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上榜签约作家:沈学印/黑龙江

走进博物馆探秘千年古灯起源
文/沈学印 黑龙江
钻木取火,以火为光源。
火让人类的生活进人新的阶段,光在照亮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走进上海金山博物馆,一场由该馆策划主办的“流光溢影——馆藏古代灯具展”让人们知晓了这个道理。由此推出的“中国古代灯具起源”、“汉代灯具”、“ 三国两晋南北朝灯具”、“ 隋唐五代宋元灯具”、“明清灯具”、“近现代灯具”等6个示展区域,从汉代至民国近2000多年历史的千古灯具140余件,让人们进一步通晓了古代灯具的雏形及其经历的历史变迁。
有谁能想象到,灯具的鼻祖竟是“豆”。但这里的“豆”不是指豆子而说,它是远古时期的一种食器。一灯如豆,或可释然。《尔雅·释器》即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说文解字》也说到:“燈者瓦豆也”。“登”、“镫”、“燈”,这些文字的演变,即可窥见灯与豆的关系。
那么,“豆”长的是啥样子呢?
有文字这样记载:“‘豆’像一种高脚盘,古人拿它堆放食物,盘中央会有一小小的突起,那就是灯芯的原型。”
知道了“豆”的演变,也许你就该明白它逐渐演变成灯的原理。因为灯的成型基本保留了“豆”的原型制作,其高脚、圆盘用来将光源扩大,盛放燃料,这就是我国古代灯具的雏形与起源。战国时期出土发现的“豆形灯”就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定型灯具。
从馆藏展出的战国灯具来看,当时的灯具类型主要有豆形灯、簋形灯、人形灯、多枝灯等,尽管数量极少,却见证了中国灯具发展的历史源头。据说战国时期出土的灯具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是“勾连纹青玉豆形灯”,整个灯体由底座、柄、盘三部分组成,灯盘圆形,盘心凸起,灯台呈五瓣花形,通体用三块玉分别雕合而成,精美过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此灯具。
到了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上升的时期。此时的灯具品种、数量、质量、使用都远超战国秦代,是古代灯具的繁荣时期。灯具材质开始由陶制,转向青铜为主,或铁、陶、瓷、玉、石等,造型也以器皿、动物、人物、连枝等为主。著名的就是“西汉长信宫灯”,其灯体全部鎏金,一宫女双手执灯跽坐,神态优雅,一手恬静执灯,一手以袖挡风。此灯虽经千年仍风霜却不失飘逸之感。展厅中还有一盏造型奇特的船形古灯也很受观者青睐。它挺着圆圆的肚子,内盛燃料,高擎手臂,将一圆盘举过头顶,下有两根长脚。据说这是汉代出土最早的船形铜灯,按年纪算已有千岁之多了。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时,灯具开始出现在百姓生活中,且多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功能。到宋代陶瓷灯具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数量剧增,闻名中外的“省油灯”便尤显突出。明清时灯具就更为丰富了,出现了各种观赏性的宫灯,如陶瓷灯、金属灯、玻璃灯、木制烛台等,造型优美,装饰富丽,是中国古代灯具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同时玻璃也走进灯具大家族,成为灯具制作中必备的原材料之一,随之便有了折叠军用灯、防风灯、马灯、信号灯等,能提能吊,适用经久,把古老的灯笼传承至今。
在展厅中我数了数,最早的灯具当属晋代的“双管陶烛台”;南北朝的“双元宝陶灯”;汉代的“人形铜灯”、“铜制乌制灯”;清代的“三鑫陶灯”、“粉彩瓷烛灯”、“期青花釉里红瓷灯”、“木制红漆有柄烛灯”和“铜制三叶反光罩灯”;还有民国的“双狮陶烛灯”和“彩绘纸制铁灯笼”等。
可以说,一部中国灯具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人类创造了灯具,灯具照亮了历史进程,历史留下的灯具成为我们洞察古今社会的“眼睛”,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时时有光明在前,感召在前,目标在前。虽然眼前这些古代灯具已经衍化为陈列对象和观赏之物,但我们依然能够从它的鎏金岁月中,真切地触摸到每个时期灯具所焕发出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气息。
千年古灯,流光溢影,灯火文化,延续传承。
(2021年3月6日7:17)
文/沈学印 黑龙江
钻木取火,以火为光源。
火让人类的生活进人新的阶段,光在照亮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走进上海金山博物馆,一场由该馆策划主办的“流光溢影——馆藏古代灯具展”让人们知晓了这个道理。由此推出的“中国古代灯具起源”、“汉代灯具”、“ 三国两晋南北朝灯具”、“ 隋唐五代宋元灯具”、“明清灯具”、“近现代灯具”等6个示展区域,从汉代至民国近2000多年历史的千古灯具140余件,让人们进一步通晓了古代灯具的雏形及其经历的历史变迁。
有谁能想象到,灯具的鼻祖竟是“豆”。但这里的“豆”不是指豆子而说,它是远古时期的一种食器。一灯如豆,或可释然。《尔雅·释器》即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说文解字》也说到:“燈者瓦豆也”。“登”、“镫”、“燈”,这些文字的演变,即可窥见灯与豆的关系。
那么,“豆”长的是啥样子呢?
有文字这样记载:“‘豆’像一种高脚盘,古人拿它堆放食物,盘中央会有一小小的突起,那就是灯芯的原型。”
知道了“豆”的演变,也许你就该明白它逐渐演变成灯的原理。因为灯的成型基本保留了“豆”的原型制作,其高脚、圆盘用来将光源扩大,盛放燃料,这就是我国古代灯具的雏形与起源。战国时期出土发现的“豆形灯”就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定型灯具。
从馆藏展出的战国灯具来看,当时的灯具类型主要有豆形灯、簋形灯、人形灯、多枝灯等,尽管数量极少,却见证了中国灯具发展的历史源头。据说战国时期出土的灯具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是“勾连纹青玉豆形灯”,整个灯体由底座、柄、盘三部分组成,灯盘圆形,盘心凸起,灯台呈五瓣花形,通体用三块玉分别雕合而成,精美过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此灯具。
到了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上升的时期。此时的灯具品种、数量、质量、使用都远超战国秦代,是古代灯具的繁荣时期。灯具材质开始由陶制,转向青铜为主,或铁、陶、瓷、玉、石等,造型也以器皿、动物、人物、连枝等为主。著名的就是“西汉长信宫灯”,其灯体全部鎏金,一宫女双手执灯跽坐,神态优雅,一手恬静执灯,一手以袖挡风。此灯虽经千年仍风霜却不失飘逸之感。展厅中还有一盏造型奇特的船形古灯也很受观者青睐。它挺着圆圆的肚子,内盛燃料,高擎手臂,将一圆盘举过头顶,下有两根长脚。据说这是汉代出土最早的船形铜灯,按年纪算已有千岁之多了。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时,灯具开始出现在百姓生活中,且多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功能。到宋代陶瓷灯具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数量剧增,闻名中外的“省油灯”便尤显突出。明清时灯具就更为丰富了,出现了各种观赏性的宫灯,如陶瓷灯、金属灯、玻璃灯、木制烛台等,造型优美,装饰富丽,是中国古代灯具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同时玻璃也走进灯具大家族,成为灯具制作中必备的原材料之一,随之便有了折叠军用灯、防风灯、马灯、信号灯等,能提能吊,适用经久,把古老的灯笼传承至今。
在展厅中我数了数,最早的灯具当属晋代的“双管陶烛台”;南北朝的“双元宝陶灯”;汉代的“人形铜灯”、“铜制乌制灯”;清代的“三鑫陶灯”、“粉彩瓷烛灯”、“期青花釉里红瓷灯”、“木制红漆有柄烛灯”和“铜制三叶反光罩灯”;还有民国的“双狮陶烛灯”和“彩绘纸制铁灯笼”等。
可以说,一部中国灯具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人类创造了灯具,灯具照亮了历史进程,历史留下的灯具成为我们洞察古今社会的“眼睛”,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时时有光明在前,感召在前,目标在前。虽然眼前这些古代灯具已经衍化为陈列对象和观赏之物,但我们依然能够从它的鎏金岁月中,真切地触摸到每个时期灯具所焕发出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气息。
千年古灯,流光溢影,灯火文化,延续传承。
(2021年3月6日7:17)


【诗评人简介】白频,本名张丽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辽宁文学院第四届作家班毕业。现燕山诗歌文艺社社长,中共燕山诗歌文艺支部委员会书记。凤凰诗社第一支社社长、东方明珠传媒诗社副社长,墨染潇湘文学创始人之一;世界诗人之眼评论社首席金牌评论家,墨染潇湘文学签约评论、中国巴马文化社特约评论,中诗社特聘高级顾问,出版诗集9部、散文集《开白花的女人》1部,中短篇小说集《米拉的心事》1部、评论集《刃的刀火》1部,主编《辽西诗丛》一套6部、主编《辽西文集》一套9部,曾在国内外27次获奖,合著诗集37部。有作品被翻译成英语、韩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等流传海外;所出版书著全部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部分被北戴河中国作协疗养院图书馆收藏。

主编:白频、
责编:弭忠平、新.香港、 山水之音、
收录:冰人、蒋新生、剪掉翅膀、清萍
审核:清萍、山水之音
推送:世界华人文学社

你想踏浪杨帆吗?
请到世界华人文学萃编来!
你想践梦初心,驰骋文学艺术旷原吗?
请你到世界华人文学艺术旷原来!
这里是您振翅高飞的蓝天!
这里是您走向文学殿堂的铺垫!
世界华人文学萃编,集诗歌、散文、小说、法书、绘画、摄影、影像等作品于一体,展现当代人的文学艺术风采;传承中华国学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刊载的文章为作者原创或最新作品,所有权归属原作者,原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意愿。
图片来源于世界华人文学社版权所有。 些许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494024968@qq.com),便于及时处理删除。
主办单位:世界华人文学社
主办编辑部:世界华人文学萃编、世界作家、《燕山》 世界纸刊(国内外发行)
协办单位:《乌苏里江.绿色风》纸刊
选稿基地:《乌苏里江.绿色风》纸刊
投稿微信:ping8958310
刊头字画:著名书法家姚金声
知名书法家王晓华
著名书法家朱玉
美工设计: 知名美工师宾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