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是商丘地区西部最远的县市,也是商丘的老八县之一,又名襄邑,睢州。睢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河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出现过李汝华,袁可立,汤斌等一批名臣硕儒。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州府”之称,堪称“明清第一州”。
同样,睢县也是一片具有红色文化的热土,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诞生了商丘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和县级党组织,并且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发动农民起义,建立万余人浩浩荡荡的农民自卫军。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下,在睢县、杞县、太康交界地区成立了豫东游击队,创建了睢杞太抗日根据地,极大的震慑了豫东地区的日伪政权,豫东游击队也成为了豫东地区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豫东广大民众抗日的一面旗帜。
1948年6月27日至7月6日,粟裕将军指挥华东野战军发动睢杞战役,一举消灭国民党军队五万余人,成为淮海战役的总演练,也使国共军队在中原战场的军事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淮海战役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战役之一,并且也成为睢县红色历史以及商丘红色文化当中最为绚丽的篇章。而当时粟裕将军指挥睢杞战役时的居住地就是今天的睢县东关清真寺,这也是睢杞战役的指挥部。
1、睢县东关清真寺,睢杞战役的军事指挥部
1948年六七月份间,在指挥睢杞战役的日子里,粟裕将军就把睢县东关清真寺做为军事指挥部以及自己的居住地。睢县东关清真寺位于睢县东关西南隅,北靠碧波荡漾,绿荫环绕的古清真寺谭。清真寺始建于元代中期,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这是回族穆斯林弟兄讲经、祈祷和聚会的场所。
清真寺坐西朝东,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整个寺院占地三十余亩,分别建有大殿、女寺、望月楼、讲经堂、西北廊房、水房、碑楼、门楼、武学堂、伙房、花园等。清真寺的建筑结构采用三层脊背,蓝砖绿瓦,雕梁画栋,飞檐花壁、红柱花雕,前出后包,四角八挑,雄伟壮观。是睢县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
进入寺内,整个庭院内,显得干净,肃穆,庄严,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庭院结构。这种中国传统的清真寺风格,和今天到处出现的泛阿拉伯风格清真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整个建筑是典型的中国宫殿式的清真寺结构,呈现出浓重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这是以儒诠经下的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智慧结晶。这也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明融合的具体体现。也更是伊斯兰教中国化,世俗化的真实写照。
清真寺西北角有一颗巨大的皂角树郁郁葱葱,苍劲虬曲,据旁边的文字介绍说该皂角树径围2.35米,树高30米,经有关专家鉴定已有580余年树龄,相传为钱氏祖所栽。
寺内东南角有一口石圈的古井,外口径55厘米,内口径33厘米。井虽不深,但水质甘甜清爽,天气再旱,井水从不枯竭。因此被当地回族同胞称之为“圣井”。
讲经堂东头的配房便是睢杞战役总指挥粟裕将军居住过的小屋。粟裕将军当年用过的椅子和睡过的顶子床至今仍保持完好。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粟裕将军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一场刀光剑影的战场博弈和殊死搏斗。粟裕将军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说:“睢杞战役紧张、激烈的程度不亚于淮海战役,在十天十夜的战斗中,我们神经绷得很紧,十天之内,也只睡了不到40个小时,多数时间是在指挥室疲劳得睁不开眼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说睡也真说不上,多半被张震参谋长喊醒听汇报。”。
此情此景,这哪里是一场简单的战争?这分明就是一场殊死搏斗的意志较量。而这座不大的东厢房也成为拨动这场战争和历史的核心枢纽。这座具有千年厚重历史的古寺因此也多了一份红色历史的殊荣,有时候历史的荣光就是在不经意间形成的。这虽是偶然,但也蕴涵着几分必然。
2、睢杞战役,一场殊死搏斗的意志较量
睢杞战役是粟裕将军指挥豫东战役的第二阶段,因为作战地点在睢县,杞县境内故名为睢杞战役。这是扭转中原战场攻守战争形态的决定性战役。
1947年6,7月份刘邓大军突破黄河挥师南下大别山地区,像一把利剑直插国民党核心地域。6月,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主力越过陇海铁路南下,进入豫皖苏平原,三支大军布成“品”字形阵势,驰骋于广阔的中原大地。8月下旬,陈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一场大战即将来开序幕,“逐鹿中原”的故事也即将在中原古老土地上再次上演。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1948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找粟裕谈话,同意了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的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是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的建议。
1948年6月22日,粟裕将军指挥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以及中原野战军一部,出其不意,一举拿下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全歼守敌和增援敌军共约四万余人。华东野战军攻克省会城市开封的消息传来,国民党南京朝野一片哗然,这也让刚登上总统宝位的蒋介石颜面尽失,恼羞成怒。
蒋介石急令以整编第5军和整编第83师组成的邱清泉兵团等部继续向开封攻击前进,以整编第72、第75师及新编第21旅组成的由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区寿年指挥的第七兵团兵团由民权地区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
1948年6月26日,开封战役胜利结束后,粟裕命令华东野战军第三、第八纵队主动撤出开封。
骄纵成性的邱清泉部之国民党第五军,为抢功积极进占开封并尾击华东野战军。而多疑的区寿年兵团,则在睢县、杞县地区犹豫徘徊、举棋不定,与第五军拉开了80华里的距离。这时候战机出现了,粟裕当机立断紧紧抓住这一战机,对国民党军队区寿年部发起了一场进攻。睢杞战役爆发了。
6月29日,华东野战军全歼常郭屯守敌75师6旅指挥部及其所属18团;30日,华东野战军攻克丘屯村。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已将睢县陈小楼之敌歼灭。
7月1日,一纵三师全歼白洼守敌,一师占领段吉屯、王庄等村,阻断了敌75师与72师之间的联系,激战一天一夜歼灭区寿年兵团部、整编75师师部及区寿年兵团主力。
7月3日,开始调兵围歼以驻铁佛寺为中心的72师。7月4日,企图挽回败局的蒋介石乘坐飞机飞临豫东战场上空督战。急令从兖州赶来的黄百韬兵团救援72师。7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一阵猛烈炮火,打得黄百韬焦头烂额后,主动撤出战场,进入鲁西南预定地点休整。至此,睢杞战役胜利结束。
睢杞战役历时10天,全歼敌区寿年兵团和黄伯韬兵团大部5万余人,生俘了国民党兵团司令区寿年、参谋长林曦祥、敌整编75师师长沈澄年。睢杞战役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睢杞战役期间,睢县县委、县民主政府动员全民支前,共出动支前民工5760人,大车200多辆,担架1440余副,供应华野各部的粮食就有518500斤。睢县广大民众为睢杞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了一曲军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动人篇章。可以这样说,睢杞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的胜利,这是一场正义之战。
睢杞战役是“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争案例,也是平原地带大兵团运动战的新尝试和小试牛刀,这是大决战的前总预演。为以后国共大决战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也为今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睢杞战役无论是在中国现代史,或商丘红色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粟裕将军和他指挥的睢杞战役将会永载史册,青史留名,永远焕发着智慧的光芒。
睢杞战役纪念馆
睢杞战役纪念馆位于睢县城北,南临恒山湖,北靠锦绣大道,西临民(权)太(康)公路,东临湖东路。是睢县最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最重要场所。
这里,每年都有大批的普通民众,党员,学生来此瞻仰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感受先烈们无比崇高的爱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为国为民的使命,重温入党誓词,弘扬爱国主义文化,继承红色革命传统。革命先烈身上焕发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优秀传统,永远是我们心中最为绚丽的旗帜。
1980年,为纪念在睢杞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河南省睢县人民政府兴建了睢杞战役纪念馆。
睢杞战役纪念馆占地面积103.58亩,坐东向西,庄严肃穆,让人不禁肃然起敬。馆内有睢杞战役英雄纪念碑、粟裕将军塑像、大型汉白玉浮雕墙“军民同歌”、睢杞战役事迹陈列馆、大型雕塑“忠魂”、睢杞战役烈士公墓、“十八勇士”烈士墓群。
进入纪念馆大门,整个睢杞战役烈士陵园被苍松翠柏掩映着,映入眼帘的是“忠魂”塑像和睢杞战役英雄纪念碑,中间这座高19.48米的纪念碑屹立在有台阶的底座上,碑上“睢杞战役英灵永垂千古”的几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更显得遒劲有力。
这座纪念碑于1983年8月1日奠基,1984年10月1日修建完成。碑高19.48米,表示此战役发生在上世纪1948年,碑文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同志在1983年7月题词。叶飞将军是当年睢杞战役的参与者和高级指挥者,担任睢杞战役的前敌总指挥。这几个铿锵有力大字蕴涵着将军对于这场战争的千丝万缕的情感。将军把满腔的感情都融汇成这几个遒劲的大字,这是对于牺牲战友的怀念,也是对那个火与血革命年代的致敬。
顺着纪念碑往前走,就看到了粟裕将军的汉白玉雕像,目光炯炯,昂首站立,目视前方,这分明就是一个军人的飒爽英姿,这也充分说明了粟裕将军就是一个卓越的军人。雕像身后的花池内,就是粟裕将军部分骨灰敬撒处。
1984年2月5日,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粟裕将军在北京病逝。按照他生前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他战斗过的东南八省市,其中包括豫东战役的主战场开封和睢县。
1984年5月30日,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次子粟寒生在地方党政军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将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撒放在睢杞战役烈士陵园中心花池内,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词“粟裕将军永垂不朽”。将军终于完成了一生的夙愿,和他的地下牺牲的战友长眠在一起,和他们终于团聚了。
在中心花坛北侧为睢杞战役事迹陈列馆,陈列馆共有三个厅,详细介绍了睢杞战役的战斗始末,及睢县人民在战役中踊跃支前的光辉事迹。
在陈列馆内,还有百姓们支前时所用的太平车、织布机、纺车、独轮车等,睢县革命老区的民众为战争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都是民心的见证。
纪念馆东侧为墓区,有睢杞战役烈士公墓、抗日十八勇士墓、有名烈士墓和无名烈士墓群。墓区共安葬烈士 4176名,其中有名烈士 1680名,无名烈士 2496名。这些人年纪轻轻就为了国家的革命事业牺牲了生命,他们为国而死,死得其所,死的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永远是后来者的榜样,人民心中的英雄。
过去的血与火的战争早已融入历史的长河,而英烈的精神和事迹依然大放光彩,许许多多的英烈用血肉之躯铸造成一座精神的丰碑,这是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忘记历史,无疑等同于对过去的背叛,而对历史继承和发展,也无疑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最重要标志。
青山悠悠,碧波荡荡,瞻仰着先烈光辉而伟大的事迹,回望过去那革命峥嵘岁月,总会让人荡气回肠,感动不已,总让人感觉他们并没有远去,他们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
这时候,不禁让人想起悬挂在烈士陵园墙壁上的粟裕将军那首名为《情怀》的诗:
半世生涯戎马间,
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
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
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
乐将宏愿付青山。
一时间,秋风飒爽,吹落多少黄叶,斜阳夕照,风烟氤氲万里河山,今天的中国是何等的美丽!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