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入诗浅谈
成语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内涵,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约定俗成的特定短语。他们是比词语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有短小精悍、形象逼真、通俗易懂的特色。清代任泰学 《质疑·经义》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
成语字数不一,来源较广,很多是从诗词中衍生而来的。比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衍生成语“曲径通幽”;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衍生成语“卷土重来”;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衍生成语“北定中原”等等。
成语是汉语王国中一道绮丽的风景,如果一篇文章引经据典,成语使用恰当,定会让人耳目一新。反之,如果诗词作品中出现成语就会引人诟病了。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云:“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这当然是正话反说,而元代刘祁则说得更为明白,他在《归潜志》卷十二中明确指出:“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
“成语不可入诗”之说,在诗界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这首《典故杂吟》:
沧桑世事见天壤,唇齿衔环今古情。
缘木守株贻笑柄,枕戈尝胆赞英名。
七擒三顾多劳苦,八斗五车频点睛。
击楫从戎钦裹革,移山填海尚鹏程。
一首七律,仅仅56个字,以合理节缩的方式化用了“沧海桑田”“天壤之别”“唇齿相依”“结草衔环”“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枕戈待旦”“卧薪尝胆”“七擒七纵”“三顾茅庐”“劳苦功高”“八斗之才”“学富五车”“画龙点睛”“投笔从戎”“中流击楫”“马革裹尸”“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鹏程万里”20个成语典故。此律告诉我们:世事容易变化,人情较为恒稳。一个人应该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才华本领,有坚韧不拔、刻苦自励的精神,有报效祖国的热忱和决心,这样,通过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之后,人生才会无可限量。此诗成语较多,但富有新意,让我们受到了志向的教益、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启迪。至于写作水平如何,各人自有定论。
如果说这是特例的话,请看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七律 •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浓缩了长征途中的千般苦难,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斗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中国革命史而言,还是对诗歌史而言,它都是里程碑之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是个成语,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首联是全诗的总领,全诗紧扣首联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颔联、颈联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由此可见,成语并非不能入诗,但入诗也有讲究,切不可随意。关于成语入诗的用法,大致有几下几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