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精神,叫清明
作者 陈宝璐,朗诵 媛媛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只有两个字,清爽明净之气便扑面而来,它有着珍贵的时令气息。智慧的古人,早就懂得安静地去谛听天地万物的一切微妙变化,并以节气的方式赋予其内蕴和趣味。这一天似乎是一个分水岭,把人们从料峭的春寒拉到了仲春。至此,气温不再朝三暮四,一路回暖。春雨开始绵绵不去,万千生命茁壮成长,各种花草轮番登场,桃花,樱花,海棠香飘十里万人迷。春日繁花盛景,如一幅色彩绚烂的画卷,尽情挥洒铺陈开来。
清明,是一个诗意的节气,花香弥漫,草长莺飞。一个心情目明的人,会懂得去等待自己心最美的春天,也懂得惟有属于春天的诗意,才能丰富着,唯美着,张扬着长达一生的冗长。
清明真好,每年春天,把色彩斑斓再刷一遍,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花木一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每过一年,就粗壮一轮。其枝愈粗,其花也愈香。花树高且知晓汲取营养充实自己,更何况我们人类一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应该拓阔胸襟,增加内涵。大自然有它精明之处,看似简单的花开花落,却蕴含哲理,不是吗?
清明,是为春天而来,它将蓬勃自由机暗自酝酿。从这一天起,阴气衰退,阳气生发,万物故纳新,天地明净清和。为此清代《岁时百问》里写道:“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
清明,我喜欢这个带着水汽的词,充满古意又明朗,音节好听,读完之后,心中郁积的郁郁寡欢之气也消头殆尽。
清明不仅有深绿浅绿,还有新雨洗春天。每年清明像约定俗成,多少会有点零星小雨,这让人联想到那首千古颂传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诗意朦胧,恍若幻境,不知动了多少人情,湿了多少的心。也使得“清明”二字增添了几分烟雨迷濛的感伤。

清明,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的重要节日之一。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更是一种精神。是生者对逝者追思,心灵与亡灵私语的时节。这一天,人们祭拜先人,寄托哀思。这一天,懂得珍惜,悟透人生。有人说,清明是一种迷信旧俗,我不赞同;有人说,清明是一种浪费形式,我不赞同;有人说,500元一次的扫墓服务,我不赞同。人们通过祭祖、扫墓等方式,捎去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在寄托逝去生命的哀思之余,让身心沐浴在明媚春光里,在缅怀之中内心也同时发出新的希望。
清明祭祖的习俗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核在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一方面表达对先人的追思缅怀,另一方面也在承继先贤品德,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意。祭扫之要,诚在其心,贵在其意。心中有情,不分远近,不分形式,只要心诚意真,都能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礼敬。很多人,琐务缠身,无法返乡,但请要记住,如果有条件,即便人在天涯鬓已斑,也要多回乡扫墓,回一次少一次。实在没条件,心底亦可过清明,毕竟,装在心里胜过一切。这样的季节,总牵动几许思念,几许哀愁。
对故人的哀思和追忆, 是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而更重要的是,在清明怀念故人的祭扫仪式中永记故人对我们的殷切瞩托,一息尚存,就要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让有限的生命展现出无限的魅力……
清明,是属于远方的。穿过绵绵的春雨,越过青春原野,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看一看风和日丽,碧水青山。赏一赏晨林鸟鸣,百花争妍,便不负勃发的新春,不负大好的春光,不负今生的托付。
徜徉在温柔的风里,脚步越来越轻盈,心绪越来越敞亮,眼里越来越美好。喜欢舒巷城在《雨伞》中的诗句:“去时,越过路上的泥泞,归时,携着一个无尘的梦。”愿我们人在旅途,持有一颗洁净清明的心,对世界的生命都温柔以待,愿每一个或高贵或卑微的灵魂,在充满感念的心里,既有远方,也有归途!

作者简介:陈宝璐,笔名亮剑,山西晋城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晋城市建筑企业管理专家,国企副总。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晋城市诗词学会理事,《诗文音乐社》专栏作者,先后在《山西日报》《西部散文选刊》《太行日报》《长治日报》《晋城建筑业》以及《西散初语阅读》《沁水文学》《太行子》《梦之路文学总部》等报刊网络微刊发表散文、散文诗三百余篇。有作品入选《鸿烈精品散文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选刊》,作品《春雨飘窗唯美如诗》获第七届中华中外诗歌散文联赛一等奖。

诵读:媛媛,晋城市朗协会员。一位热爱生活,热爱朗诵,喜欢用声音表达文字的音韵之美的女子。愿用声音传播心灵,让悠扬之声架起你我之间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