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有朵故乡的云
——读郑景云先生《岁月随笔》有感
文/云蒙山人
从郑景云先生手中接过他的个人作品集《岁月随笔》,突然就想到了他曾经委托同乡送过我的,只是在去年的洪灾中埋没于几十公分的淤泥里了。拿到书不久,洪灾又袭击了差不多洛南全境,更觉得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阅读机会,不敢再错过。
我读书,习惯于先看“前言”和“后记,”就如同欣赏房子先关注前门和后院,大概因为这里面往往寄寓着作者的理想追求和情怀趣味。
郑景云先生在《后记》里说:“当年刚踏入社会,风华正茂的我,心中对前途充满了梦想。想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想成为一名作家书写人生与社会,但梦想终究不能代表现实。一路走来,终于让我明白世上的许多事,真的不仅靠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它凝聚着无数的必然和偶然的结合。辗转大千世界之后,退休了的我,仍是这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平凡的人。庆幸的是我并未因平凡而平庸,业余生活,我用诗书来考验自己的情操,在和师友的交流中享受思绪海阔天空之惬意。人生之快乐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只要心底有乾坤,胸中有丘壑,普通的烟火日子,照样也可以梳理成诗意的风景。”说实话,这段话是非常打动我的,也激励我进一步去探究郑景云先生《岁月随笔》的标本价值。
诗言志,忆峥嵘岁月。《岁月随笔》收录了300多首诗词歌赋以及部分对联、诗钟,仅其中记录作者成长历程的那些篇章就闪烁着岁月的光芒。看《而立之年随感》:“日日夜夜三十年,好似南柯一梦间。对镜细观皱布面,条条映印辛与艰。明日明日随史前,过往岁月不平凡。历经风雨多磨难,笑看二子绕膝前。幼苗茁长催人老,两手空空无贡献。遗憾?向前?”全诗回顾了峥嵘岁月,最后四个字“遗憾?向前?”里来了一个画龙点睛的收笔,表明了对岁月无悔无怨的态度。
另一首《生日》,创作于55岁:“今日顿悟人生短,屈指双五紧相连。枫叶红时秋日晚,愿为红霞映满天。”字里行间充满了人到中年的闲适和恬淡。
再看《六十感怀》:“年过六旬至耳顺,多思多虑枉商神。切莫计较错与对,须知有舍才有得。翰墨诗书为我友,无为有为习古训。迈开双脚走世界,清淡饮食莫贪荤。”这首写于2009年10月28日的60岁生日寄怀,确实值得许多年届退休的同龄人学习借鉴。
文贵真,记如烟往事。在散文《感恩母亲二三事》里,郑景云先生这样写:“童年的生活有苦也有甜。每到年节,不管家里怎么困难,母亲总要为我缝一身新衣服,穿上新衣服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走在村里的社火队伍里,当别人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别提有多么的自豪和高兴了。年三十的晚上,妈妈都要煮几斤肉炖上萝卜,在油灯下包着饺子,当锅内的香气充满小屋之时,妈妈就会切一盘瘦肉,拌上大蒜、葱花,再斟上一杯小酒,母子共享天伦之乐。就在这样的气氛里送去旧岁,迎来新春,那香味、那感觉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可如今它们都永远地离我而去了,留下的是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与感恩。”这一幕幕场景对于生活在上世纪五六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是多么的熟悉与难忘。
而在《网络缘——几句心里话》里,他则别出心裁,把网友的微信昵称进行了“串烧”:“曾记否?当年的校园明月下,一路有你相伴,身边的幽兰,后山的红叶,记录了我们成长历程与艰辛,秋日里,暖暖秋语唤醒了宁静的心,在心中燃起了生命的篝火。……(引者略)一缕阳光从云朵里射向大地,驱散了层层烟波,乡野幽梦,迎来了万家灯火,仿佛这就是凡灵人的梦幻人间。”洋溢在其中的,是活跃的思维、真挚的友谊以及文朋师友亲密无间的情分。
思当深,存朴素哲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游记成为散文的主要内容,其中风景雷同、思维肤浅者不在少数。郑景云先生超越了一般游记的境界,表达出了关于自己的独特思索。看《黄山游记》:“攀登峰顶的石阶只容一人通过,艰难地爬过一段陡峭的山路,转过一块巨石,突然眼前一亮,环顾四周,整个黄山美景一览无余,脚下的黄山既有泰山之雄伟,又有华山之险峻,更有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布,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凉。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赞叹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唉!”这段文字夹叙夹议、旁征博引,充分展示出作者全面的学识修养。
再看《儿子陪我九江旅游》:“最后,前往理学家开山鼻祖周敦颐墓。公元1702年,周敦颐来到了江西,在濂溪边创办了濂溪书院。因他一生酷爱莲花,在院内建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养莲,闲暇之际,漫步池边赏莲,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态,造就了不朽名篇《爱莲说》,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他的爱莲说一起名留千古。”在这里,作者穿越时空与周敦颐心心相印,承前启后,昭示未来,的确创造了个人游记的又一高度。
再看《青岛之旅》:走进太清宫,上清宫古老的大殿庄严肃穆,六七百年的大树比比皆是,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会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身边的一株花、一棵树,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雨雪,而人一生短短的几十年,只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我们应该珍惜这短暂的人生旅程,让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些灿烂的光点,切莫像香玉一样被历史的尘埃淹没。”这篇写于2016年7月5日的游记,当是作者年近古稀的深邃思考与真诚感慨。
是的,郑景云先生和他的《岁月随笔》的标本意义,整在于做时代的记录人、生活的有心人、人生的追梦人。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文集记录了从1969年到2016年,我人生中45年奔波生涯的艰辛历程和幸福一刻,其中包括从陕西洛南到新疆南疆,在戈壁大漠中搏击奋斗的21年,和由疆返回故乡洛南,在经济浪潮里闯荡了15年,以及退休后享受天伦之乐,走进大自然,游历山水间的十余年。”
郑先生的爱人刘珍霞女士这样评价:“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总有一种阳光向上、锲而不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着他书写着精彩的人生。……人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不少人常常把许多精彩的生活瞬间丢失,而他总能抓住这些值得回忆的往事,并在第一时间把它记录下来。……这本书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给我们展现了山水的美丽与神奇,生活的快乐与艰辛。”作为郑先生的亲密伴侣和第一读者,她的评价是最具发言权的。
没有谁的生活是轻松安逸的,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出生于1948年的郑景云先生已经进入了74岁,也许是有一段在新疆工作的经历吧,他笔下的胡杨闪烁着了生命的光芒:“在死亡禁区,恶劣环境练就了他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神奇。但他还有更温柔美丽的一面,是他用自己的身躯阻挡了沙漠的前进,是他给荒漠带来了勃勃生机。每逢秋季来临,远远望去,胡杨林就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横亘在沙漠中……”这坚强不屈的胡杨,不正是郑景云先生的最爱吗?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像一片根植于故乡小河的云朵,郑景云先生依然在自己热爱的文学和书法道路上跋涉。当你仰望天畔,如果有幸看见一片洁白的云朵,请抽出片刻凝望吧,就像认真品读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执着追梦的心。
(2021年8月3日,于洛州)
嘉宾简介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很高兴认识更多文朋诗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