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声
作者/陈书林
“吴村”火了,有着迅速的燎原之势。
这个紧邻邢台东站的行政村,在县级地图上要仔细搜寻才能找到它的位置。但是,就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随着一则政府公示的棚户区改造名单的出炉,它赫然在目,340户,1184口人的吴村,像被有人悄悄埋下了一枚炸弹,在一夜之间突然炸响,逐渐变得沸腾起来。
拆迁,对于历来以务农为主,打工为辅的村人来说,这无疑是距离梦想中的暴发户又近了一步,这是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家家都犹如被常年压紧的弹簧,在这一瞬间弹射而发。都开始着手筹措建房事宜。建房,打乱了所有村人的生活方式,常年在外的打工者也纷纷从各地匆忙而归,把属于自己的那点固定资产(宅基地)重新翻建或扩建,希望用此种方式来改变全家人一生的命运和转折,就像狠下心下了一场赌注,一副撸起袖子豁出去的样子。
信息的发达,催生了方圆五十公里之内的大批外来建筑人员,土建,装修,盖瓦,铝合金门窗,涉及建筑行业的各色人等纷至沓来,使本来宁静的街道好似大军进城般的嘈杂。原本用作抗疫(新冠病毒肺炎)的唯一一条进入村庄的道路,每天都被各种大车小辆拥堵的更加杂乱无章,拉砖的货车,拉沙的翻斗车,送瓷砖的高栏车,送水泥和预制板的拖拉机,夹杂着接送孩子上学的三轮车等,在这条不足5米的乡村小路上不断地轰鸣着,不时有司机探出头来看看前方,焦躁中带着些许埋怨。喧嚣的声浪好比战场上抢修工事般的匆忙与紧张。
作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娱乐广场,也失去了它本来该有的样子,变成了临时的停车场,杂乱而无序。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如各地的“淘金者”,茫然中带着急促。
这样的场景仍在上演,每条大街上都堆满了建筑材料,巷子里是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这些人员,每到中午时分,就会把村里仅有的两个小型超市围得水泄不通,即是超市,也可以把它当做小吃店,解决吃饭问题,说易就易,说难就难。今日的简单凑合,换来来日酒桌上的觥筹交错……
不知道这种喧闹的日子还会坚持多久,努力营造的安乐窝,会突然有一天被挖掘机摧毁殆尽,变成一堆堆废墟。此时,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既矛盾又复杂。为了拆迁而营造起来的成果,可真正到了这一天,却又有那么多的心疼与难以割舍。惊喜后的兴奋,奋斗后的欣慰,心疼后的不忍目睹和无奈,似潮水一般在心里不断翻涌。等到具体赔偿措施出台后,这个小小村庄的村民,又会如覆巢之下的鸟雀一样,带着自己的全部家产四散而去,去寻觅一个个不属于自己的临时住所,没有了独门独院的领地,也失去了“家”的真正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