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县汝宁街道旧称城关镇,1987年更名汝宁镇,2009年撤镇改设街道办事处。这里是汝南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10.8万,辖东关村、西关村2个行政村和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新华街、南海5个居委会。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捧热土一杯魂。在汝宁街道这片土地上,百年来有无数的人仁之士投身革命事业,也涌现出了二十一位革命烈士,他们用鲜血谱写的英雄赞歌,慷慨激昂,光耀史册。
第一位革命烈士是王文昭(1908~1928),原名冯小文,原平舆县庙湾村人,幼时父母病逝,经亲友介绍,到汝南东门里塾师王连芳处作义子,改名王文昭。王文昭15岁考入省立汝南六中(今汝南县第一高中),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城关和西部韩庄、老君庙一带从事地下活动,后到武汉加入叶挺教导团。1928年夏秋之交,奉命担任赤卫队小队长,活动在东江一带,在海丰大安洞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0岁。2006年,王文昭的爱人王真享年96岁,尊其遗愿,夫妻合葬于汝南南华烈士公墓。
第二位革命烈士叫李渭滨(1902~1933),乳名银路,学名路车,城关镇人。1917年考入省立汝南中学。1919年受“五四”运动影响,带领进步学生上街游行,散发宣传品,张贴漫画,缉查日货。1921年中学毕业时报考北平的三所大学均被录取,因他向往苏俄的革命运动,他选择了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专修俄语。1924年暑假回乡后,倡导创办了“邮传图书合作社”。1925年大学毕业,精通三国语言,党组织派他到黄埔军校工作。1927年任中共汝南城关区支部书记。1928年10月被捕入狱。1929年秋,经营救出狱,化名张仲彦,指导新蔡、息县、潢川的工作,后任中共息县县委组织部长,鄂豫皖省委驻新蔡特派员。1933年7月2日,与新蔡县委书记在小李庄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被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1岁。
第三位革命烈士魏安邦(1916.7~1941.9),城关镇人。祖父魏锡之,是晚清秀才,父亲魏景尧毕业于汉口水文测绘学堂。魏安邦7岁丧母,1924年,就读于汝南县私立子宜小学。1934年与教师潘凤翎的女儿潘世兰结婚。次年11月生一子,取名立吾。1937年7月,魏安邦毅然辍学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他当年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世兰我妻:现在敌人的炮火已经冲到我们的门前,夫妻的感情也按耐不住我革命的决心,你把孩子保护好,将来我总有回来的一天.....。”没想到他这一走竟成了永别。1938年秋,他调任中共浑源县委宣传部长兼基干队指导员,1939年春,任浑源第一任公安局局长。1941年2月,他调到抗日最前线的应县任公安局长,941年8月7日被捕。日军对魏安邦施以酷刑,但他誓不屈服,他说:“我杀头都不怕,还怕这些?你们不要打错了算盘,在我口中想捞点东西,那是痴心妄想!”1941年农历八月九日上午,在黄土咀村西的沙滩上,日寇用刺刀向魏安邦身上乱刺,安邦毫无惧色,大骂日寇必败,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26岁。他牺牲后遗体葬在官儿村,黄土咀村更名为“安邦村”(后改为安邦公社,安邦乡)。
第四位革命烈士比较特殊,他叫刘茂林(1882~1941.6),字竹轩,1927年在汝南入党,是项城县汝阳刘人。他曾任中共汝南城南区委委员、和孝中心区委委员、汝南县委委员,是汝南地方党组织一名优秀骨干。他常年以卖笔作掩护,游乡串馆,奔波于汝南、项城等地,启发群众觉悟,宣传党的主张。1939年刘茂林在汝南城内考棚街南口开设“天孙斋”笔庄,实际上门店也是汝南县委一处秘密联络点。刘茂林1941年4月被捕,6月在狱中殉难。
第五位革命烈士叫赵红海(1914~1942.8),中共党员,任指导员,牺牲于汝南三桥。
其他16位革命烈士中有7位牺牲于抗美援朝。在国内英勇牺牲的9位革命烈士,按牺牲时间排名是:吴孝曾(区大队主任)、蔡天开(战士)、翟喜旺(战士)、徐坤、刘志有(战士)、康金山(曾用名康永太、战士)、任杰(战士)、方清岩(工兵营政委)、唐有才(牺牲年月不详)。在朝鲜壮烈牺牲的7位革命烈士,按牺牲时间排名是:蔺国清(战士)、郑文明(曾用名郑三星、战士)、刘清山(战士)、李文华(司机)、李彦章(战士)、张万春(副班长),杨如魁(空军飞行员)。
青山垂泪祭英烈,江河鸣咽慰忠魂。汝宁街道的这二十一位革命烈士,平均年龄28.1岁。这些革命烈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他们与青山同在,他们与大地永存,他们的名字与光荣奋斗历史与中华民族斗争史一样永垂不朽!
(作者 李雪阳 推荐人刘文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