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节的来历
文/张坚
七夕节,来源于神话天河配故事。相传,玉皇大帝的七姑娘不甘天堂的寂寞,私自下凡到凡间以老槐为媒,黄牛证婚,与勤劳的牛郎董勇结为恩爱夫妻,至诚至贞。玉皇得知大怒,派天兵天将缉拿七仙女上天,囚入天牢。诚挚的董永肩挑一双儿女,舍命追赶织女,感动了王母娘娘,请求玉皇开恩,准于每年七月七日夜,以银河为界,喜鹊搭桥飞渡,夫妻相会一次。
根据牛郎配织女的爱情故事,民间就把农历七月七日定为“七夕节”,又称“情人节”,举行纪念和“乞巧”活动,这个活动,清、宋伯鲁在《秦俗七夕》中,记述得十分详实。在我们家乡“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用麦秆缚身、葫瓢画面,装饰成穿红着绿、眉目清秀的七仙姑,供奉在大街之中,青年少女们摆供桌,点蜡、上稥、献瓜果,食品和纸制的鞋袜等祭品,特别献上最重要的事先用豌豆和绿豆泡好的盈尺高腰系几道红丝线的“巧芽芽”,姑娘们跪拜磕头,请七仙姑下凡享受香火和供品,然后围绕供桌拍手踏歌:“七月七,乞巧节,棉花骨朵纳宝来,啥巧,棉花骨朵巧。” “巧娘巧娘快下来,递把剪刀你来剪,剪出花样惹蜂来;送上针线你来纳,纳的衣裙人人爱。”“年年有个七月七,姑娘的帽髻长一尺。” “今年是个七月七,我给巧娘献瓜果,巧娘教我剪花袄。” …… 等等,乞巧曲寓意着姑娘们对织女技巧的乞求和对未来幸福的渴望。最后还进行“赛巧”活动,看谁家姑娘泡的“巧芽”长得好长得高,并在尖端掐上寸长,投入盆水之中,映出各种花样,其样各有说词,惹得大家有说有笑,非常热闹。
![]()
![]()
作者简介:
张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县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县农业区划办、县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连载刊发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另有多篇诗文刊发在《西安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