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
作者:王希梅(雨荷)
朗诵:轻风细雨
李时珍《本草纲目》:芍药,指绰约。绰约,美好貌。此草华容绰约,故以为名。又名将离、犁食、白术、余容。根,味苦,性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弊,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等等。
时下,正是芍药盛开的季节。去年此时,在抖音上看到安徽亳州千亩的芍药竟相开放,俨然如花海。明媚春光下,风姿绰约,美艳无比。这样唯美的画面把我心醉。我以为,芍药花开,百花休矣。只此这般,唯有牡丹可以一比。难怪世人皆言,牡丹为花中之王,而芍药则是花中之相。
我常把芍药牡丹相混淆,这不仅是两者在花型花色上极为相似,而且连枝叶都难分彼此;更何况都盛开在殿春时节。说她们是姊妹花一点都不为过。若从民间传说上论,她们还是一母同胞呢。说的是某年人间瘟疫,玉女或者花神为救世人盗了王母仙丹撒下人间。结果一些变成木本的牡丹,另一些变成草本的芍药。这也能看出,牡丹芍药绝不是凡花种。如果用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来形容牡丹,那么芍药就是天生丽质、娇艳清雅。古人常以此形容美女“立如芍药,坐如牡丹”。由此可见,两者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从历史上看,芍药成名远比牡丹要早。《诗经·国风》中有诗句道:“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从诗中看出,古人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以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因此,芍药又被称为“将离草”,或“爱情之花”。而芍药闻名于世始于魏晋时代。据史书记载:“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今人贵牡丹而贱芍药,不知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这里是说芍药风糜称著的时候,“花中之王”的牡丹还是无名之辈,后来靠芍药才起家得名的,因此有“四月余容赛牡丹”之句。

牡丹盛名于唐朝,这和武则天有莫大的关系。而牡丹之所以被百花拥戴为“百花之王”,是因为牡丹的丹心傲骨和凛然正气。当年武则天面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然而百花开时,唯有牡丹不为所动。于是武则天下令将牡丹逐出京城,贬至洛阳。后又将牡丹烧为灰烬。不料劫后余生的牡丹花开时更加夺目,于是民间便有了“焦骨牡丹”最为上品的说法。“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牡丹能够获得“国色天香”的赞誉,我想,和她一身的傲骨不无关系。
其实,我认为,牡丹之所以略胜芍药,主要的差别在于一个是草本花卉,一个是木本花卉,仅此而已。
芍药既然输于牡丹,也就别无所求了,只一心作药,奉献余生。而牡丹渐渐地走向了观赏花卉的娱星之途。曾经,最好的芍药在扬州。李时珍云,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也多取扬州者。但世事变迁,曾经闻名天下的扬州芍药,如今渐渐被亳州芍药所替代。好在,扬州后来将芍药增补为市花。
虽然牡丹、芍药的花叶根茎都可以入药,如牡丹的丹皮是顶有名的,白芍更是滋阴补血的上品。但芍药似乎在药用价值上更胜牡丹一筹。古医书中曾有芍药可治百病之说。而在西方传说中,也一直认为芍药具有某种魔力,凡有芍药生长的地方,恶魔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可以对抗至毒之花——曼陀罗。
作为观赏花卉,芍药花大艳丽,雍容华贵,虽不至于花开动京城,但“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作为五月花神,芍药开时,的确给百花盛开的春天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简介:王希梅,网名:雨荷。江苏省淮安市作协会员,淮安市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清江浦区作协会员,中国市民网文学分区版主。自幼喜爱读书,爱好文学,喜欢在文字中徜徉。在省内外各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多篇散文和现代诗歌。
主播简介:姚春荷,网名:轻风细雨。江苏淮安人,喜欢旅游,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热爱生活,以美丽心情欣赏大地上的一花一木;喜欢用声音诠释生活之美,更愿用声音为您传情、温暖您的时光、愉悦您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