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雨清明》
文:雨荷
清明又要到了,我一直认为,清明是属于唐宋的,虽然清明的花雨已流淌了五千年。
印象最深的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股淡淡的清愁寂寞和着如梦如烟的花雨在朦胧春色中萦绕徘徊。
清明本不该是这样的啊!为何杜牧会有如此的凄寒愁绪?
南宋的吴惟信心情就好多了,也许他踏青郊游的那一天正好是和风丽日,韶光明媚,当他看到这样一个清朗明净的好天气,诗兴更比游兴浓,遂拈花唱吟:“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你再看:高翥心情沉重地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但韩翊却在飞花斜柳丛中驰骋着自己的美好想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踏着唐宋的清明花雨我一路走来,突然发现,在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哪一个节气能像清明节一样有着如此浓郁的感情色彩。清明既是个表示物候的节气,更是一个带有复杂情感的节日。
古往今来的清明节就一直包含着两层意思。清明,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标志天地清朗,寰宇澄净。但清明又是充满忧思的,在清明这个祖先给我们设置的窗口里,生者从喧嚣的现实中静下心来,聆听着先人的声音,并将自己的一腔思念之情寄于细雨飞花。
诗中的清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寂寞,有一种读不完的牵挂,有一种拨动心弦的感动。若有一缕淡愁在花雨中飘飞,那是在感叹岁月似流水,人生如飞花。
其实,在清明的断魂哀思中,我们更能看懂活着的美丽,更能看懂春花春草的心事。有哲人说,如果你不明白死亡,就不明白生命是什么;又说,活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活着。你没看见逝者坟头的那一抹新绿,虽然在这个万物竞春的世界里,那抹新绿显得是那样的渺小,但在荣枯之间,它体现的是生命的尊严。
也许我们应从唐宋的清明诗中走出来,无论是闲情逸致,还是悠悠情愁,那都是个人的情怀。清明,还有我们更需要关注的。且让我们走进另一个清明世界,走进张择端画笔下的清明。

我曾一次次地去研读那幅《清明上河图》,想探究他作此巨制的心理历程。我不明白,他为什么给这幅画命名为《清明上河图》。当时的东京汴梁其繁华程度雄居世界大都市三甲,张择端无疑为这座城市的富丽繁荣而心潮涌动。但东京表面上很繁荣,实质上,“宋之奢靡,至宣和尤甚”,“万姓悲痛,强虏桀骜,而汴之受祸者有不忍言者”。那么张择端又为什么画这幅《清明上河图》呢?是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吗?
然而,画后的声音告诉我们,画面上流露的是对清明盛世的声声呼唤。清明,则繁荣永在;晦暗,则繁华永逝。留住清明,就是留住美好的春天。这才是张择端这幅画的真实含义。
清明,也是前人后世所共同追求的。
又是清明时节,细雨春花,草长莺飞,姑且吟咏着唐宋诗词,将那一年年的清明花雨,将那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梦想、希望和感怀,随着天上飘飞的纸鸢一同放飞


作者简介:王希梅,网名:雨荷。江苏省淮安市作协会员,淮安市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清江浦区作协会员,中国市民网文学分区版主。自幼喜爱读书,爱好文学,喜欢在文字中徜徉。在省内外各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多篇散文和现代诗歌。

主播简介:吴秀年,网名蓑衣人,江苏淮安人,声动淮安阅读会会员,声动淮安阅读会朗诵艺术团团员。热爱朗读,爱旅游,爱音乐,爱这世间一切美好、向善的东西,努力的让自己变成一束暖光,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