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进
文/张乐平
这是辛丑牛年一个周末,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洛南县作家协会和洛南县文友汇平台四周年纪念日联合组织县上部分作家、文学爱好者前往渭南市华州区的高塘镇渭华起义纪念馆等地开展红色之旅采风活动。我有幸应邀同行,历时两天的采风活动,亲眼目睹了革命先辈走过的艰难道路,对学党史有了更深更高认识,对少年时代看过的《闪闪的红星》电影主题曲中的歌词“:革命浪潮如潮涌,前赴后继跟党走,砸烂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的革命历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路采风行进,一路队友们唱着红色经典老歌,群情激荡,歌声飞扬。
采风团一行11人,3月13日上午八点从洛南县城集合乘车出发,上午11点来到位于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的渭华起义纪念馆。在这里的英雄纪念雕塑前,面对着党旗,缅怀先烈,进行入党誓词宣誓,听取了洛南县作家协会主席刘剑锋、洛南文友汇主编胡永红分别就渭华起义与洛南红色革命渊源史料的简介。 据介绍:这次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3月,省委决定在党的力量强大、群众基础较好的渭华地区发动起义,以西安东部为暴动区,成立中共陕东特委,省委常委刘继曾兼任书记。省委书记潘自力到渭华地区布置检查,准备组织农民起义。4月下旬,在国民党西北军新编第3旅进行兵运工作的共产党员刘志丹、唐澍和旅长许权中(中共党员)率该旅由潼关向华县高塘镇进发,途经华县瓜坡镇时宣布起义。起义部队进驻高塘镇后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辖4个大队、1个骑兵队,近1000人,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唐澍任总司令,中共陕东特委书记刘纪曾任政治委员,王泰吉任参谋长,廉益民任政治部主任,吴浩然任军党委书记。许权中任总顾问兼骑兵队长。5月1日,渭南县、华县万余农民在中共陕东特委领导和西北工农革命军、陕东赤卫队的支持下,于渭南县崇凝及其附近地区举行起义,成立了崇凝区苏维埃政府和陕东赤卫队。接着,西北工农革命军在陕东赤卫队的配合下占领集镇,惩办反动官吏、土豪劣绅,在高塘、崇凝、塔山等地建立了40多个区、村苏维埃政府。6月上旬,西北工农革命军、陕东赤卫队在人民群众支援下,打退国民党军向高塘、崇凝一带的两次进攻。19日,国民党军3个师再次发动进攻,西北工农革命军和陕东赤卫队进行英勇抗击后,于20日晚退入秦岭,向洛南县转移。7月初,在洛南县的两岔河、保安镇遭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的袭击被打散,唐澍牺牲,刘志丹等少数人员分散转入洛南三要司、高耀的会仙等地组建农民协会,继续开展隐蔽斗争。渭华起义打击了陕西军阀势力,锻炼和培养了革命骨干。1988年,为纪念渭华起义,党中央拨款建立起渭华起义纪念馆和纪念塔,邓小平、习仲勋、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渭华起义高度评价并先后题词。 2006年5月,该纪念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华儿女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理想的教育实践基地。
当天中午1点,洛南作家协会红色之旅采风团从渭华起义纪念馆参观结束简单就餐后,迅速集合乘车向韩城市进发,下午四点时分来到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纪念馆所在地。这个纪念馆在中国抗战史上影响深远。据载: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日寇凭借着长期战争准备和精锐武器妄图在几个月之内,使晋察冀三省的广大地区沦为日寇统治下的殖民地。日寇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扶植汉奸,建立伪政权,残酷地镇压抗日力量,华北战场处在十分危急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主力115师、120师、129师于1937年9月从韩城市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英勇地抗击日寇侵略者。八路军东渡黄河后先后取得平型关、阳明堡大捷,打破了日寇侵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高了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站在昔日枪炮轰隆的革命旧址,采风团团长、洛南县作家协会主席刘剑锋先生面对着党旗,向所有采风团成员宣讲了这一段彪炳史册的红色经典,听着革命经过,耳边仿佛传来了密集的枪炮声,眼前浮现出一艘艘渡船满载着八路军战士过河的情景,黄河岸边等待过河战士们似乎早已迫不及待,摩拳擦掌,滔滔黄河巨浪翻滚,两岸青山也似乎在注视和铭记着那个动人心弦的历史时刻。此时一道斜阳洒在纪念馆门前,橘红色的阳光照射在采风团高举的党旗上,更加绚丽,采访团成员在党旗下高唱了《映山红》《团结就是力量》等红色经典老歌,歌声飘过昔日八路军东渡的黄河,提振着每位文友的精气神。
3月14日清晨起床,洛南作家协会红色之旅采风团按照日程安排开始了第二天的行程,途经黄河龙门古渡口向山西临汾市前行。大约上午10点多,文友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黄河。这里水流湍急,河面宽广,两岸山峰异常险峻,有着壁立万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据渡口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韩城市北,传说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又称禹门。 站在黄河游轮上,耳边春风习习,极目远眺,只见这段黄河之上有座禹门口大桥,其铁路桥、公路桥、铁索桥三桥并立,贯通山西和陕西,横跨秦晋两省。高大雄伟,气势不凡,和桥下的黄河相互呼应。桥上火车、汽车各走各道,奔腾而过。桥下河水混浊,滚滚东去,消失在遥远的地方,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发亮的子带灵动地飘在天地之间。这里有最为壮观的黄河峡谷,南面是坦坦荡荡的平原,反差巨大,这里河宽不足40米,所以一直有“无风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说法。
在黄河渡口稍作休息,采风团就乘车穿过黄河大桥,进入山西省地界,在这里得到了永济市作家协会的接应,在其作家协会文友的热情引导下,简单就餐后来到尧王台抗日烽火遗址。兄弟市作家协会文友是当地教育行业的一位资深督学,对那里的地貌和历史了如指掌。他介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的禹王台,南依中条山,华夏文明的星星之火曾在这里点燃形成燎原之势。据讲尧王台是划分九州的标志。中国农耕文明的伟大产物"二十四节气"也在尧王台确立。据说:当年尧帝为了能让农民适时耕作而夜观星象,反复寻求和验证四季变化的规律,制定了二十四节气。节气的制定世代相传,让天下农民的耕作有了可以遵循的法度。如今这套历法依然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节气指导作用。
尧王台遗址,始建于南北朝.当时,人们为了纪念先祖懿德,于此修建了尧、舜、禹三座祠庙,此后历经几千年的斗转星移,祠庙已经破旧,但仍留存着当年的原貌。尧王台也是著名的抗日英雄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著名的血战永济尧王台战役就发生在此地。1938年7月至1940年10月,杨虎城的爱将孙蔚如部的西北军第四军团官兵就在此处浴血奋战,多次击溃日寇的扫荡,保卫了大西北的安全。
如今,行走于尧王台这片历史文化异常厚重的土地上。我的心中充盈着无限的虔诚与敬畏,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远古祖先在此开疆拓土,仁行天下;后辈英雄在此抗击倭寇,保家卫国,悲壮动人的故事口口相传,尧王台的历史也将会被世人所铭刻。
第二天的下午六点时分,采风团走进这次红色之旅采风活动确定的最后一个革命纪念馆——中条山抗战纪念馆。据当地讲解的一位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介绍:该馆由展室、纪念亭碑和烈士陵园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并不大。集中反映了自1938年3月至1945年8月中华抗日男儿在晋南大地、黄河之畔的中条山地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珍贵的史料再现了当年中条山抗战的壮烈,抗战英勇事迹。通过参观史料展室,系统回顾了八路军和当地百姓抗日事迹。在纪念馆南侧,烈士陵园安葬了26位抗战英烈,当地政府给烈士树立了一座高大雄壮的纪念碑,上边镌刻着“抗战英雄永垂不朽”苍劲有力的大字,彪炳着一段催人泪下的革命历史。在这里,那些不甘心亡国的中国军民,曾同仇敌忾,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捍卫疆土,“一寸山河一寸血”,奏响了一曲决不屈服的悲壮之歌。
尽管,为期两天的红色之旅采风活动在紧张行进中结束了,然而耳闻目睹的红色经典遗址让我刻骨铭心。重温党史,才会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众志成城,不负韶华,担当作为。才会高瞻远瞩,筚路蓝缕,敬业爱岗,在平凡岗位做出无悔于人生的业绩。才会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时刻自省自励,居安思危,锤炼党性,永远高举党旗,前赴后继永往直前。
作者简介: 张乐平,陕西洛南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洛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有作品在知名刊物、网站刊发。擅长书法,书画作品曾获2018年全国第十届书画艺术大赛优秀奖,剧本《情暖山村》荣获“协和置业杯”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剧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