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节 里 忆 童 年
文/刘文轩
离端午节还有十头八天,咸阳街道的十字路口道沿上,或者超市的大门外,或者菜市场的旁边,均可见到一两个老太或老翁,不是推着自行车,便是推着小竹车。自行车的衣架上或者小竹车的边梆上,绑插着一个十字架或者门字架,架上吊满了五颜六色的香包,形状多样,琳琅满目。但少有人光顾,偶尔会碰上一个或两个作婆婆奶奶的,或外婆姥姥的上前打问,搞了半天价,最后给孙孙外孙买一个香包或者“胖娃”什么的。此情此景,不由得我想起了我们童年时期所过的端午节。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候的事了。
端午节前半个多月左右,农村的街道上几乎天天都来卖香药雄黄的。“谁要香——药!”“谁要雄——黄!”“香药雄黄送来了——”,吆喝声不绝于耳。也有货郎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子卖五色丝线、卖彩色布等日用小杂货的。拨浪棍“咣噹——咣噹——扑楞楞楞咣噹,咣噹——咣噹——扑楞楞楞咣噹”响个不停。每当这个时候,家里的妇女们便走出大门,这个买一两毛钱的香药雄黄,那个买三五毛钱的彩色丝线,拿回家再翻腾些做过衣服剩下的彩色布下角料,利用茶前饭后的时间,三个一团,五个一堆,坐在一起说着,笑着,谝着,闹着,开始做起香包来。她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分工协作。有的拧“花花绳”,有的做香包,有的做“胖娃”,还有的做“十二相”各色布动物。几天下来,做好了,也做够了,按照各自所需多少和喜好,自选自拿。还有的巧媳妇,用红布给“欠欠娃”做“红裹肚”和“牛犊裤”。“裹肚”上面绣者蝎子、蜈蚣、土元、长虫、蟾蜍“五毒”。这些都做好了,到端午节那天,给自己家的孩子该穿的穿,该戴的戴。还有的给外甥或外孙准备好,等娃们来了给他们穿戴。
端午节那天,天还没大亮,趁着露水或湿气还没下去,勤快的人们便拿上镰刀到地里的渠岸上、地畔上或者堎堎坎坎上割野艾,一割就是一大捆,赶太阳没出来前抱回村来,从东到西或者从西到东,挨家挨户齐发。有的家里人还没有起床,就给他别在门栓上。艾是个好东西,可驱蚊虫,半干后拧成艾辫子点着就可熏蚊子。为什么一定要在端午节这天,而且一定要赶在太阳没出来前割艾呢?原来这是有讲究的,城里人不知道。现在还有先一天下午卖艾的,城里有的人就买呢!真应了“有个卖啥的,就有个买啥的”那句话。
早饭后,嫁出的女儿或者外甥给娘家或舅家送节礼。那时候没有塑料袋,大多数提的是竹笼子,有提“马屉笼子”的,有提圆型竹笼的,讲究的人提的是“带盖的提货笼子”,拿的是糖糕、粽子、绿豆糕、曲连馍等。那时不拿烟酒,也没有那个条件让你拿。在家的妇女则准备饭菜招待女儿和外甥。男人们便到野外草丛里找蜥蜴(一种像壁虎一样的爬行动物,也叫四足蛇,农村人叫蛇蛀),打死后晒干,放在新瓦上烘干压成粉末状,参和到面粉里烙成干饼馍给娃吃,据说是吃了可以克食利水,治小儿积食。也只有这一天的才能用,效果好。
我们这些小娃们不管大人那些事,也不知道端午节是祭奠屈原呢,作业也不像现在学生这么多,负担这么重,一放学光知道玩。
端午节这天,中午一放学,好多娃娃在涝池岸上漂蜻蜓。村东门外的涝池上空蜻蜓可多了,飞来飞去的,好像在这里聚会一样。他们用椿树上刮下来的“树胶胶”,抹在扫帚棍的一头,另一头插进涝池岸边,蜻蜓落在上面就粘住了,他们捉起来玩,还比赛看谁捉的多呢!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跑到涝池岸上去了。
还有就是逮壁虎。壁虎的尾巴断了,壁虎跑了,尾巴掉在地上,还在不停地左右摆动,真有意思。爸爸说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那是壁虎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丢了尾巴却逃了生命,过不了几天就会长出新的尾巴来。说来这也真奇怪,我想,如果把牛的狗的尾巴割了,能不能长出新的尾巴来呢?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灌黄鼠。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三五个人提着小桶,抬着大桶水,到地里找黄鼠窝灌黄鼠。大人们说端午节这天黄鼠分家呢,是灌黄鼠的好机会 。如能逮住几个黄鼠,别提有多高兴啦!到了地里,几个人分工,先找黄鼠窝。年龄大一点的有经验,能辨别出那个窝里有黄鼠,那个窝里没有,没有的是“耍窝”。发现了真正的窝后,再在周围找,看还有没有其它窝,因为真正有黄鼠的窝有时有几个出口。黄鼠也灵的很!我们用水给主窝里灌,分两个人把守副窝。不大一会儿,灌出了两个黄鼠。水还没用完,再找再灌。逮住黄鼠后,将它的嘴翘开,用剪刀剪去它的牙尖,防止它咬人。用绳子栓住脖子,先放在罐子里。这一天,我们几人的收获不小,逮了三只黄鼠。仅管手上、脸上和身上的衣服到处是水呀泥呀的,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收获不小,满载而归,一边往回走,一边涨的齐声唱着歌:
鲜花般的
衣裳,
飘舞在
林荫道上。
一阵歌声
一阵笑声,
在天空里
回荡。
人们扬着笑脸,
向我们招手
呼号啊——
快乐的童年
美丽的童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