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精神病是啥体验?
原创 袁运录 秋水心理 2月25日
文|袁运录
♦1 、案例背景
那天上午,我接到了一个离奇的案例。一个十分健康的高三男生,因为假装自己有精神病,被送进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近三个月,并且接受一家心理机构十几次的心理咨询。
前后一年多时间,竟然没有发现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问题都是假装,真是啧啧怪事。
过年后,家人正准备把孩子送到外地,以便寻找更好的心理治疗。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问题都感到痛心疾首。
仅仅是一次偶遇,一个老朋友问我这些年在做什么,我就如实答复。他记下了我的电话,晚上他给我打电话,想请我帮他亲戚的孩子化解下心理问题。我简单问了下孩子的情况。
孩子现在每天都窝在家里不出门,看动漫,玩手机,爸爸气得不愿回家;妈妈以泪洗脸,愁眉苦脸;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也是魂不守舍,食不甘味;甚至连亲属都焦虑得很,隔三差五询问孩子的情况。
我答应朋友去孩子家看看怎么回事。
上午我如约前往,和孩子本人,孩子他妈见了面。
孩子身体很健壮,见到我,彬彬有礼,而且春风满面,目光炯炯有神。
♦2、我的咨询
下面是我和孩子的对话:
咨询师:孩子你好,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高几学生?
孩 子:我叫李文(化名),今年18岁,高三学生。
咨询师:听说因为心理问题接受多次心理咨询?
李 文:去省城接受过10几次心理咨询。
咨询师:帮你咨询的老师,是一人还是有几个?
李 文:就一个中年女老师。
咨询师:有效果吗?
李文摇摇头:没有。
咨询师:既然没有效果,为什么不停止咨询?
妈妈插话说:因为事先缴纳了全疗程的费用,她说要等疗程结束后才能看到效果。
咨询师:后来呢?
李 文:大人们就把我送到省精神病院住院治疗近三个月,直到年底才带药出院。
咨询师:你愿意到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
李 文:愿意啊。有病不就得治疗吗?
咨询师:医生帮你做了详细检查吗?
李 文:做了,叫我做了许多答题。在省一附院和精神病院都有做各种检查。
咨询师:你能说说自己的患病的经过吗?
李 文:去年初,因为考试出现了意外。考前有些头晕,想拉肚子。考试中,头晕更厉害,想拉肚子,无法集中注意答题。考试后,感觉很不爽,觉得自己究竟是怎么啦?关键时候身体这么不争气?
咨询师:然后呢?
李 文:家人就带我去当地人民医院做了各项检查,但查不出有任何身体问题。
于是我就到网上去搜寻。看了很多专家的答复,有些专家的答复和我的症状比较吻合。
咨询师:(咨询师盯着李文的脸,做个鬼脸),然后你就按图索骥,想给自己套个什么病吧?
李 文:沉默不语。
咨询师:我看你好像没有什么精神上的问题。你说的所谓考试上的生理异常(比如头晕,拉肚子),都是人的应急反应,乃人之常情。上大学的时候,我在台上表演吹笛子,小便失禁,顺着白色的裤子往下流。当时我是羞愧万分。可现在想来,那是因为我过度紧张的结果。
人的神经系统在遇到较大刺激的时候,容易失去平衡,导致生理性紊乱。比如心情好,你的胃口就好,否则就差。这些生理反应跟人的心理变化息息相关。
我希望你能告诉我真话?因为我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似乎有很多故事想说。
李 文:(抓抓头皮)其实,我撒谎了!我在网上查找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找到一些专家的介绍,说有种叫“双向抑郁症”的精神问题,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这种病也比较切合我身上表现出的一些异常反应,也符合我的个性。关键是,如果得了这种病,就不宜学习,需要休息和放松自己。因为觉得读书很难受,所以我不想再读书。我就开始按照他们对“双向抑郁”的描述,把自己装成抑郁和躁狂的样子。比如突然放声哭叫,突然箴默不语,突然把自己关在衣柜里不出来,故意瑟瑟发抖,目光无神,表情木呆,有时候自语(幻觉),有时候谎称听到有人在说我坏话(妄想),等等。
咨询师:孩子妈怎么看呢?
妈 妈:当时看到孩子那样,我们都慌了神,就把孩子带到省一附院心理科,医生说孩子有些轻微抑郁,回家可以自己调理。
李 文:为了瞒过父母,回家后我就按照网上的精神问题的症状,故意再装严重点,装得惟妙惟肖,家人更加相信了我有精神问题。于是又带我去了省一附院继续做各种相关检查和诊治,我也非常顺从去做。
大约半个小时的询问,孩子把自己的问题,包括和家人如何救助他的经过和盘托出。
至此,真相大白,孩子压根没有所谓的精神问题,部是因为逃避学习而采取这种自我保护。
♦3 、我的思考
今天下午孩子爸爸找到我,我对他进行了一番疏导。
高压情况下,许多孩子要么叛逆顶撞家人或离家出走,要么抑郁自残。而你的家庭还算幸运,孩子只是假装精神病,让家人们虚惊了一场。
如果只有二选一,你说你愿意前一种,还是后一种状况呢?
这位望子成龙的父亲立即说:当然是孩子现在的情况。
孩子的父亲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连称自己以前做错了,对不起孩子。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希望孩子父母不要再逼迫孩子。
孩子为什么要装成精神病?是因为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障碍。
后面有追兵(父母和亲人的督促和期待),前面又有刀山火海(学习屡屡受挫)。
怎办?出于自我保护,孩子这才想到了最原始的办法——装病,企图金蝉脱壳。这下可把几家人,折磨得七颠八倒,忧心如焚。
当然最难过的,还是孩子本人。因为装病,就得逼真,否则就会穿帮。所以孩子时刻小心翼翼,甚至不惜住进精神病院几个月接受“精神治疗”。
其实,还是也很难过。每天看到自己父母和亲人愁眉苦脸,心如刀割。
可是孩子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装又不是,不装也不是。继续装,又怕亲人受伤太大,“坦白交代,又害怕亲人们责怪。就这样每天活在心理冲突和后悔、自责、痛苦的煎熬之中不可自拔。
此案例让我震惊,更让我感到非常痛心。
一个没有精神问题的孩子,竟然被心理机构和精神病院确诊为精神病,三番五次走进医院精神科检查和就诊,在省精神病院竟然住院近三个月。不妨想想,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要不是孩子今天如实向我反馈,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当我一开始把这个隐去个人隐私的案例告诉我身边的一些心理咨询师,有人却指责笔者违反咨询伦理。
我纳闷的是,出了这么大的心理误诊问题,不去反思和追责,却要保持缄默,这符合咨询伦理和道德吗?
不少咨询师嘴里喊着,要遵循咨询伦理。什么是咨询伦理?是西方的伦理,还是中国的伦理?
中国有自己的道德文化和自己的伦理价值观。当然,西方有西方人的伦理价值观。如果把西方的价值伦理观强加在中国人的头上,这恐怕不妥当。
我们从小接受的是中国的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中国式的伦理道德早已渗入骨髓,它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
如果仅仅是为了创收,不管人家有病没病,依样画葫芦,这与草菅人命有什么区别?如此咨询还能配得上“伦理”两字吗?
当我看到孩子和孩子的妈妈,抱在一起喜笑颜开,开心的笑,我真的很感动。这不是什么心理咨询,因为孩子根本没有心理问题,我只是用良知告诉他们真相。
♦4 、问题延伸
一是孩子为什么要撒下这个弥天大谎,装成精神病并且住进精神病院?撒谎的背后是不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家庭、社会和学校在其中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果父亲不去往死里逼孩子读书,不死死盯住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也许不会这样。
如果教育机制不把分数看出唯一优胜劣汰的指标,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好孩子趴下了。
如果社会不对学历视为人才竞聘的标准,或许家庭和学校也不会过度强调分数,一些优秀学生也不会被如山的压力给压垮。
二是负责接诊孩子的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为什么不能早日识破孩子的“诡计”?
连真假都辨不出,现有精神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机制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洞?是否需要更改?
假如,刑事犯罪分子也假装精神病,瞒天过海,我们的精神病鉴定机制岂不成为犯罪分子逃避法律打击的保护伞?
笔者又是怎样“识破”孩子的伪装?
一是眼神交流,二是叙事的逻辑性,三是描述的准确性,四是肢体表情,五问题的因果关系,六是思想动机问题。比如,孩子把自己出现所谓幻觉、妄想和把自己装进衣柜里的前前后后叙说的很详细。
要知道,精神失常都是在失去意识的前提下发生的。比如妄想和自语,患者自己都是不知道的,就如一个人喝醉了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大都不清楚。
三是如何制定科学的鉴定机制?我们应该注重源头(比如所处背景,思想动机等),还是末尾(比如生理和行为异常表现)?
♦5 、咨询伦理
之所以要分享这个案例,就是想让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心理或精神评估机制引起社会的重视。
我们在课堂上或网络上接受到的心理咨询伦理的教育,是否落实到自己具体的咨询实践中?
在咨询中,咨询师是看重来访者的利益,还是更看重来访者钱包?
或者不惜夸大事实获取来访者的信任?
道德和良知是心理咨询师的底线!维护来访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成为心理咨询的最高伦理法则!
♦6 、结束的话
在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独立的观点,人云亦云,权威大咖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照搬什么,这算合格的咨询师吗?
2016年,我在北京与“史占彪心理教练”团队对话两小时。虽然场面震撼,但我没有畏惧,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观点。
我敬佩史占彪老师的人格魅力,但我不认同他们的某些观点。
因为当时,他们代表是正统的心理学(西方现代心理学),而我自创的一套心理学理论——“秋水理论”(以本土心理学为主,现代心理学为辅),被戏谑为扛着土枪抗日的“土八路”。
近日与中科院心理所史占彪教授聊天,他说自己也很推崇王阳明心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
史教授似乎在给我传递一个信号:中国主流心理学的方向已经在转变。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心理学的支柱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心理学最终落地生根,扎根于本土文化,才能根深叶茂。
心理学的春天正在向我们招手。
♦作者简介:
袁运录(笔名:恨若秋水),公安民警,认知心理学家,口吃心理研究专家,情感作家,秋水理论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上饶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余干县关工委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副主任。
1988年研究心理学,并创立秋水理论(又叫黄河理论)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十几万人次心理困扰者的求助和咨询。
♦研究方向:强迫、口吃、抑郁、焦虑、失眠等神经症和青少年心理创伤.
♦代表著作:《情绪管理学》《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