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学习地方(革命故事)
作者/贺宏亮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1985年9月,我走进美丽的沈阳城,一切欣欣然。人头涌动的沈阳火车站,宽阔舒畅的黄河大街,花香鸟语的校园景色;给一个从未见过大城市世面的我,印象太深了。夜晚,灯火通明的街道,车水马龙的车流,来来往往的行人,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画卷,展示在眼前。
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山沟里的小伙子,进入大都市生活,求学于中国刑警学院警犬系。这是多么的幸运啊。
校园舒适的学习环境,被褥、碗盆、服装齐备的用具,语重心长的老师,和渴可敬的校领导,活泼可爱的同学,像沐浴在人间天堂。
严肃活泼的室内学习,灵活多样的课外实践;走进沈阳飞机制造厂的飞机上体验,登上千朵莲花山一览众山的豪情,更有意义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扫墓……
那是1986年的清明节,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全体学员,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扫墓,缅怀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的英烈。
扫墓仪式是我主持的(我是学生会主席)。献花,默哀后,参观展览馆。
在展览馆里,我眼看着图和物,耳听着讲解员的讲解;脑海烙印着点点滴滴:廿来岁的小伙子,与我们是同样的龄人(当时);就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走出国门,血洒疆场。这是多么的壮举啊!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年,就与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军抗战,一举把他们赶到“三八线”;签定了停战协议。志愿军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敢把一切来犯的敌人,干净、彻底地消灭掉。
当时,我还在想一个问题:毛岸英的遗骸,为什么不运回?毛主席为什么要推迟一年岸英与刘思结婚时间;使他俩刚结婚不久,送上了朝鲜战场?思齐哭着、喊着,问主席:“我活着见不到岸英,死骨也让我看看;我连个上坟烧纸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从《毛岸英》电视上看到的)。
2000年夏,我到朝鲜,到毛岸英的墓前。那是一个阴雨沉沉的下午。听着导游的讲解,我潸然泪下,眼不视物;在叩问自己?岸英不能死啊……
我走出展览馆,久久不能平静。新中国的成立,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舒适、宁静的学习环境,都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牢记他们。在幸福的环境下学习,绝不辜负英烈们的遗愿。
沈阳,是我第二故乡;沈阳,是我着上警服,走上社会的门槛;沈阳有我敬爱的老师;沈阳,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贺宏亮 书于2021年7月5日 15时至18时 红庆路火车站院 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