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水不忘凿渠人
——王瑞祥先生秦腔独幕剧《中秋月圆,洛惠渠畔寄深情》之我见
文/云蒙山人
熟读深思有感动。王瑞祥先生秦腔独幕剧《中秋月圆,洛惠渠畔寄深情》发表于《松风阁语》2019年11月12日,是为洛南县作家协会发起的“纪念洛惠渠建成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而完创作的优秀作品。近日再次品读,深感作者是动了心、用了情、下了功夫的,的确是一部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好剧本,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中秋月圆》很典型。作为一个篇幅有限的独幕剧,王瑞祥先生匠心别具统筹谋划,在“典型”上狠下功夫。
——典型时间蕴深意。作者特意选取了1959的中秋节,即洛惠渠施工中的攻坚阶段。“时间:一九五九年中秋节”。
——典型地点记往昔。“地点:保安洛惠渠工地”。选择洛惠渠畔作为故事发生地,不但还原了历史真实,也更具独特思索。“一九五九年中秋夜。圆月。洛水南岸群山巍巍。月光下,远处传来铁锤打钎的叮当声。草棚内,有简易书桌,上摊卷卷图纸;棚门口,悬挂“洛南县洛惠渠战斗团团部”白底黑字牌子张东县长,身穿工作服,披了一件有泥污的中山装,缓缓从书桌的图纸边转过身来,陷沉思状”。如今,洛惠渠像一条天路蜿蜒盘旋在大山之处,成为洛南人民的生命渠。它是洛南人民战天斗地、开拓创新创、超越自我的时代见证。
——典型人物最难忘。在这个独幕剧中,王先生精选了时任洛南县长张东、县委书记冯培智、张东的妻子和儿子等人物。即张东:洛南县县长,洛惠渠战斗团团长;冯培智:县委书记,战斗团政委;张东妻:35岁,丹凤妇女;张亚新:12岁,张东之子。白建群:三连三排排长,装炮、点炮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王瑞祥先生深解其中滋味。

——典型矛盾得启迪。在那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光荣使命的年代,时任洛南县县长张东、县委书记冯培智都能够以人民利益为重,舍小家顾大家。特别是县长张东的所作所为,一开始可能引起结发妻子的埋怨与误会,但她在深入实地,特别是听了自己的丈夫诉说心意后,完全的成为了他的理解者支持者和拥护者。
——典型台词诉深情。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张东妻子的一段台词,朴实无华,音韵和谐,无疑是最美的天籁之音——“听他言不由我心旌摇动,却原来艰辛受苦为百姓。圆圆明月挂天穹,南山婆娑松坡明。看维东一心修渠为引水,让梁原世代有水庄禾丰。维东啊,咱妈有我照管你把心定,孩子们有你这父亲倍觉荣。把咱儿新亚留下你来支应,替我端茶倒水晚掌灯。明天一早我回丹凤,你安心修渠再建功……”
——典型旁白穿时空。作者在一开篇,就以很有历史沧桑感和高度概括性的旁白,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了概括的介绍——“这是一个六十年前在洛南县发生的故事;一个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发生的故事;一个史诗般震撼人心的故事;一个充满了团结协作不畏艰辛的故事。也许你没有听说过,也许由于年代久远你已经忘记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年月,重新去感受洛南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在秦岭山中用最原始的工具,开掘出一条从未间断流水的人工渠——洛惠渠!这个比河南林县红旗渠还要早两年的水利工程,让四十里缺水的梁塬有了甘甜的洛河水!这是我们洛南人的骄傲!这是我们洛南人创造出来的一首交响!这是我们洛南人民树立起来的一座艰苦卓绝的丰碑!”这样写,不但极大程度的节省了剧本本身的笔墨,而且有助于调动观众情绪、确定作品基调,的确是很高明的操作。

爱洒故土寄深情。回看瑞祥这部剧本,显然令人振奋。
——历史真实还原。王瑞祥先生是地地道道的汉字故里、仓颉小镇、洛河源头许庙村人。关于洛惠渠的建设,他不敢说亲身经历,但绝对是耳闻目睹,具有创作小说的生活体验,为写好这个独幕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游子深情演绎。长大求学后,王瑞祥先生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并长期担任陕建集团的中层领导,也常常走南闯北,往返在故乡与工作地之间。正是对于洛源、洛南这片生身立命的故土的深情厚意,加上洛南县作家协会主题征文的契机,让他宣泄的情感找到了合适的突破口,而创作出了这篇质量上乘、情感饱满的秦腔独幕剧作品。
——社团全力推进。机遇总是眷恋有实力的人。王瑞祥先生这部优秀作品的出台和面世,洛南县作家协会发动主题征文功不可没,《松风阁语》平台积极刊发推波助澜,而由禹平文学代表洛南县作家协会主办的现场采风朗诵纪念活动,也始终引发王先生的关注,并将整个主题创作推向了高潮。

白璧有瑕才是玉。研读这部秦腔独幕剧,以我浅陋的目光来看,还有以下三个遗憾有待于修正完善。
——题目偏长难以记忆。我们建议将作品题目压缩在4至7字以内,太长了的确不利于读者和观众去牢记。
——人物偏少矛盾单一。作为建国之初,洛南县规模相当大、难度相当高、人员相当多的大型基础建设工程,作品应当对于洛惠渠的普通建设者作更多刻画。而这个剧本里,只对他们用了极少篇幅:“白建群上:报告团长!葫芦炮两吨炸药已经装好了!只待你的命令,点眼子放炮!”我觉得,他们即使不占很大的篇幅,但应该在这部独幕剧中有一席之地。
——舞台提示不够具体。可能是限于篇幅,或者是作者自以为对于当时生活的相对熟悉,对于主要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以及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和小道具刻画不足,缺乏视觉、触觉、味觉等其他综合方面的刻画,也许是作者王瑞祥先生特意没有过多的顾及。这些虽不影响这部独幕剧的整体感染力,但毕竟算是有些小小的遗憾。
吃水不忘凿渠人,奋进当扬洛南魂。“崇文、厚道、自强、包容”已经成为传承在洛惠渠中的洛南基因,激励一代又一代洛州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更加富裕和谐美丽幸福新洛南。而王瑞祥先生的这部秦腔独幕剧,完全有可能在文化强县、旅游强县、书画强县、产业强县洛南县落地生根,不断得到各种形式的推介和宣传让他这位洛州赤子的拳拳爱乡热心得到真真正正的回报,结出实实在在的硕果。

(2021年6月10日,云蒙山下)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很高兴认识更多文朋诗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