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里开出朵迎春花
——读詹芳珍《清欢有味》有感
文/云蒙山人
2021年8月6日,夏天的最后一天。一个预料之中的快递给我送来了喜出望外的惊喜——詹芳珍的《清欢有味》寄来了。沉沉的一箱,总共13本,除赠给我、秀芳主编、永红老师以外,10本受她委托捐给曾经短暂就读过的初中母校——洛南县麻坪中学。
当我表示一定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作品品读会时,她谦虚地说:“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这本书也只是一些个人经历,感悟和思考。在麻坪中学上学的那一年是我人生中既珍贵又难忘的人生经历,我太难以忘怀!赠书只是希望让那些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孩子喜欢的话可以看一下!”我心里说,这样充满乡土气息、文学趣味、进取精神的作品,大山里的孩子们怎么能不喜欢呢?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原诗为“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即清淡的欢愉,不是狂欢,更不是贪欢。詹芳珍的散文集《清欢有味》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詹芳珍,女,出生于陕西商洛洛南。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高陵区作协理事、上海文艺网签约作家。小说《少年记忆》获中国小说学会“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二等奖、2014年中国散文佳作三等奖以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铜奖。2016年荣获吉林省图书馆主题征文优秀奖和西安市高陵区第三届文化艺术成果奖。
虽说作家是用自己的作品和读者沟通,但对于序言、目录、附录和后记作一个大致浏览是我读书的习惯。为《清欢有味》作序的是西安市作协作家、画家吴文莉。在序言之处,她开门见山地讲:“我喜欢詹芳珍的文字,因为她眼睛里看到的一切,与她的心一致。而她的文字,如此干净而准确地把自己的心写了出来。如同书名一样,这是有味道的文章。”“她关注一花一草、小村小巷和生活里人情的冷暖,我在她的作品里读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感受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
整体浏览,散文集《清欢有味》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书评,分“眺望家山”“寸草春晖”“掬水映月”“清欢有味”“高山仰止”“逸莲品读”和“后记”七个部分。大体看来,“眺望家山”主要收录了对故乡洛南作者所在的高陵的山川风物的怀念。“寸草春晖”主要收录对父母亲人和童年往事的回忆。“掬水映月”主要写的是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和体验。“清欢有味”主要写了自己心目中的文学感悟与追求。“高山仰止”主要写了对当代知名作家的缅怀、追忆和敬仰。“逸莲品读”则是作者参加逸莲品读会品读当代名家作品后文友交流的书评。“后记”是对自己文学道路的回忆。“六年来,我沉浸在自己的写作世界中,活得清醒又很痛苦,孤寂又充实。每每看到自己的文字刊登发表,听到别人对他们的赞美和欣赏,我心里都美滋滋的。我珍爱这些文字,也希望它们有朝一日能离开我独自飞翔,可一旦它真的要展翅时,我心中竟有些徘徊和不舍。”
詹芳珍的写作指导老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高陵区作协常务理事张永强这样评价:“詹芳珍生在洛河岸边,是秦岭的秀美山水的灵感赋予了她内敛、沉静而又执着的性格”。“大量的阅读品评,提升了詹芳珍的文学感悟能力,改变了她的文学格局,助推了她的创作热情。”
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虽淡,却和水一样,渗透我们人生之路的每一个缝隙。虽然如此,我们每个人对于“清欢”都有与众不同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作为秦岭深处、洛河源头的一朵山花,詹芳珍的清欢,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清欢有味,味是故土情深
在《故乡洛南小记》里,作者写道:“洛南地处秦岭山麓,雨水充沛,植被茂盛,秦岭山上打个喷嚏,洛南的天就要变了。受秦岭气候变化的影响洛南的夏天,凉爽宜人。”而在《那些花儿》里,作者这样描写故乡保安的花儿,“河岸上,山坡上,也少不了花儿。那些白色的、淡黄色的、紫色的、淡紫色的、红色的、淡红色的,甚至还有紫黑色的野花争先开放,零星地或拥挤地散落在各个角落,附身轻吸一口,有细腻的清香。即使在炎阳下,她们被晒弯了腰,低下了头,可一旦太阳不再炎热,那些花儿又一准儿挺起了腰杆,迎风起舞了。待到梨花、桃花都纷纷凋落时,这些野花却仍然寂寞快活。自由的开放着,丝毫没有零落的迹象,直到九月、十月、十一月……”
像一朵扎根在他乡的蒲公英,作者常常在睡梦中,甚至在清醒的日光里也会一次次的想念故乡瓦子坪,想念儿时扎着小辫,在洛河中淌水的悠闲时光。故乡的村庄还如儿时眼中的村庄一样静谧、安详,永远深刻在她的脑海里,融入她思乡的梦里。
清欢有味,味是血浓于水
在《月下记事》里,作者这样写自己的母亲:“母亲是一个宽厚的人,对人和善,从不斤斤计较;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六十多年来饱受苦难生活的磨砺,却从不喊苦,只一味地向我们检讨过去我受的那一点点委屈;母亲是一个豁达的人,在病痛面前乐观地微笑,一把一把、一碗一碗地喝着那些片剂或如黄连般苦涩的中药,却从不喊苦。”而在《想念挨打》里,他这样写自己的父亲,“父亲老了:儿时,那个严厉的父亲;少年时,那个冷峻的父亲;成年后,有点儿琐碎的父亲;到如今,寂寞苍老的父亲。我不由得感叹岁月的无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作者记忆里,亲人们曾经是那么的年轻,她也曾天真的以为他们会永远年轻,永远那样,不会老去,可时光之手似乎才轻轻一拂,便是几十年一去不返。当然,教他们苍老了容颜的,不仅是光阴,不光是苦难,还有他们倾注于儿女身上的绵密的思念。
清欢有味,味是悲天悯人
在《走辋川》里,作者这样写:“辋川是王维的辋川,如今已成为了天下人的辋川。不到辋川是理解不了的川含义的。驾车从公路左边小路入川道,沿着河水一路蜿蜒前行,道路愈行愈窄,直至仅能容一辆车通过。山间溪流淙淙,溪水清澈如镜,白亮亮的水花从白石头上掠过,鸟儿啾啾地鸣叫着,在水花上轻盈地舞动。几只蝴蝶在溪边的草丛、野花间飞来飞去,这种田园和自由深深的吸引了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坐拥山水,也就免了身心的疲累,纵然这山水是世人的,今日却已在自己的眼前,那也是很惬意的。山下苍翠的峰峦尽收眼底,浓浓的诗意和感慨悄悄迈入心底,于是有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辋川山水和诗作。而在《生命的绝唱》里,作者这样写自己观看电影《1942》以后的感受:“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亲情的光芒瞬间照亮了长久,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在凛冽的寒风中,在呼啸的雪声中,在灭顶的地震中,身为大自然主宰的人类曾在衣食无忧的年景中,自命无所不能的人类显得多么狼狈,多么无助和渺小。生命如蝼蚁般被践踏,连鲜血也失去了流畅的速度。”
是的,经典的价值、灾难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启迪和警醒人们:人生有限,生命无常,珍惜当下每一天,走好脚下每一步,活出一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这才是悲天悯人的真谛。
清欢有味,味是冷暖自知
在《写给心中的文学》里,作者坦言。“许多年来,文学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一个圣殿。对于我,它朴素如星斗在漆黑的天幕兀自闪烁,照亮了沉沉的黑夜,也点亮了我追求文学的微光。我常常像个孩子一样的仰头看她,她在静谧的夜空中一闪一闪地,那光华美得无可比拟,我天真地笑了。因为我相信,那亮光是为虔诚的我而闪耀的,我的心瞬间清澈如水。别人的浮躁和热闹与我何干?我是文学的女儿,我在夜色下敞开双臂紧紧地与文学之神相拥。”而在《你牵动了我的悲喜》里,我有幸读到了作者自己初中时代,以一个外乡女孩的身份出现在麻坪中学的校园里,从被排斥到被承认,再到被那一群质朴,善良同学真诚的接纳的往事。“那一年的寒冬常常让我无法释怀,只因我的抽斗中几乎每个周日晚都会有人偷偷放一下吃的,香喷喷的还有余热的蒸馍,一个足有碗口那么大的包子,红彤彤晶莹可爱的柿子,大红的苹果,甚至贴着郭富城头像的日记本,手工织就的温暖手套。每次我摸着这些东西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我真想纵情地趴在桌上大哭一场。”
因此,她爱麻坪,犹如爱生她养她的瓦子坪。在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砺之后,她见到了太多人性的虚伪,欺诈和口是心非。所以,在很多时候,于孤寂中一遍一遍地怀念麻坪那寂寞无语的云蒙山,那条长长清澈流淌一路欢歌的麻坪河,还有那个孤独却又丰富,饥饿常伴却又倍加温暖的冬天。
清欢有味,味是虔诚敬仰
“文学永远神圣”。怀着这样的理想,她走进了萧红的世界,聆听一曲《红尘中清冷的吟唱》,她于静静的秋夜想起了三毛,一个“浪迹天涯,一腔热情”的女子。她也在十多年多年的虔诚追寻之后,写出了《永远的路遥》。更满怀悲痛,追思当代作家的丰碑陈忠实、著名诗人马林帆老师。对于我同样景仰的路遥先生,詹芳珍这样写:“作为黄土地的儿子,路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迫切的要回到他的故乡,回到生养他的贫穷的清涧老家,这是对落叶归根这一中国传统乡愁的注解和回归。可以想见,这位在文坛声名显赫的作家在回家途中一定是有着万千感触的。这将是他短暂一生中最后一次回归故土,最后一次看到流淌在他血液中的故乡,故乡的山坡上高大的树木,果实累累的大枣树都让他牵挂,让他流连忘返。他的眼里一定满含热泪……”
文学大师们如璀璨的星斗,点亮了詹芳珍沉睡多年的文学之梦。他们让她崇敬,让她仰慕,在他们的作品中。她看到了静默的文字背后那惊天动地的巨大力量,她如同一个数星星的孩子,痴痴的在夜空下仰望,幻想着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名垂青史,流芳后世。
清欢有味,味是常读常新
阅读和写作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而阅读之于写作,如蜜蜂采蜜之于酿蜜。只有博读深思,博采众长,才能融会贯通,大有所获。詹芳珍在“逸品莲堂”里展现的十二篇读后感令我印象深刻。《一曲大时代温暖的挽歌》是读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的心得,《“小词”中的“大雅”》是读叶嘉莹《小词大雅》的体会,《是什么绑架了我们的爱情》是读弋舟长篇小说《我们的踟蹰》的思考,《修行——寻找真实的自己》是读比尔·波特《空谷幽兰》的思索,《生命在苦难后闪耀着光亮》是读作家吴文莉《叶落大地》的收获,《悠远的民歌,动情的书写》是读作家陈非《在陕南发现中国》的灼见。《炽热的青春,温暖的表达》是读李曼瑞《十七岁的围城》的理解,《关于生命和归属的思考》是读贾平凹《极花》的参悟。细心的读者朋友不难看出,其中不少读后感的题目就画龙点睛地概括了作者阅读作品的感受。
尤其在评价文化学者肖云儒《西部向西》时,作者这样说,“西部不仅有广阔的疆域,更有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苍凉和壮美。大漠落日,长河的苍凉,乃至西部文学中倾力塑造的一个个硬汉形象和悲剧之美,都在肖云儒先生的作品中有着精妙的解读,并产生着豪迈气质和强大的震撼力量。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者应该借鉴和学习的正确态度,更是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汲取的精神力量。”“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能主动让自己慢下来,真正静下心来为西部这些宏大的社会课题而忧心,并倾尽心力。先生的严谨和文化情怀,让我感动。”
画家、作家吴文莉曾经对詹芳珍说过:“逸品莲堂是我的书斋,莲在心里,逸在心外。愿我的文字带给你力量与温暖,愿我的莲花和我的佛菩萨像带给你内心的静好与欢喜。逸品莲塘是我的净土,希望也成为你的净土。”事实证明,詹芳珍没有辜负吴老师的期望,在逸莲品读的日子里,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思索着,也动情地书写着文字带给她的欢喜与感动,于是有了眼前这本沉甸甸的作品。
白居易说过,“春惜芳华好,秋怜颜色衰”,讲的是时光易老,人生苦短。流行歌曲唱道,“野百合也有春天”,讲的是只管盛开,不问蜂蝶。毛泽东主席说过,“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讲的是卓尔不群,淡泊名利。我该怎样形容詹芳珍这朵盛放于故乡热土和文学心田的艳丽山花呢?还好,我很幸运,在她《写给心中的文学》里找到了答案:“我崇敬这雪,在这寒冷的季节过后不就是充满希望,满眼的翠绿了吗?大地似乎只一夜间就抹去了沉闷的气色,展现出无限生机。这雪,这覆盖了万物的柔软的雪,不正如文学那样,只有经历了艰苦的努力和岁月的积淀才能散发出无比的醇香和厚重来?”
对了,差点忘了一件事。今年“7.22”洪灾后,我在朋友圈发出了爱心捐款倡议。詹芳珍第一时间发100元红包,委托我捐献给洛南灾区人民。对于一个凭工资养家度日的普通人来说,她这样的心意毫无疑问如同蚂蚁举起一片树叶一样,和大象举起一根木头付出了不相上下的努力,理应获得没有差别的尊重。也许,潜藏她在生命里的悲悯情怀,正是她在文学追梦路上执着前行的根本动力。
幽芳出深谷,奇珍缘苦寒,雪花里开出朵迎春花。我们不妨在她自己的表白与憧憬里,走进她心中的文学圣殿:“文学即人学。只有经历了苦寒,崇敬了巍峨,在沉寂的夜色下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资格去见证迎春花的绽放,去领略寂寞夜空下那突然而至的灿烂光亮,她如此眩目,又如此辉煌。”(2021.8.6)
嘉宾简介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很高兴认识更多文朋诗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