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891842301.]()
![1616777677109.]()
昭陵六骏故事三:
昭陵六骏的价值意义
文/苏天孝
昭陵六骏刚开始叫昭陵六马,宋代游师雄主政陕西时,将六马重新命名为六骏,使其更有战争凯旋和政权巩固的象征意象,更具有文学意蕴的叙述魅力和历史沧桑感。六马遂以六骏之名流行至今,朗朗上口,意象清晰。
昭陵六骏是无以伦比的杰作,被认为是中国的埃尔金大理石。六骏浮雕“琢石如屏风",是群像的结合,三个一组分列两排,六马构筑围拢形成礼仪空间,在仪式过程中产生人与物的互动。从局部看,每匹骏马也可以单独成像,或伫立、缓行,或疾驰、奋蹄,动静结合,可谓独立的功臣肖像。六马又是一个个的意象构成,完全彰显了诏令,图赞和作为皇家最高级别艺术工程的主旨。
六骏包含了丰富的深刻的多元的内涵,有自强不息,腾飞善鸣的龙马精神,有对“与人同生亦同死"的忠勇精神的敬意。有帝都长安仗马仪卫的威武象征,有笼络异族为我所用的天可汗的胸怀,有“王业艰难示子孙"的告诫等等。
如果说昭陵是唐太宗奠基立业的交响乐,六骏则是创业之奏鸣曲,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史诗和颂歌,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纪念碑,是历代中国人共同铸造的记忆生命,是强国之梦的期待。
国人对昭陵六骏有着深厚的情节,一直非常关注。辛亥革命元老、陕西三原人于右任老先生,早年曾多次去昭陵观摩六骏。1918年他回陕就任陕西救国军总司令时,得知六骏遭遇厄运,曾痛心疾首的赋诗道:“六骏失群图尚在,追怀名迹感无穷。"1949年后,身在台湾的于右任曾多方奔走,极力想促成昭陵六骏的团聚。
陕西省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石兴邦先生,一直为昭陵六骏一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1986年夏,石兴邦应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邀请,在美考察了三个多月,为昭陵六骏团聚展开斡旋。美方一度曾答应归还,可不久又食言了。
2002年,“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正式成立,为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开辟了一条新路。
2009年年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在收到一笔校友的捐赠款之后,决定对二骏进行必要的修复和保护。2010年5月7日,西安的三名文物修复专家周萍女士,刘林西女士,杨文宗先生启程赴美,和美国专家一起对二骏进行了成功的修复。
二骏何时能回归呢?六骏何时能团圆呢?尽管中国人民强烈呼吁美国归还二骏,但美国政府却人为设置了许多障碍,使二骏回归之路遥遥无期,令人痛心疾首,望眼欲穿。但从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角度来看,二骏无论在哪里,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都昭示着人类文化艺术的精华,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现在,中国正处于崛起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英明的领袖来掌舵,需要一批高瞻远瞩的仁人志士出谋划策;需要万千将士不畏生死,冲锋陷阵,守卫和平;需要亿万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支持和努力;需要夸父逐日的龙马精神。
现在,以美国为首的列强在军事上围堵中国,在经济上遏制中国,在政治上瓦解中国,在文化上渗透中国,中国崛起荆棘丛生,步履维艰。
我们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圣贤先哲传下来的无穷的智慧,有中华民族骨血里奔腾的那份自信,那份勤奋,那份倔强,那份豪情。我们就能凝聚十四亿颗丹心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跨越前进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向着伟大的中国梦,阔步前进。
![1616891874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