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现在工作地方(革命故事)
作者/贺宏亮
—第一个农村团支部成立
冯庄乡,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地处宝塔区东北部,东与青化砭镇接壤,南与李渠镇毗邻,西与河庄坪镇相连,北与安塞区化子坪镇毗邻。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历史上的共青团组织的名称,曾先后更改四次,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4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7年5月)的发展阶段。
1946年11月22日,全国农村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在冯庄村村民王启满院成立。李聚升任团支部书记。
冯庄团支部是在党中央、毛主席亲切关怀下创建的。1946年8、9月间,任弼时两次主持座谈会,向党中央提出建立青年团的建议。中央青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建团试点放在模范县延安。9月中旬,中央青委派马仪到延安县,与县青联主任吴光明一同来到冯庄,开始建团试点工作。
之所以选择冯庄,是因为当时的冯庄,是延安县丰富区二乡最大的一个村子。全村80户430人,其中男女青少年114人。马仪、吴光明到村后,白天与青年们在打谷场上一同劳动,晚上在一起吹拉弹唱,很快熟悉了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特点,认识到组织教育广大青少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短短两个月,冯庄发展了36名团员,创建团支部的条件已成熟。1946年11月22日成立了。经充分酝酿和民主讨论,报经党支部审查和区党委批准,支部由书记李聚升等5人组成。
团支部成立后,填补了团组织在广大农村的空白,迅速发挥了先进青年组织的作用。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冯庄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向群众宣传,掀起了参军参战热潮。5名团员参加了游击队,其他团员冒着危险,往前线运送弹药、干粮,在敌占区进行秘密宣传工作,为中央青委隐藏了12箱档案文件。
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冯庄团支部书记李聚升作为特邀代表,在大会上汇报工作和经验,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向李聚升赠物留念。
团支部成立后,村上办起了青年俱乐部,又在俱乐部办起了识字组。识字组就地取材,练习的算盘珠子,是用山上的山桃壳做成的;没纸笔,就用沙子为纸,筷子为笔,反复在沙土上练习。除了教学文化、学唱歌、讲故事,还组织大家军训、做操、讲形势;使青年们了解解放战争的形势,增添了革命斗争的热情。
每天晚饭一过,青少年们拿起自己土制的笛子、板胡等乐器,吹的吹,拉的拉,唱的唱,使信天游、《东方红》在宁静的夜空飘飞。
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却在嘹亮的歌声和欢声笑语中,散发着年轻人的活力和生机。
走过了75年的风雨,冯庄团支部,形成了一种“老团支部”的精神,永放光芒!
冯庄,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我是2014年来经开公安分局工作至今的工作辖区;冯庄的热土,正育发着一代代人,用年轻的心和年轻的心态,创建美好的未来!
冯庄,在我心中、永远是一个记忆——冯庄团支部!
贺宏亮 搜集、整理于2021年7月1—3日 办公室 书于4日17时至20时 办公室(单位值 带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