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父亲的手擀面
作者:陶鸿江
朗诵:南屏晩钟

父亲的手擀面一直是我心底最温暖、最难忘的记忆,它常常把我的思绪拉回到最艰苦、最伤感的年代。
我的父亲是个能干人,他不仅会做各种农活,就连裹粽子、包饺子、蛋炒饭这些饮食手艺也是刮刮叫!尤其是他的手擀面更是做得非常的地道。现在想起来,都直流口水呢!
我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富裕,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父亲为了给我们姐弟五人改善伙食,更为了让我们能津津有味地爱上"粗粮",总是想起法子将小麦碾成的面粉做成不同花样给我们吃,如做酥饼、煎饼、手抓饼、包饺子、切“钉条"(又名叫扁担拽)或做成“如意”(又名“面疙瘩”),还真的有滋味。当然,我最爱的还是父亲的手擀面啦!

手擀面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我父亲拿大锹的手擀起面来不仅特别有劲,而且有条不紊。擀面通常要有四道工序:和面、擀面、切面和煮面。技术的高低会让面的味道差别很大。而父亲不仅会做面,还做得一手好面,真是难得。
先是和面,只见父亲把一些面粉放进盆里,再缓缓地加入适量的水,就开始和面了。父亲先用手把面粉搅拌起来,再用手反复揉着,过了一会儿,那些像“雪花”似的面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大面团。接着又用旧棉衣或湿毛巾盖在上面。我问父亲:“为什么要把面团包起来?”父亲告诉我说:“面和好了,要醒一会儿,面才好擀,做出的面才有劲道。”接着父亲还跟我讲了和好面的“三光”标准:盆光、面光、手光!父亲和面时就像艺术家在精心创作自己的作品,好认真哟!

接下来就是擀面了。父亲先在案板上撒上面粉,然后右手握成拳头,使劲地在面团上反复揣、轧,然后切面剂儿,切好面剂后父亲就用光滑的擀面杖把面团压扁,然后卷在擀面杖上,两手抓住两头,胳膊撑紧,以胳膊带动擀面杖,像做韵律操一样有节奏地来回推碾着,而且还要用力均匀。每当这时,年幼的我总是好奇地看着父亲手中的擀面杖一收一放,前后滚动。每结束一轮推碾动作,父亲就会在摊开的面上撒一些干面粉,为的是防止面团粘连到一起,不一会,父亲手中的面团被碾成薄薄圆圆的一大张“面皮”了,然后再在面皮上撒一些面粉,像叠罗汉似的将面皮叠好。
切面是最潇洒、最麻利的环节。父亲右手握刀柄,左手放在叠起的面卷上,五指轻轻地压着面,其中四指并拢一边紧贴着、顶着菜刀,一边缓缓后退。这一刻,我屏住呼吸,万分崇拜地直勾勾地看着父亲切面的动作。很快,面就被切成了粗细均匀的条状。最后,父亲放下手中的刀,手在面上一拨,然后再提起一抖,往案板上一甩,发出"啪"的一声,面条便被整整齐齐地码在了案板上,有时面多,就放在旁边的米筛里,等待下锅。

煮面也是有技术含量的,主要是把握好火候!时间短了,面会夹生,时间长了,会把面煮糊。当面下到锅里,煮了几分钟,锅里水开始往上漫溢的时候,就迅速掀开锅盖,加上少许的清水。面条浮起,沉下,再滚起。随着锅里的热气翻腾,灶伙里氤氲缥缈,弥漫着煮面时特有的醇厚面香。这时候,我早就拿着碗守候在灶边,总是先要盛一碗“硬硬的面”,那样有筋道、有劲、耐嚼,回味无穷!
那个年代,吃面时有时卤点汤,有时就在光面里放点盐、葱或蒜和一丁点儿的油,其他调味没有。卤的汤通常是韭菜卤汤或是“春咸菜”卤汤,有时用瓠子卤汤、南瓜卤汤……五花八门,主要是“破破味口”,吃饱肚子拉倒!如果正好吃饭时来了客人,妈妈就在锅里煎二只鸡蛋加餐,当然,我们是没有这个"待遇”的!
尽管如此,看着桌子上放的一碗碗面条,我还是觉得很香很香。因为,我知道:父亲的手擀面做得是用心的,他把对家人的关爱和呵护都揉进了面里,融进了滚烫的面汤之中……所以,父亲的手擀面充满了爱的味道和幸福的味道!这种美滋滋的味道将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