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馨香盈秀》“征文001
文/云蒙山人
一切艺术都是寂寞的。作为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亦应如此。回想我与《馨香盈秀》一路走过的三年多时光,正应了这句老话。
2018年夏天,欣闻《馨香盈秀》创刊并成功运作,就被主编张秀芳甘于寂寞的情怀深深打动。她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用本就近视的眼睛复制粘贴、排列组合、插图配乐,最终把各种零零散散的“原料”打造成一道道精神大餐,奉献给读者,还要经受众口难调的折磨。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馨香盈秀》用行动回答了我——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心之所爱,何惧寂寞。
时光荏苒,过了满月是周岁。经验一点点累积,心血一点点付出,似曾存在的终将留下痕迹,正如天空有鸟儿飞过,有云朵飘过。不知不觉《馨香盈秀》迎来了它的一岁纪念日,也凝聚了一批甘于寂寞、乐于寂寞的核心作者与热心读者。作者是原动力,编辑是推动力,读者是恒动力。在这个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馨香盈秀》也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过程,平台、作者、读者都在进行双向选择。有人热衷光彩夺目的焰火,有人偏爱默默奔流的小河,在长期的磨合之后,《馨香盈秀》渐渐磨练出了一批忠实作者和热心读者,我就是其中一个。“我读巍巍云蒙”有奖主题征文开启了纸媒阅读的一个新高潮,60篇征文陆续刊发,文学推动乡村建设得到最大程度的践行。
岁月如梭,初心照亮追梦路。和文学这个一辈子的梦想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样重要。我和《馨香盈秀》走过的第二年时光,也在这样享受寂寞、升华寂寞的过程中前行。我感谢秀芳编辑不为流量、不唯流量,自开自落自清高的淡定,她认可我以诚待人、博专兼顾的洒脱。这一年,我的旧诗集《岁月的清香》默默刊发,“花开有声——我的荣誉证故事”有奖主题征文顺利进行,整理录入的张维斌老人的《岁月如歌》成功推出,“洛惠渠建成60年”征文收官。现在回看,我参与了这一切,不为名、不图利,只是感动于生命旅程每一个瞬间。张维斌老先生跨度近40年的日记,其实就是寂寞的文学事业的一个浓缩。这一年,《馨香盈秀》作为一个有品位、讲良知、能合作的平台,慢慢赢得了洛南文学界的普遍认可。
流年似水,柳暗花明又一春。正因为艺术是寂寞的,所以才需要寂寞的人抱团取暖,一路同行。我的随笔系列《蒙山夜话》开始连载”后,适逢“新冠“疫情肆虐,“宅”家人不少,一个大胆的想法得以诞生。书家题写栏目,邀请书家题写栏目,同时推介书家作品,开拓文学与书画艺术联袂前行新思路——从平淡日常生里发掘艺术主题,在超越寂寞的同时创造寂寞,提升寂寞新境界。
斗转星移,触底而生,执着前行。随着微信、抖音、头条、个人视频等多种自媒体形式的不断拓展,曾经雨后春笋般蓬勃而生的文学平台也在经历大浪淘沙:无疾而终者有之,奄奄一息者有之,勉强维持者有之,优化组合者有之……而在这复杂多变的自媒体生存形势下,《馨香盈秀》作为一个特别的存在,不断于寂寞中享受寂寞、超越寂寞、创造寂寞,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生存方式,探索开启了“都市头条”用户“四月芳菲”,尝试立足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去展示普通人的平凡情感、自然状态,于庸庸碌碌的生活琐事中去发现妙然天成的生命趣味,升华文学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四月芳菲》取得了预料之中的成功。
《生命的光辉》连载引发全网热评,创造了26期连载无一例外阅读上10万,全部创热点的空前记录。随后发起的“书家同写《竹石诗》”得到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知名书法家、张乾翰、原康生等应邀参加活动。其实,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难道不正是一群群、一个个身陷寂寞却享受寂寞的艺术爱好者的写照吗?
在《我为什么写作》的文章里,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再写10年,估计也超不过自己;再写100年,估计也走不出洛南;再写1000年,绝对走不出陕西;再写10000年,肯定赶不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我还是愿意这样写下去,就好像小鸟要叽叽喳喳,小溪要哗哗啦啦,花朵要绽开笑脸,云朵要浪迹天涯,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宿命,尽管明知我会为之付出性命。
是的,《馨香盈秀》结缘这三年多时光,是我生命中最具创造力、想象力的1000多天。感谢有秀芳这样全力支持的主编以及不计名利的平台和读者,使我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文学道路上一边仰望星空,一边脚踏大地,这样的日子是充实的、快乐的、无怨无悔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面对我尊敬的主编和喜爱的平台,一句谢谢怎么够?我们说好了,只要一息尚存,同心同向往前走,不管冬夏和春秋……
(20210706于麻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