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自有桃花源
——与《明月清风》相关的记忆
文/云蒙山人
这是洛州小城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农家小院。矮矮的围墙、小小的大门,房子不高、绿植也不多,但因为院子的两个主人公,它反而成为我心中不可替代的桃花源。
小院自有春风秋月。男主人公郝蔚民先生是洛州教育系统知名的德艺双馨的老教育工作者,历任陕西省重点小学古城小学校长、古城高中团委书记、西街小学校长、洛南县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陕西省示范高中洛南中学党总支副书记,2011年退休。退休后,他自己结集的一本名为《春风秋月》文集在朋友中传阅。有幸读到的人无不被郝蔚民先生执着的追求、豁达的胸怀、谦卑的风度所感动。非常幸运的是,在这本书里有郝老师为我写的拙作写下的序言《路——在探索着脚下》,那是对我上世纪90年代末期努力探索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高度肯定,我也因此被更多人了解,很快地融入到洛南小学教学研究的行列之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作为新任校长岗前培训,有幸成为郝老师的学生。他为培训班主讲:《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管理学》。他教育理论功底扎实、管理经验丰富。讲课时博引旁证,谈笑风生,引人入胜。枯燥的教育理论被他化解为浅显趣味话题。他讲“教学技能迁移理论”时,一句“会推磨子就会推碾子”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他讲要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问学员你们爱林黛玉吗?学员不知所措,他自我回答:我不爱她。我嫌她烦,一天哭哭啼啼地。哭哭啼啼准确地勾画出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课堂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而一旦下课,他则被众多的学员紧紧包围,成为“焦点访谈”中的焦点。也正是因为这次机缘,我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他小城里的桃花源。
那年夏天,受委托为一个熟人的孩子办理复读,我找到了我尊敬的郝老师。在全面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他接受了家长要求复读的建议,并对如何操作进行了指导,还现场给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打了招呼。也就是那一次,我在他朴素得近乎简陋的书房里看到了一幅书法作品,“失之泰然”一句最为刻骨铭心。事情办完后,郝老师诚意挽留我们吃一顿家常饭。说是家常便饭,其实也是挺“隆重”的,是他的爱人谢桂香老师亲手包的饺子,真是个大皮薄味道好。原来这桃花源的女主人也是我心中早就仰慕已久的洛南县小学语文教学界的知名人士,只不过是以前没有把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
小院的女主人名叫谢桂香,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天到晚脸上笑呵呵的,仿佛从来就没有烦恼过。别说讲课,就连说话都好像带着蜜糖。上世纪90年代末,我有幸听过她讲的《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时流行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谢老师让学生每人佩戴一朵小白花,营造出肃穆、庄重的气氛,然后开展教学。内行都知道,公开课讲这样凝重的课有多难。然而,谢老师却把60名学生和100多名听课的教师带入情景,现场不止一次发出轻轻的抽泣声,许多听课教师也偷偷地抹眼泪。
后来,我听丹凤的同行讲,谢桂香老师还作为专家在他们县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并做并现场示范教学。谢老师的教学经验分享立足理论、注重实践,走心入眼接地气,她讲的示范课《海滨小城》则以课文作为写作范例,引导学生现场描写丹凤的巍峨的凤冠山、雕梁画栋的船帮会馆、波涛東去的丹江。把空间转移状物写法移植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化解教学重点于丹风学生的日常見闻之中,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状,有景可叙。一课示范课显示了谢桂香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不管是讲座还是讲课,都是掌声不断、笑声连连。丹凤的同行们也服气地说,这么好的资源都被我们浪费了,我们咋就没有想到应该这样上语文课?阅读和写作原来如此的轻松!由于谢老师的教学业绩突出,她被县教研室推荐出席了全国在青岛启开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交流教学经验。
大概真的“不是一样人,不进一家门”吧,桃花源的男主人公和我一起走在路上,总是频频地接受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问候。有人恭恭敬敬的叫郝校长,大多数是在西街小学共事过的。有人客客气气的叫郝书记,那多半是洛南中学的同行。有人端端正正地喊郝主任,那多半是跟他在督导室工作的时候旧相识。当然,也有叫叔叔、伯伯的,还有一家三口像对待长辈一样恭恭敬敬地和郝老师说话,郝老师告诉我,我给他俩当过媒人。
那天,正坐在盘山路上的亭子里说话,忽然一个中年人抓个黄丝巾,一个箭步冲到亭子里面敬了个礼说,“郝老师好!你还认识我吗?”没想到郝老师一秒钟都没有停,笑眯眯地说,“咋不认识?你是东街的建国,你小时候可调皮得很。”那人露出了很难得一见的中年人的羞涩,“谢谢郝老师还记得我,我现在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然后还充满自豪地向同行的人炫耀,“看见没有,郝校长还记得我呢……”
桃花源的女主人公谢桂香老师,有更多感人的故事。她在西街小学当班主任的时候,石门镇有兄妹俩,妹妹在她班上读书。因为家庭状况特别差,穷到没有钱在学校周围租房子住。谢老师和郝老师从学校借了一块床板,让这兄妹俩夜晚睡在教室后边,星期六回家她给孩子路费,不能回家了就让孩子在她家吃一顿家常饭就这样坚持读完小学。现在这女娃己是有两个女儿的妈妈了,她感恩老师在她最困难时候们关怀,每年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她总是第一个向谢老师打电话拜年,说不尽的浓浓的亲情。一名学生考上渭南师院,没有学费报名,置办不起行装,她联系自已己参加工作有权力的学生,争取民政救助,解决学费,并把自己女儿上大学的被褥拾掇好,送她入学。难怪这桃花源的两位主人公把辛勤工作的前60年浓缩为一本《春风秋月》,记录着就最平常的日子里那些最扎实的亊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
小院还有清风明月。如果说《春风秋月》是郝蔚民老师对60岁以前本职工作的忠实记忆,那么,《清风明月》则是他退休后对闲适情怀的浪漫书写。《明月清风》分为“岁月如烟、学海觅趣、碧玉微瑕、轶闻传录、文史资料”。五个部分。“岁月如烟“以家族故事为主题,记录了艰难岁日,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不惧、不悔,亦不惑。
读了老师的《清风明月》,印象最深当属后记《心中若有桃花源》:他借梦境穿越时空,和鲁迅、曹雪芹、哲学家、心理大师、卜易大师以及同仁对话。在这种似梦非梦的空间穿越里,他其实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梦做的好长啊,时间已是黄昏,夕阳中的一抹余晖照进了客厅。妻端了木耳拌洋葱、凉拌苦瓜两样小菜和煮着红枣小米的稀饭,香气四溢。家常日子多幸福啊!“此中有真趣,此中有深理,你品,你细品。
也正是在和郝老师的攀谈中,我知道桃花源的女主人公谢桂香老师的微信昵称是“清风明月”。不用猜,我们也能想到“春风秋月”正是郝老师的微信名。我仿佛看见,在洛州小城这座桃花源一般的小院里,常常会上演着“春风秋月”和“清风明月”你做诗来我吟赋、你唱歌来我弹琴、你做饭来我炒菜、你养花来我舞剑这样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生活交响曲,这真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云水间。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很高兴认识更多文朋诗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