志之一。
大雄宝殿背后墙上有康熙皇帝亲笔御书“朲置”二字(同音“认知”),意思是殿堂要保持安静,严守戒规。清朝时文武百官每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大雄宝殿后,有一经栋,又名多宝塔。高4米,九级六棱,青石雕刻。塔身上刻有众僧拜佛图,六僧鼓乐诵经图,《提婆呵》经文,一佛图及日、月、鹤、莲花等,刻工精细,古朴大方。传说顺治皇帝圆寂后归葬其下。几百年风雨侵蚀,塔身多有风化,今用玻璃密封于内,以利世人参拜。值得庆幸的是,近两三年间,塔身底部周围长出众多白褐色颗粒,视为大德再生舍利,堪称奇迹,被视为白云禅寺之祥瑞。这才应该是,真正堪称为佛宝的圣物。
大殿东北有一座绿树成荫下的小院,进入小院就是玉佛殿。玉佛殿内的10余尊玉佛,均是缅甸白玉雕琢,宝石嵌银,形象逼真。特别是释迦佛的入涅槃法相,长3米余,为当前国内所稀有。这是傅作义将军的姑母傅凤英老居士从缅甸特意为白云禅寺进献的。白云禅寺也是供奉玉佛最多的寺院。
在寺院内东北角处有座“佛灵公塔”。塔旁有一条清水静静流过。佛塔是砖石结构,高4米,楼阁式,三级六棱形须弥座。塔正面阴刻楷书“佛公灵塔”,“佛洞宗三十一式佛公大和尚”十六字。塔身还刻有门、窗、花、鸟、虫、草、兽等。此塔玲珑小巧,雕工精细,潇洒秀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塔是为纪念白云寺清代著名高僧佛定方丈而修建的。佛定大和尚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著名的高僧大德,有着极高地佛教修养,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佛定大和尚的神奇传说。这也为白云寺自身的传奇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佛定大和尚对白云寺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本人也作为白云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受到后来佛教修行者和信奉者的崇高敬仰。
寺外沧桑变幻,寺内云淡风轻,一千年的历史沧桑岁月,给白云寺带来悠久的历史记忆,也给白云寺带来厚重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1986 年11月21日,民权白云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常就有大批旅游爱好者慕名而来,而每逢初一十五,各地香客更纷纷赶来,白云禅寺显然成为当地信众内心深处的一处宗教圣地。从这一点来说,白云禅寺在文旅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期待。
康熙长大后数次微服私访全国各地多处寺院,寻找父亲顺治的踪迹,希望能够见到父亲一面。但是都没有任何结果。
一日,康熙有一次微服私访到白云寺拜访佛定大和尚,并亲自为僧人打斋供众,未发现可疑之迹。便问佛定大和尚,僧人可齐否?佛定曰,有一烧火老僧未到。于是康熙径直厨房,见一老僧,气宇轩昂,超凡脱俗,两鬓斑白,苍老尽显,康熙合十问讯,请问长者尊姓大名。老僧未言,用手在地上写了个“八乂”。康熙一头雾水,此时老僧却冒出一句“京城麦苗可好”,便低头做事。康熙更是不知所云,以为老僧年高有点糊涂,故失望而离去。
现在,铁锅槐和康熙御赐石碑都依然矗立在白云禅寺的院中,成为白云寺的历史标志之一,而康熙南下寻父的故事依然在商丘本地流传,这一切都成为商丘历史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传统文化则是我们民族记忆的根。
中国连绵几千年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文化记忆的根还在,我们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人继承和发展,我们传统文化还在持续不断日益更新地繁荣昌盛,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面向未来的根本。
面对这千年古刹的白云寺,面对这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果,让人思考了很多,内心也得到了很多。历史文化的记忆总是飘散在浩瀚飘渺的历史长河里,时不时掀起几圈涟漪和浪花,会让人心潮澎湃,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