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疆记行》
文/王桂秋
序
酷暑、疫情没能阻止我追寻“诗与远方”的脚步,毅然踏上了新疆的北疆之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旅行而言究竟哪个更重要过去是不清晰的,新疆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读、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读可以充实精神世界,行能加深对理论主体的认知。
文字里的风景,只是一道优美的画卷,但当你身临其境,听懂了它的故事,哪怕只是一棵老树、一泓流水就都有了生命和灵性,植根于脑海,挥之不去,成为经典。
这一路走来,伊犁草原、克拉玛依、建设兵团.....,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渐渐立体和丰满起来。整理思路,用文字记录下来,姑且叫做故事,一起去看看吧。
Let's Go!
伊犁,失而复得的疆土
两国签订了割地赔款条约还能更改,在清朝?
对!收复伊犁,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改签的不平等条约。
19世纪中叶,新疆地区内忧外患,沙俄趁机越过边境线盘踞在天山一带,欲将乌鲁木齐占为己有。慈禧太后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当时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们主张保海弃疆,认为沿海特别是江浙一带土地肥沃,鱼米之乡,无论是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都要比新疆优越,当下抵御日本倭寇方是上策,新疆一片荒野之地,没有保留的价值。
而以左宗棠将军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新疆距离内陆遥远,是保护祖国的天然屏障,如果新疆不属于中国,边境线将会退到青海甘肃一带,保新疆就是保蒙古,保蒙古就是护京城;其二新疆辽阔的地域藏有丰富资源,应该誓死守住新疆。
两人在海防还是塞防问题上针锋相对,各不退让。当时国库的银两为了修建圆明园和颐和园已所剩无几,最终慈禧太后支持李鸿章去建造“致远舰”。而左宗棠则依靠朋友胡雪岩的资助去了新疆。
左宗棠第一件事是平定内乱,收复了新疆。又把沙俄的军队打的节节败退。本应乘胜追击把敌人打回老家,无奈粮尽弹绝,胡雪岩也无力再继续支持下去。此时沙俄被打得不敢往前进,左宗棠又没有能力继续再战,双方僵持在果子沟的东西两面。
左宗棠因为要坚守阵地不能离开,上书慈禧派李鸿章去沙俄谈判。李鸿章本来就主张海防,坚决不去。无奈之下慈禧选中完颜崇厚代表清政府去了沙俄。
完颜崇厚,黄旗王爷,虽身居要职,却是酒囊饭袋,沙俄见是崇颜,暗中窃喜,天天美酒美色伺候,崇厚沉醉于温柔乡早把朝廷使命抛置脑后,半年后私自与沙俄签定了《里瓦几亚条约》,允许开放天津汉口口岸,赔款白银250万两......,还把伊犁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相让。
慈禧太后大骂崇厚的卖国行为。堂堂战胜国的特使,竟然签回割地赔款的条约,把崇厚关进了大牢。
白纸黑字,欲要毁约谈何容易!经过千挑万选,这副重任落在了曾国藩33岁的儿子曾纪泽的肩上。
曾纪泽自幼受教严格,通经史,精算数,有“学贯中西“之誉”。正在英国制造“致远舰”的他临危受命,接受了与沙俄重新谈判的重任。
他骑马一路颠簸,先去拜访左宗棠将军,立下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左宗棠表示如果谈判失败,马革裹尸我也要收复失地。
曾纪泽在通往沙俄的路上,仔细了解了当地的粮食储备、武器兵力、人口数量、地形地貌等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沙俄面对谈判大使,强硬的说,两国签订的正式条约,反悔只能是妄想。曾纪泽告诫沙俄,要么坐下来谈判要么兵场上刀枪相见。
沙俄见来硬的不行,又故伎重演,想再用好酒好饭削弱曾纪泽的意志,但曾纪泽不辱使命,耗时10个月辩论50多次,辩词10万余言,终于达成了《中俄修改条约》,收回了霍尔果斯以东的良田沃土,修改了其他不平等条款。
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称。这里是中亚腹地一个温馨的绿岛,是遥远西陲一方天赐的宝地,是千里塞外一片繁花的温床。站在霍尔果斯口岸向东望去:蜿蜒的溪流在草甸中静静的流淌;天上的闲云倒映在湖水悠悠荡荡、远处的雪山、高耸的白桦、散落的毡房、驰骋的骏马还有美丽的维族姑娘......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让游者心潮起伏流连忘返。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此刻仿佛听到艾青这首饱含深情的诗句,正伴着低回婉转的马头琴声在无垠的草原上空回响。
黑油,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油田年产量全国排名第四。这里最初的发现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解放初期,西方国家嘲笑我们是贫油国,必须依靠进口才能生存。而以李四光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则坚定地认为,中国广袤的土地具备生油岩层和储油条件,一定能够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石油。
果不其然。
50年代初,有位叫塞里木的老汉,经常骑着毛驴从住地到县城赶“大巴扎”(集市),有一天走在“黑油山“的路上,他把抽剩下的烟头随手一扔,发现地上竟冒出了浓烟,走近一看咕噜噜有黑油流出。老汉有点好奇,就把随身携带的葫芦装满,拿回家发现倒在煤油灯上燃烧时间更长火光更亮,滴在驴车轱辘上车轮更顺跑的更快。好东西!从此每天带一些去大巴扎上售卖。
消息传到了地质勘测队,勘测人员感觉传说中的黑油特别像石油,于是打听到赛里木的摊位询问黑油的来历。
从未出过远门又没有文化的赛里木,哪里懂得他发现的黑油对新中国建设有多么重要,只知道那是自己的生财之道,养家糊口之源,再三询问也不肯道出实情。经过一番动员,赛里木讲述了发现黑油的经过,带领勘测人员来到了黑油山。
经过分析化验,黑油就是勘测人员一直在天山山脉苦苦寻找的石油。继续在周围采样,发现这里蕴藏着大量石蜡含量很低的优质原油。
1958年国务院决定在这里建立一座城市。叫什么名字呢?当初勘测人员问塞里木,这个黑油叫什么,老汉用维语说:克拉玛依。由此这座城市就被命名为克拉玛依。
现在才知道,开采石油的“磕头虫”,就是把水压下去,让油浮上来。那么会问,60多年黑油山一直在不停的开采,不会枯竭吗?告诉你个秘密,人往高处走,油和水一样都往低处流。咱家隔壁就是哈萨克斯坦,那边地势低,我们不抓紧油就流到人家那儿了。
别担心,在克拉玛依我们还有很多储备油井呢!
以为石油只是交通能源那就错了。我们走的马路、吃的药品、穿的衣服、用的化妆品都与石油有关。
黑油,向全世界宣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养活自己,而且过得越来越好!
兵团,青春献给戈壁滩
1954年,新疆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兵团儿女像红柳、胡杨一样在戈壁沙漠深深扎根。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让沙漠披上绿衣,把荒野变为良田,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4个师,185个农牧团场、324万人口、9个全国龙头企业、11家上市公司的中央直属省级行政机构,承载着新疆三分之二的经济命脉。
历史记载着奠基者的路是何等艰难,说二个故事吧。
水,是生活和开荒种粮的基本条件。水源,就是天山上的积雪。
新疆的天气只有5—10月份可以开工,短短150天要在冬季来临前修成一条32公里长的水渠,把水从天山引到连部,谈何容易!没有电钻没有挖沟机,只有铁锹和战士的一双手。
战士们只有一个心愿,早日把水渠修成,明年开春就可以播种。
他们早晨6点迎着太阳出工,晚上11点披着月光回地窝子睡觉。每顿饭一碗粥一个玉米面饼子再加一勺菜。由于极度缺乏营养,维生素跟不上,渐渐有人出现夜盲症状,再后来几乎所有人白天也看不见。修渠时间紧迫,不能坐等内地送药过来,大家商量出一个办法,让最年轻的战士每天集中把一勺子菜吃了,保证有一双能看见的眼睛带领大家到工地。
可谁都不肯承认自己最年轻,连部只好从入伍档案里找出了23岁的小战士。但连续三天这名战士都没忍心吃下这碗菜,嘴里却说菜真好吃,然后一个牵一个继续重复每天的劳动。
第四天饭后小战士又招呼大家出工,怎么一个也拽不动?心想是不是劳动强度大战友们太累了,又大声喊道:走啦,否则就完不成任务了!可还是拽不动,这时一个战士哽咽的说,你今天如果不把菜吃了,我们谁都不会跟你走。
小战士明白了,虽然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但心明镜似的,他只好拌着眼泪吃下了集中起来也不过一碗的菜。都吃了吗?用手摸摸确实碗光了才跟着他向工地走去。
正是靠着“心中有个大目标,千难万苦不弯腰”的顽强精神,如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如今的戈壁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就是可敬的兵团战士!伟大的中国人民!
一个女兵的故事:
王丽湘,湖南省的一个富家女孩,16岁响应号召成为新疆第一代兵团战士。她文化素质高,肯吃苦懂技术,三年后当上了女兵连连长。
有一天政委郑重的对她说,组织决定让你和杨增来同志结为夫妻。这个正挥洒青春实现理想的19岁姑娘,没听懂什么意思。领导又重复一遍,明白过来的姑娘坚定地表示,我是来建设边疆的,个人问题暂不考虑,就算找也要找一个年龄相当,志同道合的有为青年。
领导只好对王增来说,给你半个小时自己去争取吧。
这个穿越枪林弹雨立功无数的骑兵营营长站在王丽湘面前,豆大的汗珠一颗一颗落在地上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看时间就要到了,他握了握拳头,然后脱掉上衣攥在手里,态度诚恳的说:我叫杨增来,今年39岁,祖籍山东,文盲….。说完大步离开。
王丽湘怔怔的看着这个男人,前胸满是枪伤和刀疤,转身是黝黑强壮的臂膀。她明白,战场上他是冲锋陷阵的英雄,改造荒漠他是勇挑重担的劳模。当晚,王丽湘没有回她的地窝子睡觉,而是在呼啸的旷野上对着星空孤独的哭了一个晚上。这个对未来充满无数幻想的都市姑娘,就这样把爱情交给了组织,把一生献给了戈壁。
她就像千千万万棵红柳,任凭砂砾飞扬,不惧风剑刀霜,在沙漠上站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筑成一座神圣而庄严的屏障。
在兵团发展初期,比上述二个故事更艰苦、更感人、更悲壮、更催人泪下的故事数不胜数,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他们是伟大的“戈壁母亲”,是像胡杨一样沙漠的脊梁。
历史不会忘记!
禾木,现实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厌恶污浊的腐败朝廷,不满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追求美好生活虚构的理想世界。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湖岸有一个真实的“桃花源”,被称为“中国第一村”图瓦人居住的原始部落—禾木村。
图瓦人的历史,有两种说法:一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士兵繁衍的后代;年长一点的图瓦人说他们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 如今濒临灭绝余人不足3000,由于不具备一个独立民族的条件,被定名为“蒙古族的图瓦人”。
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人,住在就地取材建造的木楞屋,吃着自家喂养的牛羊肉,呼吸散发着草香味的清新空气,过着与世无争、衣食无忧的平静日子。白天上山放牧,晚上栖息木屋。到了旅游旺季,木屋租给游客,搬到山上的毡房。旺季过去再赶着牛羊回到自己的家。
禾木村在两山之间的平野上,村庄的背后是山坡,坡后的山顶是长年不化的积雪。正值盛夏,茸茸的草地镶嵌着竞相绽放的鸢尾和格桑花;白桦、云杉错落有致又高嵩挺拔;夕阳西下,牛羊回归围栏、袅袅升起炊烟,一座座古朴的木屋泛着丝丝金光;潺潺的禾木河水清澈悠缓,滋润着草原、养育着牧民和他们的牛羊。原始、野趣、秀美、宁静、和谐又相得益彰。
风清日朗,我说晚上可以看星星啦!可新疆10点太阳才落山哦。不管,再迟也要等。
当晚月如弯弓,星星成了主角,璀璨、浩繁,密密层层。分不清冥王、启明没关系,我认识北斗星呀,一闪一闪,像七颗水亮剔透的眼睛。
坐在木屋前的草地上,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霓虹的光耀。星垂平野阔,又静谧、又恬逸。
多坐一会吧,久违的满天星。
朝阳升起,挥手作别,知道此生不会再见。
没有遗憾。
我穿越了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幸运的与可汗大军的后裔不期而遇。这里的草地上曾经留下一个女子追寻“诗与远方”的脚步,或许不久会被又一些追寻者的脚步湮灭。也无妨,我来过。
后记
有人说,人的一生至少要去一次新疆。因为那里是集冰川、湖泊、森林、草原、牧场、河流、民族风情、野生动植物于一体的美丽地方。
真的,确实很美。
“ 因为我们今生有缘,
让我有个心愿,
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
陪你一起看草原。
去看那青青的草,
去看那蓝蓝的天,
去听那悠扬的歌,
去看那远飞的雁……”。
这是一首歌词,也是我的心愿
作者简介
王桂秋,山东烟台人,海关退休干部。坚持学习诗词、散文和绘画。喜欢旅行并将途中见闻撰成小文,分享风景人文,赞美祖国河山和建设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