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阡中的五位老师
文 / 邢宪鹏
1962到1965年,我在阡东初中上学。教过我的老师有十多位,至今记忆犹新,有五位老师,印像特别深刻。
校长梁治英老师,铁塔一样魁梧的身材,黑里透红的脸庞,使你立马想到宋代那个"黑人黑相黑无比""浑身上下一锭墨”的刚直不阿的包大人。他不苟言笑,令人望而生畏。传说梁校长的一位好友前来造访,两人打过招呼,饮茶品烟,数小时后,友人辞去。半天功夫,两人共说了四句话,来时两句,走时两句。此事虽有些夸张,但梁校长的性格特点可见一斑。学校集会时,他的讲话总是言简意赅,从无长篇大论。初一时,每次遇见梁校长,我总是小心翼翼,大气也不敢出。早读时,我们偶尔会偷懒,停下来说闲话。有人一声"校长来咧",个个正襟危坐,抑扬顿挫的朗读起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俨然一副勤学苦读的样子。梁校长治学有方,阡中荟翠了一批精英教师,几年中考升学率在全县初中名列前茅。当我从阡中毕业考到一中后,梁老师调到二中担任校长。文革中受到冲击,我曾目睹他被红卫兵剃成阴阳头,戴着纸糊的高帽子接受批斗。我从一中毕业后过了几年,他又当了教育局长,领导一县的教育工作,政绩卓著,功莫大焉。
刚上初一,年轻的杨东升老师担任我们甲班的班主任。他是阡东杨家人,中等个头,恰如东升之阳,光芒四射。杨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总是笑容满面。开学第二天排座位,同学们照例按大小个排成两队,男生们都站在一起,不想和女生同桌。上小学常因这事受到训斥,可这次没有。杨老师说:没有女人,也就没有男人。我们的母亲姐妹不都是女人吗?和她们相处,感到很亲切,因为是亲人。咱班的同学就如兄弟姐妹,是一个大家庭。和女生做同桌,应该感到荣幸!大家都笑了,教室前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座位顺利地排好了。杨老师像一位可爱的大哥哥关爱着找们,又像一块强力的磁铁,把大家吸引到他身旁。有一天正在上课,教室门忽然被推开了,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进门冲杨老师喊:"我妈叫你有事呢!”"你妈呢?”"门外安(边)"杨老师出去了一会儿,进来说:"对不起,续继上课。”有个调皮的同学问:"杨老师,你娃叫个啥?”杨老师没有因这个同学节外生枝的离奇之问而不悦,爽快回答:“馍豆儿。"一听这个有趣的名字,同学们都笑了。他教政治课,旁征博引,很收引人。后来调到县党校工作,有一年我在党校培训,还听了杨老师的课。
教代数的曹仕礼老师,家在裴寨以北的泔河岸边,离阡东很远。每个周六离校,周日归校,曹老师总是急匆匁的,仿佛家里有一大堆活要他去干,不像其他老师那样从容、悠闲。他不修边幅,中山装老是皱巴巴的,头发也不很整齐,像一个刚从地里回来的农民。一辆半旧的自行车是他忠实的坐骑。初二的师兄告诉我们,曹老师回家来校,一半骑车走大路,一半从胡茬地(小麦收割后休闲的土地)抄近推车跑过去,以节省时间。曹老师说狗撵兎都知道跑直线,因为两点间线段最短,何况人乎。初一的新生从算术到代数有个适应过程,有理数计算常忘了正负。曹老师在做例题时,总是特别强调这点。一说"同学们注意",之后会跳起来大喊一声"负的!”用力画出一条半尺长的负号,真是振聋发聩。上他的代数课,像看表演节目一样快乐有趣,他总会让你跟看他的思路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数学课能吸引住所有学生确实不容易,连我们班那两个上课常会睡觉的"大木头"(几何老师的评语)都说,就是几个晚上没睡觉,在曹老师的课堂上你也会两眼睁得像"二饼"一样。一节代数课下来,曹老师的额头上总是挂着汗珠。他的竭尽全力,导致他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常常遭受比别人更厉害的饥饿之苦。
地理老师杨文博,瘦高个儿。有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他是我见过的地理老师中最好的一位。他的知识渊博,讲课条分缕析,结语简洁明了,从无题外之言。他的圆画得特别好,左手中指抵住黑板作圆心,右手握一粉笔,伸长右臂,在黑板上绕圆心快速旋转,听得"哧"的一声,一个圆画成了,标准得与圆规画的毫厘不爽。然后手臂一挥,画出了赤道丶南北回归线,动作之敏捷,图形之规范,你只有瞠目结舌之份,五体投地,叹为观止。我至今记得他讲各地气候的话,吐鲁蕃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抱火炉吃西瓜”,地中海沿岸是“早上天气晴朗,中午乌云密布,下午大雨倾盆,晚上月明星稀。"在初中的地理课上,杨老师领着他的学生暢游寰球,极目天下,使乡野间的孩子胸中装下了五洲四海。我从阡中毕业二十多年后,曾在西张堡见到过他,问候老师之后,他居然能认出变化很大的我,"这就是那个邢宪鹏么!”杨老师的记性真好!
生物老师李继光,不知何处人也。五十左右,低个子,身体发福,戴深度近视眼镜,有着苏格拉底式的前额,大背头,黑白相间的头发排列齐整,一丝不乱地伸向脑后,身上的衣服永远是展妥毕挺、一尘不染的。他教生物有几十年了吧,无论是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农业基础知识,教科书上的内容烂熟于心。他上课时从来不看书一眼,板书题目之后,开始讲解内容。记得他讲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条理井然,令人不忘。有意思的是他讲养殖业时,把母猪发情的表现归结为"猪寻猪娃有三红,跑的红,叫的红,生殖器官红。”学生们哄的一声笑了起来,有的笑得爬在了桌子上,有的笑出了眼泪,李老师并不为之动容,仍一本正经地在讲台上踱来踱去,口中念念有词。他讲家畜家禽优良品种时,讲到过秦川牛、关中驴、荣昌猪、芦花鸡。当李老师说"荣昌猪"时,全班同学齐声呼应"墩墩"嘴,然后是一片笑声,因为阡中总务主任的名字叫"张荣昌",他的儿子叫"墩墩","荣昌猪,墩墩嘴"成了我们饭后开心的笑料。初三时,李老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对我们抓得紧,要求严。遗憾的是,从阡东中学毕业,再也没见过李老师。
这些老师的性格和教学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爱岗敬业!他们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知识,诲人不倦,精益求精。每当想起这些老师,总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说到当年的种种趣事,仍忍俊不禁。
教师节到了,谨以此文献给我所有的老师。
![]()
![]()
![]()
![]()
作者简介:
邢宪鹏,男,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西张堡镇兴隆村人,农民,教过书,爱好文学创作,先后在市级以上报刋及《城市头条》等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数十篇,系礼泉县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