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骏故事一:
昭陵六骏传奇
文/苏天孝
在陕西省礼泉县的北部,有一座山,名叫九嵕山。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唐太宗决定依山建陵,史称昭陵。唐太宗去世后,与长孙皇后合葬于此,随后又有许多王室宗亲,文武大臣陪葬。昭陵地下埋藏着大量的文物,地上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今天,我就说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的故事。
唐朝建立前后,李世民南征北战,他骑过的战马其中有六匹在战斗中神勇无比,为主人献出了生命,为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名字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和“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兄弟俩,用浮雕石刻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还亲制《六马图赞》、并树立欧阳洵书《六马图赞》碑。每块石刻骏马宽约2米,高约1.7米,重量超过2吨。
东面的第一骏马叫“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公元619年,乘唐军与薛仁杲作战之机,刘武周勾结突厥向南侵扰,其将宋金刚数日间攻陷介州,唐军连败几仗,守御太原的齐王李元吉弃城逃回长安。于是刘武周宋金刚占据了山西大片土地和军事要地太原。高祖李渊大惊,打算放弃黄河以东地区。李世民坚决反对,他认为失掉了河东,关中就孤立了,只有消灭刘武周,收复河东失地,才能久据关中。李渊一听有理,遂派李世民带兵阻击。十一月,李世民率兵直趋龙门关,渡黄河,连挫刘武周前锋。唐军在柏壁(今山西新绛县西南)集结,与宋金刚对垒。李世民采用“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粮尽计穷,自当遁走”的战略战术,十分奏效。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果然粮尽计穷,军心动摇。李世民一看时机成熟,率大军穷追猛打,他骑着特勒骠,曾一昼夜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战数十次。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市西南)西原,一天连打八次硬仗。这次追歼,李世民曾一连两天水米未进,三天人没解甲,马未卸鞍。李世民称赞它“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东面第二骏名叫青骓,苍白杂色,是来自西方大秦国的骏马,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窦建德原系隋军将领,据说还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乱自称夏国王。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他最先骑上青骓马,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似离弦之箭,直入窦建德长达20里的军阵,左驰右掣,打垮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并在牛口渚(今河南汜水县西北12.5公里处),俘获窦建德。一场大战下来,青骓身中五箭(前边一箭,后面四箭),都是迎面射来的,足见它奔跑起来迅猛异常。虎牢关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李世民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东面第三骏名叫“什伐赤”。什伐赤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纯赤色,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虎牢关前和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又一匹坐骑。在激烈的战斗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是在臀部,其中一箭是从背后射来的。李世民为其题赞语曰:“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
西面第一骏名叫“飒露紫”,这是一匹突厥马,飒露紫的含义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邙山的一次交战中,为了探清对方实力,他自己跨上飒露紫,只带了数十名骑兵,猛冲敌阵,杀开一条血路,一直冲到敌阵背后。因为来势太猛,王世充的军队被冲得晕头转向,一片慌乱,几乎无人敢挡其锋。李世民只顾猛冲,和随从将士失散,只有猛将丘行恭一人紧随其后。突然,一条长堤横在面前,飒露紫又被敌兵一箭射中。在这危机关头,大将丘行恭急转马头,向敌兵连射数箭,敌兵纷纷中箭落马,吓得不敢近前。丘行恭随即翻身下马,把自己的坐骑让与李世民,自己一手牵着受伤的飒露紫,一手持刀与李世民一起呐喊着杀入敌阵,连斩数人,终于突出了重围。回到大营,丘行恭为飒露紫拔出了胸前的箭,飒露紫随即倒地而死。为表彰丘行恭拼死护驾的战功,特命将拔箭的情形刻于石屏上。石刻中,飒露紫垂首偎人,眼神低沉,臀部稍微后坐,四肢略显无力,剧烈的疼痛使其全身颤栗,旁伴身材魁梧的丘行恭。丘行恭卷须,相貌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拔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唐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越,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西面第二骏名叫拳毛騧。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后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是代州(今河北代县)刺史许洛仁在虎牢关前献给李世民的坐骑。因马毛旋转卷曲,被人称为“拳毛騧"。此马相貌丑陋,但异常矫健,李世民一见十分喜欢。这也证明了他善识骏马的眼光。 虎牢关大战后,李渊残害了被擒的窦建德夫妇,窦建德部将范愿、高雅贤推举刘黑闼为首领,起兵反唐。约半年时间,收复了窦建德占据了夏国的旧州县,并勾结突厥人,自称汉东王。公元622年,李世民奉命出征。他采用坚壁挫锐,断粮筑堰的办法,逼迫刘黑闼率两万骑兵南渡沼水。刘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趁机掩杀,夺取胜利。 石刻上拳毛騧身中九箭,战死在两军阵前,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西面的第三骏名叫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政权尚未稳定,割据在甘肃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带领十万大军,想趁李渊父子立足未稳,夺取关中长安。李渊封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出兵抗击。两军在高謶城(今陕西长武县北)一带相持了两个多月。十一月,薛军粮草不济,军心浮动,进退两难。李世民看准时机,连夜调兵遣将,趁机内外加攻。李世民先用少量兵力在浅水原诱敌,拖住薛军精锐罗侯部,然后出其不意,亲率劲旅直捣敌后。他骑着白蹄乌,只带了数名精锐骑兵,率先杀入敌阵。薛军大乱,兵卒向折慧城溃逃。为彻底消灭敌人,李世民催动白蹄乌,带领两千余名骑兵紧紧追赶,一昼夜奔驰二百多里,把薛仁杲败军围定在折慧城内,扼守关口要道,迫使薛仁杲率残部开城投降。浅水原大捷,奠定了唐王朝立足关陇的政治经济基础。 石刻白蹄乌筋骨强健,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足见它当年载着李世民在黄土高原上急驰,追击薛军的情景。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