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尺白宣,行云流水书写古老文字;一方桌案,孜孜不倦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水族文字的传承人,张兆铼老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水书这个流传千年的古老文字,以年轻化、现代化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走向人们的心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年已古稀的张兆铼老先生抱着不断进取的态度努力践行着他的目标。
在张兆铼老先生的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刻在石头上弯弯曲曲的文字。“我从七、八岁开始接触水书,那时候都是父辈口述,然后我再跟着模仿。”张兆铼边比划着边说道。
家住济南市的张兆铼老先生练习水书已经将近60年,退休之后,除了参加日常的社会活动之外,老先生坚持每天练习书法10个小时,上午练习4个小时后,下午用6个小时进行整理。水书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水族的古文字、水族书籍的通称,比甲骨文出现的时间还要早将近300年,有着象形文字的“活化石”之称。
水族将这种文字称为“泐睢(lesui)”,意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书,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张兆铼老先生的水书是跟着父亲学的。爷爷书写的文字在传承给下一辈的同时,被烧成灰烬,消散于时间之海中,同样当父亲的书法传给张兆铼时,也就意味着父亲的书法将不复存在。通过口述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字,是水族的特色。虽然这样的传承方式有着一定的危险性,但也为书写者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张兆铼老先生就是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不断寻求新趣,在传统技法与现代水墨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书法语言。


随着对水书的了解和自身技法的增进,张兆铼老先生自创了书写工具。随着张兆铼老先生手腕的带动,将行云流水的字迹呈现于宣纸之上。因为这种专门书写水书的笔是独创的,现在已成为水书专用笔。仔细欣赏张兆铼老先生的书法作品,会发现其笔锋在淡妆浓抹间游走,游刃有余,细腻至极,而且文字大多虚实相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融入了阴阳八卦的理念,主要是力求文字的鲜活和趣味,让人们觉得有意思。”
如今,作为一名水书传承人,张兆铼老先生深感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现在确实出现了断层,懂的老先生都在80岁以上,并且在逐渐地减少。”针对这种现状,张兆铼老先生有自己的想法:“必须向水族古文字的纵深层面去涉入,争取纵到底、横到边,不留死角和盲角,让水书古籍文化走出展厅,到基层去,与老百姓近距离接触,从而逐步使水书古籍文化在人民大众心里活起来。”
为此,张兆铼老先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运用书法艺术的形式将水族古文字的脚步从城市社区延伸到农村村委,从大城市的楼厅展馆挪移到贫困山区的村庄。尤其抗疫期间,从2020年2月4日到3月24日,张兆铼老先生创作“抗疫情 赞英雄”书法作品共200多幅,在百度、凤凰新闻、大国艺术家网以及人民艺术家网、济南舜网等69家媒体上发表了疫情防控和赞扬驰援武汉英雄的书法198幅,无偿捐献198幅。其中有的作品还有幸捐献给李兰娟医疗团队成员和赴湖北武汉救援的医务人员。
与此同时,张兆铼老先生不仅参与到一线防控志愿服务当中,宣传防疫,还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战疫”。通过公益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水书、认识水书、了解水书,让水书贴近居民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水族古籍文化发扬光大,张兆铼老先生深知,当艺术为人民所乐时,便会有勃勃生机。
春节前夕,张兆铼老先生又来到社区,为居民书写“福”字和春联。很快,这些带着喜气和祝福的水族文字将被张贴在居民的家门上,屋子中。这时,在人们进进出出的空隙里,文字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将在日常的生活中被留意,被看见。
新媒体记者:侯百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