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学路上(下)
文/于献龙 诵/心如止水
1957年是全国教育马鞍型的低谷。中专除了师范一律停招,我所在的中学毕业生只能报考高中和长春中师。上高中我家供不起,就只好报中师了。我们一个班毕业了50多名,结果考上高中两名,考上长师的两名,其余同学都回乡务农了。录取通知书是学校团委夏老师送到家的。我放牛中午回来,刚从牛背上下来,夏老师上前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考上长师了。我心里别说多高兴了,从此可以不过在地垅沟里找豆包的日子了。我说,谢谢老师跑这么远的路,来送通知书。夏老师说,要努力学习,毕业为国家出力。
送走了夏老师,妈妈就开始为我准备上学用的东西了。整个暑假全家都沉浸在高兴的氛围中。上学的那天,妈妈把洗好的旧衣裤给我换上,爹给我买了一双黄帆布面的胶鞋一顶兰色的布帽子。我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是爹送我在大孤山上的汽车。这时,大哥在双阳县教学,二哥参军赴朝了。临别时爹爹的眼里放出希望的光芒,说,老儿呀,好好学习,为咱老于家争口气。汽车开动了,爹爹双眼目送着我,“为祖宗争光”象一种子种到了我的心里。到公主岭,第一次见到火车,很是新奇,望着火车头呆呆地看了好一会,才去买票。车上的人很多,没有座位,站了一个多钟头,到了长春。出站台后看到“长春师范学校”新生接站牌,心里落底了。

学校座落在长春市宽城区东二条街。教学楼、办公楼成丁字型,操场很大,棵棵白杨树象哨兵一样笔直地在操场周围。宿舍楼在教学楼南侧的一个院子里。宿舍是两层木制的大通铺。晚上睡觉时,我发现许多同学都穿着背心、裤衩睡,唯独我是光着身子的。
在来师范学校之前,我一直不知背心裤衩为何物.有什么用途。上师范住宿、伙食费不花钱。伙食比伊通一中好多了。隔三差五还能吃上猪肉,平时能吃上油豆腐,礼拜天改善生活,能吃上大米饭。饭是吃多少盛多少,菜十人一盆,分着吃。

入冬了,棉衣是爹爹给寄来的。妈妈把旧棉袄、旧棉裤拆洗干净,重新做的。棉裤仍然是那种高腰棉裤,就是裤腰做的很高,几乎能到心口窝。前面折叠上用一条布带子系上。这样的高腰棉裤一是暖和,前胸后背不透风,二是不用买皮带。但显得窝囊,特别是胸前总是鼓出个小包包,让人看了不舒服。棉袄和棉裤都没有衬面和衬里,针角就裸露着,虱子就藏在里面的针角里,在家的时候是妈妈在灯下给我抓虱子。到了师范学校虽然经常洗澡了,虱子少了,但也还有,等到礼拜天,同学们都出去了,我则把棉衣翻过来抓虱子。上师范第二年妈妈用旧衣服给我做了套衬衣,虱子的问题才得到解决。
1958年暑期,市里将长春师范学校(中师)升格为长春师范专科学校(大专)。我选择了中文科专业。学校除了上专业课外,还组织学生去学校农场、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冬季组织学生拣大粪,每个班都有任务额度。还参加新立城水库修建活动,我体会劳动、出汗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人品质修养是必不可少的。起码能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使人知晓劳动人民的疾苦。师专毕业我被分配到长春市教育局工作。
于献龙简介
于献龙 1939 年11月生。研究员。吉林省十佳理论工作者。历任长春市社会科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长春市社科联副主席,党组书记。吉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吉林建工学院客座教授,长春市政协副秘书长。长春经济学会会长,《企业领导》主编。现任长春市汉俳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创业创新研究所副所长。出版《思维的印迹》《一流人才最注重人缘》等四部理论专著,出版《诗说长春》《英雄风采》《中华百孝颂》等五部诗果,出版《舞翰耕书》散文集。主编《当代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等八部书。
主播简介:心如止水,辟谷养生导师,喜欢朗读、瑜伽,现居住于山东青岛,希望通过由心而发的真实声音与大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