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结挺(1919-1993)原名刘瑞新(刘睿心)汉族、曾用名刘凯之,仲村镇北近台人。1933年入党,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历任中共仲村支部宣传委员,新四军第六支队教导员政治指导员兼支部书记,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一大队教导员兼党总支书记、组(织)保(卫)科副科长、组织科长、校党委委员,任华中八分区独立三团政治处主任、三十四团政治处主任、第二支队政治处主任,豫皖苏区政治部组织部长、二十八团政委、五分区北五县对敌斗争指挥部政委、河南开封市县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炮兵营政委、一五四团副政委、中共川南区江安县委书记,宜宾县委书记、中共川南区宜宾地委委员、地委组织部部长,宜宾地委纪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宜宾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纪委书记、中共宜宾地委书记兼宜宾军分区党委书记、政委、四川省革委会筹备小组副组长,成都军区副政委,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党的核心小组成员,中共第八次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刘结挺、张西挺1969年五一劳动节在天安门城楼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
事迹材料:
成立平邑县第一个党支部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仲村小学进行了游行,受此影响,刘结挺到仲村小学上学。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2年)后,临沂乡师学生鲍衍钦(即鲍天仇)、唐绍褘(后改名唐军)、谢凤济(字忍亭)等回乡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他们都是1932年由“反帝大同盟”转入共产党的)他们利用在仲村小学代课的机会,以秘密介绍阅读进步书籍的方式,启发进步青年思想觉悟,有选择地进行个别培养。1933年“清明节”前吸收刘结挺加入共产党。刘结挺入党后介绍了齐克让、郝存友(后改名郝友三,建国后任河南省委副秘书长),鲍衍钦又先后发展了他们。据刘结挺后来的回忆,校内发展的党员有:刘瑞新、齐克让、郝存友、郝存甲、王承恩、张超民、吴鸿立、唐绍芳(女)、林鸿祥等;校外发展的党员有仲村镇的唐嘉赓(唐绍典的儿子,抗日战争中改名为唐伟)、张家庄的张广X(名字已忘记,是张广太即张振华的哥哥,张振华解放后任上海某区委书记)等。1933年5月初,在鲍家坡召开了党支部大会,成立了仲村党支部。除校外两个党员和唐绍芳因是女同志不方便到会外,校内党员都参加了。在仲村党支部成立会上,确定鲍衍钦任党支部书记,唐绍褘任组织干事,刘结挺任宣传干事。同时作出了闹学潮的决定。
仲村党支部成立后,即发动和领导了仲村小学的两次学潮。一是几经曲折,最后以驱逐了费县第六区长兼国民党区党部书记长赵丕烈和仲村镇小学校长王桂五获得胜利,王桂五被驱逐后新来了卢文俊任校长。二是对恶霸镇长管有恩欺男霸女的行为进行反抗和斗争,保护了进步教师魏范吾,伸张了正义。
1934年秋,刘结挺与郝存友等考取了费县县立师范讲习所,期间演出进步话剧《蟋蟀》,担任剧中男主角(见中共平邑县委党史办出版的党史资料中刊载的演员合照片左起第五人)。
演出后影响较大,为避免意外,组织上让他转移,1935年,刘结挺转入泰安中学,继续从事宣传、组织、发展等革命活动。1937年11月以后,山东局势日紧。费县暴动失败后(李祖恩、李堂彬先后牺牲),遭到县政府的抓捕,因而离开了家乡。
简历
1933年春,刘结挺(原名刘瑞新)在仲村镇小学加入了共产党,入党后又介绍了齐克让、郝存友(后改名郝友三,建国后任河南省委副秘书长)二人,经组织批准,吸收进了党组织。
1934年秋,刘结挺与郝存友等考取了费县县立师范讲习所,期间演出进步话剧《蟋蟀》。
(1935年4月演出进步话剧《蟋蟀》,照片左起第四位李祖恩、第五位刘结挺、第十三位李堂彬)。
1935年4月以后,刘结挺转入泰安中学,继续从事宣传、组织、发展等革命活动。
1937年11月以后,山东局势日紧。费县暴动失败(李祖恩、李堂彬先后牺牲),受到县政府的抓捕,刘结挺离开了家乡。
1938年5月初,刘结挺参加了我党在安吴堡办的青训班。为开展统一战线做敌军工作,被组织派到国民党孙殿英后方部队作政治工作,任连、营政训员,在该部发展秘密党员,组织上受特别支部领导,该支部直属河南省委。
1939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特支从孙部撤离,刘结挺来到洛阳铁锅巷八路军办事处。随后到新四军六支队任教导队政治指导员兼支部书记。
1940年3月18日,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下简称“四分校”)一大队教导员兼党总支书记。
(刘结挺(左)与六弟刘恩新1944年于张塘抗大四分校——李又兰摄)。
1941年5月,任抗大四分校组织科干部股长兼总支委员会委员,后兼校总支书记。
1943年春,抗大四分校政治部缩编为政治处,任总支书记。第一期干部整风队队长兼支部书记。
1944年冬,抗大四分校恢复政治部,组织科和保卫科并称为组织科,任副科长、校党委委员。
1945年5月,任组织科长,校党委委员, 1945年冬,离校调任华中八分区(津浦路西原豫皖苏地区)独立三团政治处主任。和谈期间,我方提出以洛河为界,国民党的洛阳县提出以淝河为界。为此,刘结挺带二营打过单子集伏击战和椿树园防御战。
1946年5月,调任新四军四师十二旅(兼华中八分区)任34团政治处主任。参加陇海战役攻打黄口车站,刘结挺带二营打徐州敌人援兵铁甲列车。由于连天阴雨,身体被泥水浸泡了一昼夜,自此得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同年秋冬之后,调任第二支队政治处主任。
1946年底,成立豫皖苏军区,刘结挺调至军区政治部任组织部员,分管组织工作。
1947年春,刘结挺调任一分区28团副政委,坚持通许、开封、陈留三县交界区和通许县的对敌斗争,该团团长叫毛春林。
1947年秋,28团处于国民党四个旅的包围之中,28团秘密突围成功,跳出包围圈,后划归五分区领导,这时刘结挺任28团政委兼北五县(通许、开封、尉氏、洧川、中牟五县)对敌斗争指挥部政委,配合团长兼北五县指挥部指挥长毛春林领导开辟新黄河以西新区,洧川、尉氏、中牟三县的工作,曾率部队长途奔袭洧川县,歼灭了周秀乾(叛徒)的警察中队,击毙敌队长周秀乾。在这次战斗中,刘结挺因追击残敌跳跃城墙摔伤,致使尾椎骨撕裂一直未愈,全歼了尉氏县警察武装。从此,开辟了新黄河以西洧川、尉氏两县的工作。
1948年冬,刘结挺调任开封县委第一书记(杨昆任副书记,有一个副县长)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淮海战役和进行县、区、乡政权的建立以及征兵工作。
1949年春,渡江前夕,刘结挺调18军炮兵营任政治委员,参加了渡江战役,18军炮兵营阵地在安徽棕阳镇,参与指挥了对长江南岸乌沙岬敌人江防工事的炮战。渡江后调任52师154团副政委,(周家鼎任154团政委,后任周总理秘书)进军途中154团一直是先遣团,在江西和湖南的进军路上解放了永丰、吉安等城市,在湘南的阳明山遭遇战歼灭了云南鲁道源部队的30团。
1949年冬进军大西南途中,刘结挺被调离部队到四川搞接收,任江安县委书记。到任后即与地下党接上关系,开办青训班培养地方干部,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宣布合理负担政策。会议中对一部分地主代表企图转嫁负担的计谋进行了有节制的斗争。会议开得成功,为此川南行署曾通报各地参照学习。同时开展剿匪斗争,派156团教导队到万里箐剿匪,活捉了川南反共游击司令林岐伯,并破获其多地的联络点。
1950年2月,党中央决定18军进藏。18军特此通知:凡调川南地方作接收工作的军队干部一律回18军。刘结挺也奉命回到乐山军部。凡进藏的干部都要进行身体检查。1950年4月,在乐山进行身体检查,医院认为刘结挺患有腰椎骨质增生、尾椎撕裂并有严重的关节炎不宜进藏。为此,军政委谭冠三决定刘结挺回川南转作地方工作。4月中旬,刘结挺与162团政委刘洪阳一起离开18军,到川南区党委报到,任宜宾县委书记
1950年秋初刘结挺第二次调任江安县委书记,此时,江安县匪患未除。遵照川南区党委部署,领导开展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金)的群众运动,同时部署军队对土匪武装开展围剿,不久匪患解除,在此基础上于冬季开展了新区的土改运动。
1951年调任中共宜宾地委委员、地委组织部长。
1953年任中共宜宾地委副书记,不久任地委书记兼宜宾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宜宾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56年,在四川省第一次党代会上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出席了党的八大一次和八大二次会议。
1961年,宜宾、泸州两个地区合并仍称宜宾地委,刘结挺任第二书记。
1962年春至1965年,在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前后,刘结挺抵制了当时四川省和西南局主要领导人的错误做法和行为,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非法关押。
1965年至1967年,刘结挺冲破各种阻力,多次上访党中央。
1967年4月,周总理受毛主席委托主持召开中央解决宜宾问题的会议,发布《平反通知》为刘结挺等平反,恢复党籍。
1967年5月,周总理主持召开解决四川问题的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四川问题的决定》。共有十条,简称《四川十条》。总理在总结讲话中宣布张国华、梁兴初、刘结挺、张西挺为四川省革筹领导小组的成员,张国华为省革筹小组的组长,梁兴初、刘结挺为副组长。
(文革时期,张国华、梁兴初、刘结挺(左三)、张西挺(左四)出席四川省革委会大会)。
后历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成都军区副政委,成都军区党委常委,四川省党的核心小组成员。中共第八次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