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点评:今音
按收稿排序:孤狼 子瞳 罗林 显微镜 老男孩 谢富云 思乡(美国) 张远琴 根源 丹桂飘香 今生无悔
无题
_孤狼_
风的步履更加轻盈
黎明在我的前额上寻找出口
草从自己的梦乡里醒来
早晨
我用炭笔涂抹
悠悠升起的太阳
此刻,泥土喘着粗气
柳树用绿色的语言跟我说话
【今音点评】
这首《无题》的有题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我”,随之脱颖而出的是思绪“轻盈”,并以“风”来作替代,同时又描绘出形,则是成功者的姿态,两个字:自信。尤其是现实中处于弱势中的例子,不妨可以从这首诗当中能借鉴到克服自卑和弱小心理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巩固定位于“草从自己的梦乡里醒来”的深刻,作为界限,告诉我们不要攀比,不要依附和不要献媚的定位意识,以及守住它的底线的魅力在第三段的两行,但人物把转化的能力和过程,放在了第二段的第二行“炭笔涂抹”来予以展现的用心,是用该段第三行与“太阳”色彩所行成的反差在作区别,以表个性的与众不同。
石头上的花开
子 瞳
藏匿于梦
花朵并不需向上
隐于叶中
芳香捉着欢喜的迷藏
河流的旧址
没有浪花可以留住
奔波签收的礼物
是道心贴过的风墙
别去问飞鸟
人间可否穿针引线
干净的灵魂啊
在哪块石头上都能开花
…
【今音点评】
诗歌以一个“匿”字示人物谦卑,则是对现实中哗众取宠的讽刺与醒世,于是这首诗歌的视角是一个与现实面对的平行关系。直面相对则用六段来显示其独特的心态,就在于对生命时刻保持着冲动,用“河流”、“奔波”,来和“藏匿”、“隐于”形成动静状的本身,其实是人物思考命运和未来的轨迹。诗歌用六段十二行这一条轨迹来表达对《石头上的花开》认识。首先,诗歌中引用了一个悖论,这是逆向思考的一种方式,在诗歌中是作为暗线存在的,然而,它同时又通过诗歌第一段的两行,稍稍作了透露,也就是表示如何把某种不可能变成可能。假如把不可能作为一条未被开垦的土地,或者是指一条没有形成的路而言,这时候对这些事物的认识,都需要带有一种新意,也就是前所未有的认知方式,于是也就诞生了这首诗歌的题目。
我愿自己 ,写在月亮的
户口薄里
罗林
你是一支歌,一支山歌
唱,歌声清灵
唱,歌声悠扬
你是一幅画,一幅水印画
绘,汉服
翩跹在唐朝
翩跹在今朝
你是一本书,一本线装素雅的书
读,窈窕淑女
读,在水一方
你是一本户口薄
有高山的伟岸
有河流的清辙
有花香,鸟语
有稻谷,有麦浪
我愿自己,写在月亮的户口薄里
能开花,能结果
把我名字
钢印在月华中
2020.4.29
【今音点评】
这首诗歌的巧妙之处,是在于诗歌人物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所作出的一个摆位选择。如果从诗歌和诗题“月亮”的对应上去认识,这其中的人物优势,是在与富有机敏的一面。诗歌就出现了一个小我和一个大我的关系摆法,比如,“月亮”是属大我,而“我”则是小我。像这样的诗歌命题和人物诸多关系的处理,归结到一点就是诗歌最后一段最后一行的“钢印”两个字,它起着确认、托底和不流于形式等好处。
哪儿是脸
显微镜
上唇贴着天
下唇贴着地
那脸在哪儿呐
长的鬼脸见不得人
架起虔诚的眼镜
夹着风花雪月的皮包
带上烫金的话语
化缘大街小巷
秘密的一身
托付给了保险箱
诚信在自慰的境界里
世界哪来胆怯的守护神
APP携手的大数据
脑洞大开成奇葩
漫游天涯海角的家园
窥视蛋缝的秘密
胆小的白翁在阳光下
颤颤的发抖
窃贼的编剧还在继续
肆虐着主角
一声叹息
让路人留下了无数的怜悯
不听不看不闻
急待开发的世外桃源
写于2020.4.19
读戴约瑟诗歌《我怎么变成了骗子》有感而发。
【今音点评】
这首诗所具有的抨击世俗与偏见的倾向,其实也是诗歌人物的个性展示方式,比如,看问题的入木三分是指诗歌的第二段的四行;看问题的转换方式与角度变化是诗歌第四段的四行。但是这首诗歌的核,是“一声叹息”(详见第六段的第一行)。这种忧患意识的浓度,则是和麻木了的“脸”,也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人生哲学观点与处世态度。
陷 落 红 酒
老男孩
痴情像一座蜿蜒的山脊红酒是山脊下的深潭情话如弥漫的雾霭
摇曳遥远的年份
你是今晚明朗的月光
而我是不忍醉去的红酒
陷落于迷朦的笑容
漫曲悠悠
激荡着整座城市的奢望
唯有你的沉寂
如沥沥细雨
在我眼中溶化
如红酒的溢香
舒展这嫣红的夜色
陷落了此后的梦幻
【今音评论】
《陷落红酒》诗歌由“山脊”、“沉寂”、‘我”等构成了诗歌的远景、中景和近景。由远而近的结构摆布,从意象中所透出的坚毅、凝视、专注,集动情于一身,以“红酒”作借代,同时也为场景每两行就有一个转移的频繁特征服务。这时候诗歌题目中的“陷落”,也就具有了实质性说法,是指其程度之深,在切肤之痛时,还能从中悟出“溢香”的智慧(详见第二段第六行)。这是诗歌的精髓之处,是指有如此的胸怀。“红酒”也有魅力。诗歌所崇尚的爱情的风险同愉悦并存及检验其标准等,都在这“迷茫的笑容”中。“熔化”、“舒展”、““笑容”(第二段第五行至第八行),作为自觉和谦卑的被动方,有了接受事实的勇气,是针对第二段第三行的“沉寂”来策应的。
雨润江南
文/谢富云
伴着第一声春雷
柔柔的风透着柔柔的暖
带着我的画笔
穿过柳堤下的河面
游出一个美好的烂漫
撩动烟云变幻
洒落满地的柔情
洗涤小石桥的油纸伞
浇灌一个灿烂
温润一个锦绣江南
【今音点评】
《雨润江南》一段十行。这首诗由诗歌题目中的“润”来决定诗歌的语速呈缓呈柔。比如,“润”存在,“润”现在。存在是人物前进的动力,它表现在第五行“游出一个美好的烂漫。”而诗歌的现在是第六行的“烟云变幻”。诗歌考人的地方是以第六行为焦点。接着,看人物面对这样的情况,所动用的是自身的修行,也叫修养。诗歌中的人物是以自己的动力,来对前景进行“浇灌”。因“润”为手段,也因此,人物做到了不悲不喜,但不排除动用柔情,而这个柔情并非为喜。因为要“洗涤”,因为要“穿过”,因为要“游出”。如果大喜,还未免过早。诗歌人物决定以“温润”为主要手段,其中的“温”,就是表示了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
昨 天
思乡(美国)
时间穿越阴凉
那被流水冲洗的石头
深藏有太多隐忍
这是它
必须保持坚硬的理由
轻轻脚步
被心情吹碎在风里
在发黄的扉页里存档
慢慢低垂的黑幕
迎合漫不经心的醉意
这一切都在闪烁
渐渐消失与遗忘
翻晒日子,搜寻昨天的色彩
一盒儿时的蜡笔
留给我只剩黑白
可这春天并不漫长
2020.5.6 波士顿
【今音点评】
《昨天》这首诗可以从各自不同的领悟意角度去进行思考。比如对第一段第一行“时间穿越阴凉”的理解,每一个人的理解方法都不一样,如果模仿和复制不当,会起到相反作用。这是从每一个人要领悟的意的角度去看,比如说这三段结构的形式是按照横向移位来反映对一段人生的反思,最明显的是第一和第二两段的动感,和第三段的静止效果搭配使用,这也是诗歌节奏的张弛特征。像这样的结构模式,只属于作者而不是其他人,包括诗行的措词方法与形式等。
爱情故事
文/张远琴
梦一般的心境无比缠绵
梅雨以啜泣的声音走进我们
苍穹下暮霭沉沉
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红尘中上演
弥补那不该有的缺口
纯洁的爱情
穿过灰色的云层
被冬天冰封的情感
在春天的土地上萌动
琴声依然悠扬典雅
演奏着阳春白雪 高山流水
在无数期盼的目光中
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
我们勇敢地扮演角色
深厚的情感
在凝眸中对流成河
【今音评论】
这首诗以不走极端的创作手法为主题,能够引起关注的是倒数第三段的“勇敢”和最后一行的“对流成河”。这是铸有永恒之意的人物写照,尤其在当下,非常少见。因为少,也之所以能成为“梦”。这时候诗歌从内涵上,也有一个首尾相接的意蕴传递。并以“梅雨”为背景。这时候的诗歌环境、气氛等,都和其它爱情诗不一样的地方是在于“演奏”的方式区别。这是一种定性。同时也区别了与其它爱情诗创作容易走极端的做法,这种区别,是人物的冷静与克制力的见长。
出 土
根源
一张斑斑驳驳的落叶随风飘
像是一出世人的美丽传说
地下封传的历史
密密实实
考古专家常常忘记了入土为安的遗训
一锹吵醒了千年万年
历史的匕首戳疼了谁
灵魂再次得到淬炼
如一只仙鹤翩翩起飞
曾经痴心千秋万代的愿望
竟在入土的那一刻
一语成谶
2020年4月15日,茂名
【今音点评】
诗歌讲了一个和城市套路相反的两次起飞的道理。相对高楼林立的固化,诗歌第一段第一行的“落叶随风飘”和第三段第三行“一只仙鹤翩翩起飞”,是以柔软、飘逸、自由的再现人世风采,属一幅动静相结合的图画。诗歌人物有拿捏一段历史岁月起始与终止的定力,并关注了在此后的再循环,有意把诗歌的立意挑高。比如高在对自然与社会某些规律的再认识上,是指除了人的眼睛能够看到的以外,还有不知道的强大存在,像这样的人物意识也在以独醒特征表现出来。比如“一语成谶”就是指人物应验的预言。能够把这些结构到诗歌里面,也可以作为一种超能力来认识。像这样的能力在诗歌中的客观存在,它从第一行就表现出了在发展方向的上扬态势,而对这样的认识认识,从不是孤立存在的角度出发,它是在和城市套路的比较中,主动在寻找一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思考方式。
谁把光阴剪成了烟花
丹桂飘香
摒弃压力
背负信念起程
一路捡落日余晖
拾太阳光芒
揽春暖花开
搜鹰飞草长
烛光里
把粗略的文字编织成锦
镀一层银色月光
即便谁把光阴剪成了烟花
不过是瞬间的华彩
动人心魄的风景
依然在路上
【今音点评】
诗歌注重于用诗歌的一个“剪”字并把它放大的做法,其实道理是在于如何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锻造。诗歌在最后一段的第一行则采用了模糊式处理法是“谁把”这两个字。这也就体现了人物拥有对诗歌的适度认知。像这样的特征,则是一种间离效应的反映。如果把“剪”字看作是现实生活中某一个生活侧面严峻的话,这时候被“剪成了烟花”所指的心情,就是一种被看好的豁达和阳光,是人物悟出了逆中生存之理。
真 实
今生无悔(江西)
岁月在森林回荡
唤醒
沉睡的植物
生命的历程
绽放枝头
阳光静静地
穿梭进来.
尘封的往事
晾干成晶莹的露珠
闪烁着光芒
光阴走过的每一段
结局就已经注定
不可能回放
有些人驾着
历史的光环
--路前行
回头时
已无法着陆
【今音点评】
这首诗第一个特征是在断句处理上比较老到,这表现在第一段第一行和第二行。像这样看似普通的摆布,这其中所涉及到的是一个作者风格上的自然,而这个自然是和作者的心境有关,这其中包含着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和质量程度。比如从诗歌的切入方式,就“岁月”两字的含义来看,它和诗歌题目《真实》比较,如从内涵来审视, 是和直面人生的观念有联系,这是一个契机。于是在第二段和第三段,都可以带着这样的感觉,只作为一种方法去阅读与欣赏,就会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