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王振磊)记中国好人、全国五好家庭、黑龙江省道德模范、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省文明家庭、省十佳志愿者、哈尔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太平大队民警、道外区交通安全“村村通”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永学
如果你是报纸的忠实读者、如果你时常关注各大网络平台,相信你对张永学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的确,即使是报社搞专业的摄影记者,面对题材单一、角度不同,且表率极高的一幅幅摄影作品,也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张永学的勤奋和敬业。
张永学,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86年参加公安工作,从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35年来没有休过一次年假,一直立足本岗,兢兢业业地无私奉献着。35年来,张永学以他的不改痴心,用他的独特视角,摄下并发表了5000余幅展示省城交警风貌的图片,为他的战友们讴歌了一曲曲时代的强音。
现任哈尔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太平大队民警、道外区交通安全“村村通”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的张永学,仍如醉如痴地热爱着他的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出生在哈尔滨市太平区民主乡的张永学,1985年高中毕业时,正赶上哈市公安系统招聘干部考试,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上了考场。发榜那天,张永学早早地跑去看成绩,结果金榜题名了。从此,他成为了哈尔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太平大队一名外勤民警。
梦想成真的张永学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来。”自从张永学上岗执勤后,他每天把3尺岗台当作他工作生活的全部内容。
当年,张永学把守的是哈尔滨的东大门,那里是东部地区进出哈市的惟一交通要道。张永学的家距离这个岗台一公里远,有时午间换岗了,他就是站在家里的阳台上边吃饭边看他的岗台是否塞车,一旦发生交通堵塞,他立即放下饭碗,跨上摩托车赶到现场协助同事疏导交通。爱人既心疼又生气地对婆婆说:“妈,你看呀!他疯啦咋的,天天这样,身体咋能受得了啊!”
在岗台站岗时,张永学发现,一些外地进哈车辆的司机对哈市的交通线路不熟悉,常常因走错路而耽误了许多时间。他非常理解这些司机,对路过岗台问路的司机,他都耐心地解答。他又怕这些司机记不住,就到太平区政府请来一位曾搞过绘图的老师傅,为他准确地画了一幅哈尔滨市区主要交通干道示意图,义务赠送给来哈的司机,这一送就是8年。
张永学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只要在这个岗台上站一天岗,就要保证省城东大门的畅通和安全,同时还要让不法分子无路可走。1990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张永学骑着摩托车去单位值班时,看到前面开来一辆挂着部队牌照的大卡车,他忽然感到这个车牌号十分眼熟,像正被通缉的那辆被盗车的车号。他快速追了上去,将这辆可疑的军用卡车别在了路边。经查,这辆军车确系被盗车辆。后来失主为此特意给张永学所在单位送来了一面致谢的锦旗。当年,有关主管部门将张永学工作的这个交通执勤岗台称为“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台”。
张永学在站岗的8年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他说,他干工作完全是出自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人民群众对自己这个职业的信赖,并不想得到什么回报。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省报一位记者听说了他的事迹后就来采访他。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交警战线不是有许多人像自己一样吗,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他们的事迹不是更有价值、更需要宣传吗。
从此,他便利用每天工作之余,了解身边交警的好人好事,试着写了起来。后来,他觉得不过瘾,就又研究起了摄影技术。说起这些,张永学的爱人王庆芳感触颇深。眉清目秀、颇有气质的王庆芳回忆起张永学这些年来在家里家外的表现,真可谓“爱恨交加”。王庆芳回忆说,和张永学结婚后,家里经济很拮据,没想到结婚不到10天,张永学就用当月的工资买回来一台照相机。张永学怕王庆芳生气,便用衣服把照相机包起来带回了家,趁王庆芳做家务不注意时,偷偷鼓捣,而业余时间就一头扎进省报摄影部投师学艺。
张永学对王庆芳说,自己底子薄,就得比别人多下点功夫。王庆芳见他深更半夜地写东西、琢磨拍片角度,就转变了态度。张永学对摄影太投入、太痴迷了,他常常利用换岗和休息时,到处去捕捉同行们的闪光点和精彩瞬间。王庆芳回忆起自己怀孕时,还是一脸的不满:“那时,他把这个家当成了旅店,拍片都拍疯了,深更半夜回来,倒头就睡,好像都想不起我了。”王庆芳刚怀孕时反应强烈,天天盼着张永学早点回来,可张永学为了送稿、洗片,有时竟与报社的编采人员一起值夜班。有一次张永学竟在4时许才回家,王庆芳气得不理睬他,他却兴奋地拿着两张带有墨香味的当日报纸让妻子看自己发表在上面的摄影作品。看到丈夫喜形于色,王庆芳一肚子的委屈顿时全没了。
为了这份执着的追求,张永学的心灵深处总觉得欠妻子的太多太多了。1994年初冬的一天,由于天色已晚,张永学本打算送妻子回家,可是报社通知他有一篇稿子需要补充内容,他只好让妻子一个人回那个住得十分偏僻的小家。然而,就在这个晚上,王庆芳在走到距家还有20多米远的地方时,遭遇拦路抢劫的歹徒,腹部被歹徒用三角刮刀扎成重伤。在医院守了8天8夜的张永学终于感动了上苍,满身插着管子的王庆芳总算脱离了生命危险。如今说起这件事,张永学还自责不已,愧疚万分。
1988年,张永学的处女作《感谢三位马路天使》发表在《哈尔滨公安报》上,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周围的同志都称他为“业余记者”。自从他调入哈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宣传处的那一天起,他就憋足了一股劲,更加忘我地工作。在宣传处工作的13年里,他每年平均在国家、省、市等各级新闻单位发稿300余篇,1999年发稿竟高达426篇。他的30多篇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种摄影比赛中获奖。其中,199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刊登的《冰城交警战严寒》一文,得到了公安部原部长陶驷驹的高度重视,陶部长特意写了慰问信,责成公安部交管局原局长蒋秉洁一行来哈慰问交警。随后,济南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交警支队支队长孟富强率员专程来哈向冰城交警学习,紧接着,北京、天津、杭州的同行也相继赶来学习。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日常出行越来越频繁。但由于道路不畅和对交通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城乡之间的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这一情况引起了张永学的关注和思考,自2009年4月以来,张永学便利用业余时间,驾驶自家车辆,行程5万余公里,深入到道外区的各乡镇村屯,就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调研,并义务为村民道路交通安全服务。2009年12月,由张永学发起,在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和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哈尔滨市道外区交通安全村村通志愿者协会,并于2013年,在道外区民政局进行注册,主管部门是道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2014年3月,在道外区团结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道外区团结镇交通安全村村通志愿者协会党支部。据了解,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交通安全村村通”命名的志愿者协会。目前,该协会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四个乡镇的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中小学校师生及广大农民朋友等150多人参加。
无论是在本职公安工作还是在志愿者协会的领导岗位上,张永学同志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体力行,真抓实干,带领全体志愿者严于律己正人、以身垂范带人、团结务实服人。他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5年来,张永学始终战斗在工作第一线,团结全体志愿者,充分发挥全体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道外区城郊道路交通安全异常复杂的实际情况,张永学同志经常积极主动地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请示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进一步形成了“党政支持、社会关注、群众参与”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管理联动格局,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