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社教”的地方(革命故事)
作者/贺宏亮
—南泥湾 马坊村
1992年春,延安市委(现宝塔区委)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从各部门抽一批后备干部,到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以下简称“社教”)。市公安局(现宝塔分局)选派我“社教”,市委分我到南泥湾镇的马坊村,并任工作组组长。同去的有市交通局杨银选、第五中学王北平、南泥湾镇政府曹庆。
3月1日,按统一安排,我们四人进驻马坊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马坊村距延安市区45公里,在延安的南部;是南泥湾镇最大的一个村,也是最复杂的一个村。全村有126户,500多人。村里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农作物是小米、高梁、玉米、水稻。
一进村,一棵千年古槐耀入眼中;旁边立着一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这是359旅718团全体指战员,为了缅怀在抗日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立的。
1941年至1944年,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就在马坊村一带,进行大生产运动。
1941年以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彻底封锁,粮食和物资不许向陕北运。对面严重的生存压力。1939年2月2日,延安举行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毛主席在大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中共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时任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主任、兼陕甘宁边区林务局局长乐天宇,对南泥湾这个荒山野岭、野兽出没的烂泥洼,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发现这里是汾川河源头,水草丰盛,逐向朱德总司令作了汇报。总司令把“烂泥洼”改为“南泥湾”,并作出在此屯田的重大决策。
1941年初,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正式命令王震旅长,率359旅进驻南泥湾地区。一边保卫延安的南大门,一边开始大生产运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3月初,359旅浩浩荡荡地开赴南泥湾。为了赶农时,不误农耕;全体指战员放下背包,开始劳动。没有窑洞,露宿荒野;没有工具,自己打造。
359旅718团,进驻马坊村的方圆一带;团部驻扎马坊村。当时的马坊村,仅有六、七户村民;可以说,荒无人烟。718团的指战员,放下枪,拿起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陕北干旱的气候下,靠种小米、高粱、玉米,产量低。乐天宇考察后;提出:这里水土丰盛,气候独特,可以种植水稻。在当时,从哪里闹水稻种子呢?359旅派出江西籍老红军,经历千辛万苦,躲过层层关卡,突破敌人重重封锁,在棉袄里装着种子,带回边区。这比金子还珍贵的种子,长出秧苗,结出沉甸甸的稻穗时,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来看稀罕。顿时,南泥湾沸腾起来了。
到年底,359旅初战告捷。种地11200亩,收获粮食1200石,蔬菜164.8万斤;蔬菜自给率近八成;开挖窑洞1000多孔,建房600多间。到1942年底,南泥湾已开出良田26000亩,水田近千亩;蔬菜完全自给,粮食基本自给。实现了“一人一羊,二人一猪,十人一牛”的生产目标
1943年9月,毛主席视察南泥湾时,兴奋地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毛主席总结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718团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则是南泥湾精神的最佳写照。
我们把视线移回眼前,我们也是在3月份走进马坊村的。我们该怎么“社教”?肩上压力很大,心里底气很足!718团就是我们的榜样,359旅就是我们的精神。我们践行……
我们“社教”工作组进村第二天,上午下午走访村民,晚上召开全体村民动员大会,展开社会主义教育工作。
第三天,工作组找村上经常喝酒耍酒疯、闹事的高某、刘某,进行谈话。告诉他们:教育活动开始了,谁要闹事,就这。把手铐、电警棒放在桌面上,让他俩看。他俩表示:绝对遵纪守法,不酗酒闹事。
第四天,工作组在掌握一定事实的基础上,找来村上有偷鸡摸狗劣迹的高某,审问他偷偷摸摸之事;他低着头,头上直冒冷汗。与他谈话,做成笔录,签字按印。告诉他:如有再反,定处理不赦。高某连连点头“是、是”。
仅仅三四天工作,村里哗然相传,公安局人来了,动真格了!村上像有了净化器一样。
3月5日结合学雷锋日,组织学生,清理村上的垃圾,打扫村上的各条道路,霎时,村貌一新。
3月8日晚上,组织活动,庆祝“三八”妇女节。请老民办教师刘老师来,弹起三弦,唱起《掐蒜苔》民歌。歌声划破夜空,响彻全村。顿时,吸引来全村的妇女儿童。开始上门请妇女们,她们羞羞答答不来。听到优美歌声,不径而来。
9日上午,镇“社教”工作队雷文秀队长、郭副队长、镇党委书记雷元富,前来马坊;肯定了马坊的“社教”工作,并总结为:行动快、力度大、效果好。在全镇各“社教”组,推广做法:一是抓典型,刹风气;二是结合节日,搞活动,清理环境卫生,活跃文化生活。会上,村书记高智娃,兴奋地说:贺组长的一身警服,加上工作方式、方法,太牛了!
随着“社教”工作的深入,村上办起了夜校。请技术员讲科学种地,我讲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特别是学生娃娃们爱听并要求我,讲警察抓坏蛋的故事。一时,夜校成了一个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
村上还成立了20多人的文艺宣传队。每天晚上,年轻人们放下碗筷,往“社教”办公室跑,培练文艺节目。宁静的乡村,沸腾起来。秧歌队在全区秧歌调演中,我自编自导的《农家乐》,获得第一名;并得到区委领导的点名表扬。
在进行村级财务大清查中,前九龙泉村一村民闹事、刁难,工作一时无法开展。工作队抽我到前九龙泉村,进行专项整治。我将闹事者严肃处理,迅速推开全镇的财务大清查工作。
4月中旬,全区在枣园镇召开“社教”交流大会,邀请我在大会上介绍经验。
在“社教”的同时,结合村情,我从区民政局协调2000元经费(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维修了718团将士立的“抗日阵忘英烈纪念碑”、台阶、周边,使纪念碑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在这里,成了各种活动的场所。我们经常给学生讲身边718团的革命故事和359旅的南泥湾精神。
同时,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教育的机会。我在这里,用日记,记录了不少359旅的事迹。
在这里,我们也有生活小趣。我们刚到村里,三个人两个枕头,晚上不够用;我们又不给村上添麻烦(曹庆晚上回政府住)。开始,都互相礼让枕头,两天后,干脆花拳枕枕头……现在回想起来,挺有趣味。第二天,村书记高智娃、村长李新宝知道后,马上给我们拿来三个新枕头。
在三个月“社教”中,我个人和马坊“社教”组,双双获得省“社教”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我双手捧着先进奖牌,与四位“战士”,一道体味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家国情怀;回味农民朋友憨厚、纯朴、勤劳的人格魅力;更品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延安精神!
马坊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地方,马坊是我们陶冶情操的地方,马坊是359旅718团红色基因的原生地。
注:2021年7月24日上午,我与延明、张宝专程回马坊村(离开再没回去),重温“社教”岁月,备书写资料。时隔29年,一切都变了,变得认不出了。在南泥湾街上,见到原村书记高智娃;我们非常高兴地聊天叙旧,共进午餐(我买的单)。
贺宏亮 书于2021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初八) 家中 修改于20日 凌晨3时30分至5时20分 办公室 22日 19时至22时 办公室 23日凌晨3时至6时 反复修改(单位值 带班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