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古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给已故老人坟墓前填新土栽松树,祭祀我们先祖缅怀已故祖辈。这种传统文化,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千年继承的孝道文化精神,也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精神火种,一个家庭、一个民族、需要抱团取暖相互依靠团结奋斗,唤醒的是家族团结意识,更多的是绵延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归属感增强了凝聚力。
一年四季春为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们在这个“金贵”的季节,播下各类收获的种子等待秋天的丰收。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这个期间,全国各地民俗活动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如植树、祭祖、踏青、蹴鞠、放风筝、拔河、斗鸡、摔跤、荡秋千、插松、挂柳等风俗活动。人们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抒发着自己对清明节日的喜欢和热爱。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段悠久的历史传说呢?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让太子申生进入圈套,申生走投无路跳河自杀。
骊姬生性歹毒要灭掉申生的整个家族,申生的家族死的死逃的逃,申生的弟弟重耳是朝廷个不小官员,当然也是骊姬迫害重要对象。
一天,骊姬召集人马要杀掉重耳,重耳的密探连夜进行报信,重耳知道后急忙驾车逃亡,这一逃就是十几年。
在逃亡的路上,重耳吃苦受罪还不要紧,关键跟随他的人一个个都跑了,这让重耳很是伤心,重耳哀叹,“小人看其权而围凑示好,君子重情义跟随无语”(此话是作者杜撰,意思是小人看到谁手中有了权力想法设法的围凑过去嘘寒问暖、溜须拍马,一旦主人没有权力立即转身就走。君子就不同了重情道义,无论你在什么地步君子不会因环境去嫌弃你)。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追随他风雨奔波到最后。
跟随重耳的人中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好久没有吃东西了,重耳骑着马饿的从马上栽落下来,介子推将自己仅有的干粮给重耳吃了,重耳得救了。后来重耳说:“如果有块肉吃多好啊!”
但在这荒山野外去哪里找肉?但是介子推为了让重耳吃上肉竟然用锋利的刀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熬汤喝了。
重耳喝了后夸说这肉太香了,我从没有吃如此美味的肉汤,当重耳知道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肉,感激的流下眼泪。
多年后,重耳组织队伍杀了骊姬做了君王,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当权后提拔重用他同甘共苦的弟兄们,唯独把介子推忘的一干二净.
有一日,有人提起介子推,晋文公感觉自己十分愧对介子推,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躲避不见。无奈晋文公骑马亲自亲去接他,当晋文公来到到介子推家门口时,介子推锁上大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他下令手下搜山也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必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孰料大火烧了六天六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上山查看,介子推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其母背靠着一颗松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及他母亲的尸体伤心哭了,随从在整理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介子胸口梁堵着个柳树洞,随从在洞里掏出一封血书,血书写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臣在九权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大呼,介子推忠臣也,我失右臂国失栋梁之才也。随后,晋文公原地埋葬了重耳和他母亲。并立祠堂传世。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将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喊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重的谦称。(据说足下一次就来源这里)。第二年这一天,晋文公领着文臣武官,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和古松重发嫩叶,死而复活,柳条柔绿风中舒展、青松苍翠挺立山中,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河松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掐了一枝柳树和松树回宫挂在门前,后来民间效仿重耳晋文公就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文公把血书藏在身边,作为执政的警示语言。晋国在他励精图治的治理下百姓们安居乐业,周围国家和睦相处晋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超前发展。
后来,人们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到介子推去世在这一天(也就是清明这一天),晋国的家家户户掐来柳枝、松枝挂在门口怀念这个有情有义介子推,古老的文化传统直到延续到今天,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清明乃是万物复苏之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