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馨香盈秀”征文031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文学组织。但是自己初出茅庐,文笔青涩,写作经验不足,很难去找到一个写作平台,所以我一直就是一个文学游子散落在民间。 家永远是我最温馨的港湾,在一次回家的路途中我认识到柯玉栋老师,正是这次“偶遇”让我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写作的平台。在柯玉栋老师的推荐下,我认识到洛南众多的文友,也知道了“秦岭文学”写作平台,这让我一下子仿佛找到了家,找到了组织。 我一连在“秦岭文学”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也认识了王秀峰老师,赵永康老师,在两位老师的介绍下,我才知道“馨香盈秀”后台文艺顾问的老师里面有董建凯老师,而董老师曾经是我永丰中学的英语老师,这让我更加感觉到这个平台的亲切,有一种回到母校的感觉。 我发过去的每一篇文章,平台都会精心采编,精心设计音乐和配图,这让我更加的感动。我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和“馨香盈秀”一样三岁了,我能够感同身受理解后台编辑老师们的辛苦,我真心觉着这个平台一路走来不容易。 “馨香盈秀”编者语;“推介老友,培植新人;尊重传统;鼓励创新;馨香盈秀,不忘初心;文学路上,一生追寻。”寥寥几个字就点明了平台的宗旨,也让我等新人有了写作练笔的机会,每一篇文章的发表,就是对作者的一种鼓励,也是对作者辛勤写作的一种肯定。“馨香盈秀”一直在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写作平台。 王会海老师说;“文学的铁面在于公平,文学的公平在于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职业身份;不看金缕玉衣;不在位高权倾;庶民与总统同台,鸡毛与令箭相竞。唯作品是木讷不语的真神!”而“馨香盈秀”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进入的门槛,它也不在乎你的文学头衔,它包容所有文友,给每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以机会,让每个文友都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它所能做的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提供一个机会。 到了这个平台里,到了这个圈子里,一切都会觉得熟悉,一切都会觉得温馨,作者也会深刻的体会到编辑老师的用心和鼓励。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作者和读者、作者和平台、读者和平台都是相互心灵交融,相互推心置腹,大家都是怀着一颗纯文学的心,怀着一种文学喜好而组建的平台。我想这就是“馨香盈秀”公众平台魅力的所在,站得高,才能行的远。 我这个无名小卒在苦苦的挣扎,或许没有太多的名利牵绊,我也没什么顾忌,我反而更加的从容。读是我文学的输入,写是文学的输出,读写结合就让我变得充实。我知道文学这条路还很漫长,自己还得继续积淀,自己还得去坚守。天地虽变,不改初心也就是了。 报纸上说;“人生之短相对于历史之长,无法不令人顿生虚无,因为历史的存在,才可能让过往的生灵复活在人生的共同记忆里。”我想说的是“馨香盈秀”承载的就是一种历史,一种使命,它永远是洛南的一张文学名片之一,一直在为家乡洛南宣传,也为远方的文学游子创造一个可以自由丈量自己人生的机会。我坚信它会办的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袁伟,中共党员,陕西商洛人,现在工作于咸阳;从小喜欢写作、读书、思考、参悟。《商山洛水文学》公众号主编,《秦川文学》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商山洛水文学》、《秦岭文学》、《洛南百草园》、《馨香盈秀》、《江山文学》、《红袖文学》、《世界村文学》、《咸阳日报》等。坚信“相识贵在相知,相知贵在知心。”喜欢以文会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