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一束阳光
文/王爱国
2021年7月的一天,我应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令公村老书记王如岚之约,驱车从密云城里出发,去令公村参加村党支部活动。上午9点我们准时到达令公村村民委员会,刚一下车,见村书记王建军等人早已在村委会大门口等候。
打开车门,王书记等人便开始往屋里搬箱子。这时,只见远处走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看到下车的人中有老书记王如岚,便加快了他那不太灵活的步子大声说“老书记,回来啦”,王如岚赶紧停住脚步“回来了,还好吗?身体怎么样?”等那老者走到眼前,他们热情洋溢的握手言欢,看得出那种恰似久别重逢的亲人般温暖,既激动又兴奋。
进屋入座饮茶,听村里王建军书记介绍村情……
1969年,王如岚担任令公村团支部书记、村长等职务,他不怕苦、不怕累,带领青年搞义务劳动、文艺宣传,自排自演八大样板戏、《卷席筒》和《甜蜜的事业》等剧目,深受广大村民们的喜欢和爱戴。
1970年——1987年,他先后担任令公村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村长等职务,在他任职期间,为增加村民收入,想方设法利用闲置厂房筹建砖厂、骨刻厂、绣花厂、袼褙厂等,他自己垫资进货、跑销售,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既提供了就业岗位,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改革开放以后,他参与了密云县旧城改造工作,2000年,他成立了世博园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改变密云县城的面貌,他是第一个在密云县“世纪家园”设计并建造高层住宅的人,有了电梯的高层住宅楼,既方便了居民上下楼、增加了使用面积又带动了其他建筑商,更为密云城区增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深受广大居民的称赞。
2003年,在他挣了第一桶金后,首先想到的是家乡,于是,你自己出资三十多万元为村里建造了一座牌楼,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如今,刚一到令公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非常气派的牌楼,它是令公村 村民的骄傲,也是令公村富有特色的一张名片。

2005年,企业不断壮大,收入不断增加,他开始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爱心款600元,一直到2017年底,他为村里公益性投资累计达到200多万元。

此时,村里的党员们已经陆陆续续的来到了村委会会议室,村里的52名党员已经整齐划一、有序入座。当我被邀请进入会场讲台时,所有的党员们非常的安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只精致的保温杯,杯子上写有“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纪念”字样, 今天发放给所有党员的保温杯,就是令公村老书记王如岚一共花了5000多元钱自费为村里所有党员赠送的纪念品。

此时此刻,在一次又一次的掌声里,我分明在这些人的眼神里读出了村民们对他的爱戴,读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德,读出了他的高尚情操,读出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爱的奉献。

为老百姓办实事儿,为家乡父老献爱心。他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这不正是需要我们去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需要的不正是这种众志成城吗?
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个楷模;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盏明灯;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束阳光。

在那些年年岁岁的日子里,在时光更迭的岁月中,他将爱心变成了生命中的一道光线,照进家乡父老的心中,用爱心点燃生命之光,用真情奏响生命乐章,就像播撒幸福和快乐的种子,让世间变得美好和温暖。在所有村民的心中,你就像大山深处的一束阳光,不仅温暖着令公村的山水,更温暖着令公村每一个村民的心房。

作者简介:王爱国,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北京市密云区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中华诗院》《湖南文艺》《环球文萃》《环球文苑》《国际文摘》《渔阳文艺》《中国西南当代作家杂志》《黄河文坛》【天涯诗刊】《现代诗歌》《大国文学》《让文学滋养心灵》《碧水长歌》《梦怀原野》《芳菲文艺》《北极星文学》等多家刊物。

主播简介 陈霞:山东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演讲学会会员,国内多家平台主播。生长于北京军人家庭并长期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现居济南已退休。喜爱音乐、文学作品及其朗诵艺术,曾多次在朗诵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爱生活爱诵读,用声音传递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