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的来历
文/张坚
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又是著名的爱国诗人。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又遭到政敌的更严重的迫害。新继位的楚襄王被他父亲更昏庸,又把屈原放逐到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国攻破,诗人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长江东岸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年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人们敬仰屈原的爱国精神,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用竹叶包裹食物名曰粽子,投入江河之中纪念屈原。同时端午节又有饮雄黄酒,带香包艾蒿的习俗,以辟免“五毒”和疫病的危害。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2021年 6月11日
![]()
![]()
作者简介:
张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县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县农业区划办、县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