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遇(义工):
2401,这四念处,以前讲过很多次;不过你听多一次法,有多一次的受用,种多一点菩提的种子。
(一)观身不净。我们这身体是个不净的东西;在活着的时候,九孔常流不净──眼睛有眼泪、有眼眵,耳朵有耳屎,鼻子有鼻涕,口就有痰、有口水;这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是九孔。
这九孔,常常所流出来的,都是一种不净的东西。你帮着这个身体,给它吃点好东西、给它穿一点好衣服、住一个好房子,令它得一点享受,感觉很舒服的;可是对身体舒服,对你就不舒服了!你自性就不清净了、有了染污了!
纵欲恣情,就是把欲念放松开,这种情感也非常丰富;可是你对这个身体再怎么样好,到死的时候,这个身体坏了,它就要撵你搬家了!那时候,它也不留你,就要死了;死了,并不是就没有了,不过是搬一个地方,看你今生做的什么事情。你做的好事情,搬到好的地方去;做的事情不好,种不好的因,就搬到一个坏的地方去,或者搬到畜生、地狱、饿鬼里边去,这都没一定的。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02,无论男男女女,生得再美貌,到死的时候,都是臭不可闻的。死了几天,这个身体就膨胀了;很瘦的人也变胖起来,然后又变得一种青色、瘀色,红一块、紫一块的,变了样子。再美貌的男子、再美貌的女人也坏了,由青瘀变成烂坏了。
这一坏,身上就有血水流出来,流得什么地方都是。这时候,再美貌的男人也没有人爱了,再美貌的女人也没有人爱了!一样也还是那个人啊!就是父子、夫妇,谁也不管谁了。你看看!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说是夫妇感情好,丈夫死了,太太活着钻到棺材里跟着去;有没有这样的?或者太太死了,丈夫最爱这个太太,也没有见着这丈夫钻到死太太的棺材里头去,陪着她一起死。
没有人肯去跟着死的。以前不讲过“金子、银子”都不肯跟他父亲去?当你死的时候,他再爱你,也不会再陪着你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不以破戒受诸刹利、婆罗门、居士恭敬礼拜。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视他好色。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铁锥遍身搀刺,不以染心听好音声。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贪嗅诸香。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利刀割裂其舌,不以染心贪著美味。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斫其身,不以染心贪著诸触。何以故?以是因缘,能令行者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妙遇(义工):
1144,。○ 边地疑城第四十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本品明胎生之因,劝生深信,免堕边地疑城,五百岁中,不见佛僧,不闻经法。望西云:‘边地胎生,同体异名。’《略论》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可见望西正承昙鸾师旨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遇(义工):
2403,死了,这个身体烂坏了,身上就有血水流出来,流血了之后,你说怎么样啊?在死尸上,就生了虫子,不知道多少!甚至于每一个毛孔,都生一个虫子;这八万四千毛孔,就有八万四千虫子。
在身上钻来钻去的,从头上跑到脚上、从脚上又跑到头上,来回跑,互相都在死尸去找它们欢喜吃的东西;所有的血、肉,被这一些个虫子给吃喝了。死尸若在露天上,没有什么遮盖的,这时候,不但虫子来吃,小鸟也来吃;那些个大雕、大鹏鸟,都来吃这个东西──大鹏鸟没有龙可以吃,死尸它也一样吃的,就把死人的肉都给吃了。
被鸟啮啃之后,就剩一堆白骨;这时候,在生前最爱他的人,见着这骨头,他也不爱了、不要了。把这堆白骨用火烧了,都化成灰了;你说,这身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这么爱惜它,现在也没有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04,(二)观受是苦。你这个享受,不一定是好的事情,享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我们这个心是念念迁变,不停的,这个心是无常的。
(四)观法无我,这一切法也无我。
修四念处,就可以断除你这种染爱的执着。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汝等,是这一些个做工的人,也就是这一些个修道的人。勤作,这是说的“四正勤”。
四正勤: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修四正勤,要时时刻刻地念玆在玆,不要忘了。不要忘什么?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令你的善根增长;未生恶令不生,没有生出来的恶事、恶念,不要叫它生;已生恶令断灭,已生出的恶事和恶念,不要叫它长起来,叫它灭。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云何名为圣行?圣行者,佛及菩萨之所行处故,故名圣行。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以是义故,故名圣人;有圣戒故,复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名圣人;有七圣觉故,故名圣人。以是义故,复名圣行。”
妙遇(义工):
114.5。《略论》复云:‘边地者,其言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同边地之难。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边示其难。胎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况彼耳。(谓边与胎皆是喻也。)非是八难中边地,亦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五百年后还得见闻三宝故,故知非八难中边地也。’又‘疑城’者,若人于疑心中,念阿弥陀佛,则生极乐边地之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中,不得闻三宝之名。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遇(义工):
2405,在讲《楞严经》的时候,不有讲“暖、顶、忍、世第一”?这叫“四加行位”;这“四正勤”在《法华经》,属于“暖位”,有一点暖的意思。
好像钻木取火,有一点火,热了;这时候,你修四正勤用功的人,这有一种暖意时,不要停止,要勤加精进,天天要用功,切记不要懈怠;在这个地方一懈怠,又凉了,又没有暖意了。得着一点功夫,不要就自己以为足了,喔!这大约就这么多了!
其实你越用功,那个境界越不可思议,所以才说“汝等勤作”,你不要懒惰,你要勤勤去做!就是你用功修道,勿得懈息;这“懈息”本来也就是“懈怠”。
就是你不要懒惰,不要尽任着你的昏沉、睡眠这种的情形,你要勤加精进。好像钻木取火,你这么钻,钻来钻去,这热了;你一停止,没有火出来了!你若继续地努力,这有火出来了,就有暖。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06,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因为修四正勤,能渐渐与真如接近,和真如作为邻居,和真如的理接近了,所以叫得近其子。
后复告言:那么得接近了,然后又告诉这修道的人,咄!男子:“咄”是惊叹之词、惊觉之词,就叫你觉悟:“喂!嘿!”叫你赶快地醒悟,不要这么迷。
什么是“男子”呢?你要有男子汉大丈夫的志气,就是女人也应该像有男子。不要自己认为:“唉!我是女人,我要找一个男人哪!”不要有这种的思想!你就是男人嘛!还再找什么男人呢?
真是!本来修道无男、无女,男人也不要想我是个男人,女人不要想我是个女人;没有男女这种的思想,这就是真正的清净了。这四正勤,是修道要有男儿的志气。那么有没有女人呢?也有,四如意足,就是像女人似的。单单修四正勤,不能发真,不能得到真正的妙处,还得要配合四如意足。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提婆达多者,实非声闻、缘觉境界,唯是诸佛之所知见。”
妙遇(义工):
1146。如《守护国界主经》云:‘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现。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若人念佛持戒无精进心。命终亦无善相,亦无恶相。地府不收,安养不摄,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断,生于疑城。五百岁受乐。再修信愿,方归净土。’可见信愿二者实为往生见佛之根本。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遇(义工):
2407,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告诉穷子,你常常在这个地方做工,你不要到旁的地方去,你不要再跑了,会加价给你。“常在此作”这一句是表示“顶位”。
你到顶了,就不要动了,不要再走了,这顶位,已经到那最高峰了,你还往什么地方去呢?没有地方可走了,没有地方跑了!再跑,就要堕落了,要下地狱了!
在这顶上,你不要跑,要有一种忍力;在这个地方,就有一点不好受,也要忍耐。虽然觉得不太自由,可是这是最高的地方;你若想自由,就到那最下流的地方去。最下的地方,不是地狱,就是饿鬼,或者是畜生。
这“暖、顶、忍”,你想要在这个“顶”位,到最高的地方,你一定要有一点“忍力”。所谓“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你若不受一点寒冷,那梅花就不会香的;梅花在冬天开,因为受过冻,所以它就香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08,“勿复余去”就表示不要去修外道法。你若是跑到外道里头去,或者跑到世俗间去,或者又跟着你的欲念跑、跟着你这种私欲跑、跟着你这种不当的心跑,这都叫“余去”。你不要再生这个不正当的心了!你一定要存一种正心修身。你本来是有漏身体来着,九孔常流不净,这都是漏;现在你修正道法、修助道法──修正道的食、修助道的衣,这样子,你能得到无漏。
你依这个法修行,一定会证果的,一定会破你的见惑和思惑;你可以“见道”,可以得到“修道”,可以得到“无学位”。你得到无学位,这叫“无漏”;得到无漏,这就是当加汝价。
在前边所讲“暖、顶”的位,这是修四正勤;然后要修四如意足。“后复告言”是说的四如意足。因为四正勤是属于智,好像男子似的;四如意足是属于定,犹如女人。
定慧相资,智来帮助定,定来帮助智,互相帮助,方能生出一种无漏的智慧,所以就叫男子。“汝常此作”,在这个地方作,不要到旁的地方去;就表示已经到了顶位,不要向外驰求。“当加汝价”,加价的时候,就是得到无漏、证了四果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云何是业能得现报?忏悔发露所有诸恶,既悔之后更不敢作,惭愧成就故,供养三宝故,常自呵责故。是人以是善业因缘不堕地狱,现世受报,所谓头痛、目痛、腹痛、背痛、横罗死殃、呵责骂辱、鞭杖闭系、饥饿困苦,受如是等现世轻报。”
妙遇(义工):
1147。此外更有懈慢国,或称懈慢界。在此土至极乐国之中途。生此国者,染著其国土之快乐,而起懈怠骄慢之心,不更进而生于极乐,故称为懈慢国。如《菩萨处胎经》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快乐。……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染著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准上经义,懈慢国亦属边地疑城之类。
‘不了佛智’者,昙鸾师《略论》云:‘不了佛智者,谓不能信了佛一切种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总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对治所疑。’净影、法位、元晓诸师均同上之说,以‘不了佛智’一句为总。余四为别。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遇(义工):
2409,诸有所须:所须什么呢?就是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那么需要这个,就得到这个。盆器米面:盆器,是譬喻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米,是譬喻生空;面,是譬喻法空。得到生空的智慧,这是粗的智慧;得到法空的智慧,这是细的智慧。米、面,就譬喻生空、法空,也就是人空、法空;生空,“生”是众生,也就是人,所以这就是人空。我们为什么事事都放不下?就因为人没有空。为什么也舍不了什么?就因为法没有空;法没有空,所以什么都放不下。人没有空,就有种种的执着。人空、法空,这不是就是说的,真要空!
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就有居士请佛去应供;所有的菩萨、大比丘和佛都出去应供,只留下一位小沙弥在看门口。这时刚巧又有一个居士也来请僧人去应供,给孤独园没有其他僧人,于是就请这小沙弥去应供。到那儿,这个居士设备得非常丰富的斋饭,小沙弥吃得非常饱,这个“苦行”行得也很圆满;可是受人的供养,不是白白受供养,要用法来换、要用法来布施。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10,居士用的是财施,出家人就要用法施,布施法。佛和菩萨、大比丘到外边去应供,吃完饭之后,一定要给说法,以法布施给众生。
可是这个小沙弥,他也不会说法,应供是应了,作法布施,他就没有“咒”念了;但是这个在家的居士,不知道这小沙弥不会说法,就跪着请求这小沙弥给说法。在印度的规矩,居士闻法,要跪到那个地方叩头,五体投地。这个居士跪到那个地方也不抬头,这个小沙弥“神通广大”,怎么样啊?他就从法座上下来,偷偷地跑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提婆达多者,实非声闻、缘觉境界,唯是诸佛之所知见。”
妙遇(义工):
1148。《净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总。“不思”等别。佛智渊深,余不能测,名“不思智”。佛智众多,非言能尽,言“不可称”。于诸法门,知之穷尽。名为“广智”。位分高出,名“无等伦最上胜智”。’唐海东元晓师更于余之四句,配当四智。如《宗要》云:‘此言“佛智”,是总标句。下之四句,各显四智。“不思议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议事。谓一念称名,永灭多劫重罪。十念功德,能生界外胜报。如是等事,非其所测,是故名为“不思议智”。“不可称”者,是妙观察智。此智观察不可称境。谓一切法,如幻如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非逐言者所能称量,是故名为“不可称智”。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遇(义工):
2411,这个居士跪了很久,在那儿五体投地,等着说法;等,也听不见法。大约跪的时间最低限度有半点钟了,他偷偷抬起头望一望,看看怎么这个小沙弥不说法呢?
他一望,看见法座上,啊!人也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即刻悟到“人空、法空”这个理,就开悟了,证了初果。证了初果,就得要谢法;于是就跑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找这个小沙弥,准备向他叩头顶礼来谢法。
小沙弥跑回去,你说怎么样啊?把自己关到房里,把门锁上;这个居士到这儿,就敲门。小沙弥吓得不得了,“我没有说法,他跟着我到祇树给孤独园,同我要法来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12,这怎么办呢?”这个居士在外边敲门,他就在里边害怕,用手这么顶着门,不叫他进来。这一生恐惧心,着急到极点了,他也开悟了,证得初果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是这样的,居士也证果,沙弥也可以证果,都可以得到人空、法空;可是现在到末法的时候,很少人能明白这人空、法空的道理了。
这个“米”就是生空智,比较粗一点;“面”就是法空智,比较细一点。得到人空、法空这种的智慧,这叫“米、面”;米、面,也是譬喻“正道”,得正道。
盐醋之属:“盐”是譬喻无常,要修无常观,观一切都是无常;“醋”譬喻苦观,观一切都是苦。为什么要盐、醋呢?因为正道的食,也就比方米、面,若没有盐和醋来调和,就不容易吃的;这也就譬喻这个正道虽然是应该修,但是也应该有助道的因缘相助。就是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这都是助道品。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坚持戒者,名为精进。有惭愧者,名为正念。不见心相,名为正定。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无有相故,烦恼则断,是名解脱。”
妙遇(义工):
1149。“大乘广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广度,不同小乘。谓游无我,故无不我。无不我,故无不等摄。(其义为:悉皆平等摄受。)以此同体智力,普载无边有情,皆令同至无上菩提。是故名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正是如来大圆镜智。始转本识,方皈心原。一切种境,无不圆照。是名为大圆镜智。此一智中,有五殊胜:如解脱身二乘同得。如是镜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无等”。是一胜也。如前三智,菩萨渐得,大圆镜智,唯佛顿证,更无余类,故名“无伦”。是二胜也。过于“不思议智”为“最”;逾于“不可称智”为“上”;宽于“大乘广智”为胜,是为第三、四、五胜也。是故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遇(义工):
2413,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就是:
(一)欲如意足:这个“欲”,不是那种贪欲、淫欲;就是你要修行、愿意修行、非常欢喜修行,修行的欲望增加。
(二)精进如意足:修习一切诸法就不懒惰,昼夜六时常常地精进。
(三)念如意足:你能有精进心,就会生出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也就是定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这思惟,也就是禅,以思惟的功夫来修禅。怎么叫思惟呢?也就是参悟话头;好像参悟“念佛是谁”,或者参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这都是一种思惟。
用这四如意足来观,这叫“四如意观”;观,是观想。由这四如意足的观,才能生出来种种的定;所以这四如意足,也就是帮助四正勤的。
若单单四正勤,是不能发真正的无漏;由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修行,能发出真正无漏的智慧,这叫盐醋之属。之属,这包括其他的法,也就包括五根、五力都在内。莫自疑难:对这些个法,你不要怀疑,都应该深信不疑。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14,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譬喻修四如意足,就会生出一种神通来;这神通能代替你的手足,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可以免去很多的行动,所以叫使人。可是为什么说老弊?因为所发的神通,非常的劣弱、非常的软弱,就好像老了、坏了,所以叫老弊。修四如意足,能得到神通,因为这个神通还不健全,所以就譬喻老年的人。如果你需要这神通的话,就可以有这个神通;你只要修四如意足就可以了,这叫须者相给。好自安意:这就是到“忍位”;要安忍,在这个地方,不要打妄想。
我如汝父,无复忧虑:佛自己称说,我就好像你的父亲似的。这个地方还没有直接说我就是你父。本来佛就是众生父,但是因为这个穷子、这二乘人,他自己是小乘,所以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佛子,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佛,所以现在只可以说,我好像你的父亲似的;你不要忧虑、不要多心。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复次,善男子,出家之人有四种病,是故不得四沙门果。何等四病?谓四恶欲: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是名四恶欲。是出家病,有四良药能疗四病,谓粪扫衣能治比丘为衣恶欲,乞食能破为食恶欲,树下能破卧具恶欲,身心寂静能破比丘为有恶欲。以是四药除是四病,是名圣行。如是圣行,则得名为少欲知足。”
妙遇(义工):
1150。又《会疏》曰:‘不了佛智者,盖疑佛智之不可思议。不悟如来之所以大也。念佛往生,为佛智所建,疑是故,为不了佛智。不思议智者,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故云不思议智。念佛往生,为不思议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议智。不可称智者,谓佛之智慧,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故名不可称智。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称智。大乘广智者,于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念佛往生为大乘广智所感,疑是故,名不了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位分高出,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今此念佛往生,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疑是故,云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上之三说互相发挥,《净影疏》简述其要;《宗要》广演其义;《会疏》会归净宗。故并录之。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遇(义工):
2415,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我年老大,而汝少壮:你不要担心,也不要到旁的地方去,因为我年纪已经老大了。因为佛居道终──道的最后终点,智德、断德都已具足圆满,所以譬喻“老大”。汝,就是对二乘人讲的。二乘人居道始──修道的开始,他的智德也不足、断德也不足,智德、断德都不圆满;不单不圆满,根本就没有,所以这叫少壮,就是年少。
汝常作时:在你常做工时,也就是譬喻你修道的时候。无有欺、怠、瞋、恨、怨言:这是说的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16,因为有信根,所以就不欺骗;因为有精进根,所以就不懈怠;因为有念根,所以就没有瞋恨;因为有定根,所以就不恨;有智慧的根,所以就不怨,没有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都没有看见你有这些欺诳、懈怠、瞋恨、怨言,不像其他做工人似的。这是譬喻你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种种的法门,你就没有这些欺、怠、瞋恨、怨这一切的恶。
你没有这一切的恶,具足五根,而生出五种的力量。这“余作人”就譬喻的外道,外道修无益的苦行。
自今已后,如所生子:这位长者就对这个穷子说,从今天之后,你就像我的儿子一样。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在这时候,这位长者就给他另外起个名字,作为长者自己的儿子。“更与作字”就譬喻在四加行中,是属于“世第一位”,得到世第一了;名之为儿,也就是转凡成圣。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妙遇(义工):
1151。经云:‘以疑惑心’者,以不能信了佛智,故生疑惑。疑有四意。以下广摄昙鸾、元晓、峻谛,并兼取憬兴等,诸师精意,简化其文字而综述之。
一者不信‘不思议智’,故疑但念阿弥陀佛,未必得生极乐。不知不思议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一切万法无非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变万化,无量无边。安得以凡夫有碍之情识,疑彼如来无碍之妙法,岂知一面之镜,能现万像。千年积薪,一火烧尽。故至心一念称名,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异。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遇(义工):
2417,O4 欣遇久住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这时候,这个穷子虽然很快乐的、很欢喜遇着这种的奇缘,但是犹故自谓客作贱人:他还认为自己不是真正长者的儿子。这是譬喻在这时候,二乘人虽然很高兴遇着大乘的佛法了,但是他还认为自己是个小乘人。贱人,言其小乘人不是大乘的根性。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个穷子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头,常常除粪。这是譬喻除去见惑和思惑之粪,这是需要二十年。
“二十年”还可以譬喻“无碍义、解脱义”这两种──在思惟道中,有九种无碍,又有九种解脱,再加上一种见谛、一种无碍,这合起来是二十。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18,M4 领付家业喻(分二)
N1 领家业 N2 付家业 N1(分二)
O1 心相体信 O2 命领家业
今O1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过是已后:过了除粪之后,就是修到见思二惑除净了。然后,心相体信:这个二乘人对于修道也有所得了,也相信大乘法了。入出无难:这时候觉得修大乘佛法也不是什么困难了。然其所止,犹在本处:可是他所住的地方还在本处。
这说的二乘人虽然知道大乘佛法,对于自己也有份;可是自己还住在小乘这个地方,还是舍不了小乘的教,还是在那个小乘的境界上,不容易改变他的思想。这就是人的习惯不容易更改,不容易改变的。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云何为义?悉能摄取,义无碍故。云何非义?不可说故。云何非义非非义?毕竟空故。云何为字?有名称故。云何非字?名无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断一切字故。”
妙遇(义工):
1152。二者不信‘不可称智’,不了佛智体绝对待,离过绝非。昙鸾师曰:‘不可称智者,言佛智绝称谓(不可称量),非相形待(不相对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应有知有之智。法若是无,亦应有知无之智。诸法离于有无。故佛冥诸法,则智绝相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离此四句’。离此四句,即离百非。佛智离四句、绝百非,体离对待,故曰‘不可称智。’智不可称,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称也。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于此有疑,名不了‘不可称智。’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遇(义工):
2419,你看佛教化众生,希望众生回小向大,修习大乘法,众生还不愿意改。所以佛在讲演《法华经》的时候,一开始就有“五千退席”,五千比丘都跑了;由此可以知道,佛法是不容易闻的,不容易修行的。佛悲心切切来教化众生,希望众生个个都成佛;可是众生总好像往下坠似的。
佛用佛法来提拔众生、教化众生、度脱众生;众生总是往后退,总是说自己不可以成佛,这也叫犹在本处。这个“本处”,就是还在他二乘那个地位、那个境界上。
O2 命领家业(分二)
P1 命知家事 P2 受命领知
今P1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20,世尊!尔时长者有疾:世尊!在这时候,这位长者有病了,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这位长者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死了,就这个穷子说;这是说佛教化众生之机将要毕了,将要入涅槃了!
就对二乘人说,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我现在所有的法宝,诸禅、解脱等等的,是无量,内外盈溢充满。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所有的法宝有多少,现在已经都传给你们了;所以你们所应该修的,你们自己就应该去修。对这个大乘的佛法,你已经都知道了。我心如是,当体此意:佛自己认为,我这个心,就是要把我所有的法宝都交给你们了;你们应该可以体会我这个意思。如是,就交给你们。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是什么缘故呢?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佛说,我现在与你们没有什么分别;你们都是佛子啦!都是我的真正的儿子一样。宜加用心,无令漏失:你们应该要特别注意、特别用心,不要再失去大乘的教理,不要失去菩萨道;你要心心念念来弘扬佛法,不要把佛法断灭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异,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妙遇(义工):
1153。三者不了‘大乘广智’,疑佛不能实度一切众生,复疑一切念佛众生岂能皆得往生净土。故于阿弥陀佛作有量想。对治此疑,故言‘大乘广智’。此智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也。欲明佛智,无所运载。运载一切,皆入无余,故曰大乘。其所运载,无限无际,故名广智。又于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故能广契群机,悉皆度脱。如来大悲大智,于诸有缘,无不运载而入涅槃。开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义,令诸有情以念佛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故能令念佛众生皆生净土。又世界非有边非无边。亦绝四句。佛令众生离此四句,名之为度。其实非度非不度,非尽非不尽。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遇(义工):
2421,P2 受命领知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当尔之时,这个二乘人就领受佛的大乘教法、佛的这种命令。领知众物:于是他把这一切的宝物、财产就都接受了。领知,就是接受。金、银、珍宝,及诸库藏:金,譬喻中道理;银,譬喻真谛理;珍宝,譬喻佛一切的智慧、功德。
以及诸禅、解脱、三昧等等的法门,这叫“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在这时候,这个穷子不像以前就为着得到小乘这个除粪的价钱,做一天,就有一天的饭吃,就得少为足。这个时候,他的心量就大了起来了,不是单单为小乘法而修道,是为大乘法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遇(义工):
2422,然其所止,故在本处:然而这个穷子所住止、所居止的地方,还是在二乘的境界上。因为他总以为是大乘菩萨而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虽然在方等会上,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偏,佛说证到偏真理的小乘,是不对的;斥小,呵斥小乘人,说小乘人是焦芽败种;叹大,赞叹大乘的法;褒圆,褒奖圆教,说圆教是最最妙的大乘法门、圆顿的教法。虽然二乘人听见佛以前说过这种种的法门,赞叹大乘;但是他还自认为自己是小乘,所以“故在本处”。
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二乘人得少为足的心,就是证到“偏真”那种有余的涅槃,他就认为是可以了。也没有能舍去、放下他这个小乘的心理,而勤修大乘的法门;还没有发这种的心。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虽见众生诸恶过咎,终不说之。何以故?恐生烦恼,若生烦恼,则堕恶趣。如是菩萨若见众生有少善事,则赞叹之。云何为善?所谓佛性。赞佛性故,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妙铭(义工):
1154。四者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疑佛不得一切种智。疑是故,于念佛往生法门,不能正信,乃感胎生。元晓师意,如是佛智,只应仰信,不可比量。故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如何仰信?应如《起信论》所云:‘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是即‘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无所见故,无所不见,如是对治第四疑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23,N2 付家业(分二)
O1 正付家业 O2 得付欢喜
今O1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又过了一个很少的时间;这就是由阿含时到法华时,经过这些个时间。佛成道后,先说《华严经》,这是华严时,“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之后讲《阿含经》,这是阿含时,就譬如巳时,“次照幽谷”。
太阳先照高山,幽谷的地方照不到;次照幽谷,高山一样也可以照得到。所以佛在华严法会中,是教法身大士、教菩萨;等阿含时,这菩萨也都参加这个法会。经过方等时,到般若的时候,叫“转教付财”。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24,转教,就由小乘教转到大乘教上;付财,就是将要把佛所有的家业都交给弟子,可是还没有正式实行呢!到法华会上,这才正式付财;所以“复经少时”,就是经过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这些个时候。
父知子意,渐以通泰:佛知道二乘人的意思,他们渐渐都知道大乘的佛法了,也不惊、也不怖了!最初的时候,一听见大乘佛法,以为是魔王说法;现在时间久了,他心通泰了。通泰,就是明白了,心里也明白大乘的佛教怎么样修行了。成就大志:都存要修行大乘的佛法、要求佛道的心了。自鄙先心:他知道自己以前那种小乘的境界,是太没有价值了!太可怜了!所以现在才三请大乘的佛法。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
妙铭(义工):
1155。元晓师《宗要》复云:‘若人不决如是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如其有人,虽未明解如前所说四智之境,而能自谦,心眼未开。仰推如来,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国,不在边地。生彼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此论至精至要。如能信如来诸智,是为上根利智;若未能信得及,但虚心自谦,仰信诸智,亦得往生,不堕疑城。净业行人当三复斯言,深体虚心仰信之要。
‘若有众生’,‘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是为生边地者之行境。‘罪福’者,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不能敬信佛智,尚信罪福因果,而常修礼佛念佛,求生净土。因念佛实为诸善之本,故云‘修习善本’。如上之人,信福不信智,信事而迷理,故堕疑城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铭(义工):
2425,临欲终时:这位长者不久就要圆寂了;这是譬喻佛因为化缘已尽,所度的众生,已经度完;度完了众生,无机可度,所以就将要入涅槃了!
而命其子:就命令这个穷子,也就是这位二乘人。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叫他的儿子,请所有的亲戚;亲族,就是他方的菩萨。请十方的菩萨到这法会来作影响众,来影响一切的听众。
什么是“国王”呢?佛说的三藏十二部经,部部不同,都是第一;每一部都是属于一国,每一国都有国王,所以这十二部经就有很多的国王。“大臣”也就是等觉的菩萨,“刹利”是十地的菩萨,“居士”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皆悉已集:大家都聚到一起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2426,即自宣言:这位长者在这集会中,就宣说,诸君当知:诸君,就是前边所有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佛对这一些个法身大士、等觉的菩萨、十地菩萨,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这一些个菩萨就说了,你们应该知道,此是我子,我之所生:这二乘人,也是佛的真子。从大通佛那时候,我就教化他们佛法,令他们明白佛法;这等于由我生出来的一样。
于某城中,舍吾逃走:这个穷子,以前在某一个城里,他舍弃我这大乘法,就逃走了,而修习小乘的佛法。竛竮辛苦五十余年:竛竮,就是很辛苦、很孤独的样子;所有的行李也没有多少,就是很穷的样子。
这“五十余年”,就表示在五道里头,由凡夫到佛,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五十二个位子。也表示“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这五道众生;阿修罗在这五道里头都有,所以这儿没有讲。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铭(义工):
《大般涅槃经》说:“如欲界众生,一切皆有初地味禅,若修不修,常得成就,遇因缘故即便得之。”
妙铭(义工):
1156。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以上为另一类生边地行人,信他不信自者也。与上一类,同是信未具足。盖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本类行人知求佛智。下文‘普遍智’等三智,相当于前之四智。勉强言之,‘威德广大不思议智’,相当于前之不可称智与不思议智。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