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巨著《元素周期律与人生》
原著/于许成
接上页
……的风险就会越近,这是人类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但是在近代,由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血的教训,特别是中华民族近150年的耻辱血泪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打,以及拳头大是哥哥的“丛林法则”,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始终处于一个被疯狂科技竞争绑架的时代,而且现在还很难从这种发展模式中解脱出来。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正在承受着或继续加大承受着自然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从地球资源的消耗情况来看,地球的各种自然资源已经接近枯竭,这预示着人类的发展已经走进了盛大期,即人类现在的发展模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所以,人类寻找新的生存发展模式,探索新的科学理论,积极去发现宇宙万物的终极真理,已成为世界有识之士或科学家、政治家极为关注的焦点。三、现在世界科学家政治家对人类生存和科技发展的展望主席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017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2020、12、05央视新闻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谭德塞:疫苗会帮助结束这场流行病,但不会解决存在于根源的弱点,没有消除贫困的疫苗,没有治疗饥饿的疫苗,没有解决不平等的疫苗,没有解决气候变化的疫苗,一旦疫情结束我们将会发现,比疫情开始前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团结起来,我们展现了在一场全球疫情中,世界能以全新方式走到一起解决问题,团结起来,我们必须将这样的急迫和创新,带到所有我们面临的挑战中。钱学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导弹之父”,他站在了科学家的角度、站在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角度、站在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运用现代学科理念再结合中医的“阴阳五行”理念,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人体科学”的设想。他指出:“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中医理论的脏腑论和经络学说,中医理论的六淫、七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些都强调了人体的整体观以及人和环境、人和工作的整体观。应该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医理论的缺点是它和现代技术挂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中医“证”的观点我同意,“证”是高层次整体性的。但系统论也不是元气论,只强调整体,不考虑微观原子论、还原论,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中医是东方古代的自然哲学;而恩格斯早就说过,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后,再去恢复古代的自然哲学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是倒退!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也要把中医的哲学理论现代化;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改写中医的理论。”“把中医(包括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都纳入到科学技术的体系里,创立新的关于人的科学,我称其为人体科学。这样的科学一旦创立起来,必然会提高、改造现在已经有的科学技术体系,当然这一步应该是彻底的,不仅是现象的概括,不仅要知其当然,而且要能讲出其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不止于现代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未来化!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是改造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创立新的科学技术体系,所以是一次科学革命。”要在我国保存并进而发展中医,必须在维护中医理论全部实质的前提下,把其表面形象改变一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不用古医书中的词句,写出真正的现代中医书籍。所以中医(当然包括藏医、蒙医等)的现代阐述是一件关系到祖国传统医学的生死存亡大事,而且时不我待呵!“中医药研究要走人体科学的道路,也就是综合中医和西医等的成就,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医学、21世纪的医学。而综合要靠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的形成和从定性到定量总合集成法的创立是中国人的功劳,从此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李春生 在他的科普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所有的理论描述的都是同一个宇宙,真相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因此,描述我们身处的宇宙的理论只需要一个,即能够自洽解释宇宙所有问题的终极理论。问题是,目前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达到终极理论的标准,这意味着目前的所有理论都不完备。”“目前,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自洽地解释宇宙所有的问题,证明目前所有的理论都不完备。理性告诉我们,终极理论不会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一定是一个统一了所有理论的综合理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以哪一个理论为基础来整合其他理论呢?哪一个理论更接近客观事实呢? 哪一个理论更接近真相呢?当我们在科学探索中迷失方向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审视曾经走过的每一条路,反思在每一个路口的抉择呢?”“终极理论就藏在现有的理论之中,当我们以客观逻辑为工具,就能在错综复杂的观点中找出宇宙真实的脉络。”“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批判性思维是我们避免误入歧途的重要保证。我们身处在同一个宇宙,所以,我们只需要一种可以解析所有疑惑的物理理论,这个物理理论必须没有逻辑矛盾和逻辑缺陷,可以完美的描述我们这个宇宙的运作细节,并以此为基础展望宇宙的未来。真相总是朴实的,真理总是简洁的。有时,对有些问题,我们并不缺乏揭示真相的能力,更多的时候我们缺乏的是面对事实的勇气。”白春礼在2020、09、24日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讲话选段:“从科学发展的动力来看,哲学往往是革命性科学思想的助产士。科学研究不只是观察、实验和计算,而且还需要一整套概念和思想的支撑。已有的科学概念和思想,既是一段时期内科学进步的探照灯,又构成了对这一时期科学家的约束和限制。按照许多科学史家的看法,科学的发展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的过程。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主要是在既有的范式下解决各种问题,他们的工作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共同体需要建立新的范式,需要用新的概念之网来重新整理科学事实。而科学概念和思想的变革,有赖于科学家完成思维上的自我超越,这时候必然会涉及到哲学上的争论,必然会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灵感。”方 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在2021年第1期《理论是问题之树盛开的花朵——<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重点选题构想》中,当谈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时,他既忧心忡忡又充满信心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为之贡献智慧的关键环节。目前,学科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仍需完善,而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更是任重道远。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学科体系方面,部分学科设置陈旧,同时代发展脱节,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薄弱,一些学科重复设置和“碎片化”,一些传统优势学科风光不再,一些“绝学”后继乏人,学科建设缺乏系统化顶层设计和整体制度保障; 在学术体系方面,有学术缺思想、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具有原创性、思想穿透力的标志性成果不多,一些研究在理论观点、研究范式等方面跟在别国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在话语体系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不大,特别是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的能力水平不高,仍未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 的尴尬。因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既重要又紧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本建设。”“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既非一时一事之变,也非一域一国之变,而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大变局最突出的特征是“东升西降”,其核心变量和主要推动力是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持续推进和不可逆转。”“因为海外“中国学”思潮的引入,中国学者对自己原有的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的认知益发怀疑起来,失去了对自我认识的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而,历史总是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和无情。每当社会大变革时代呼唤思想理论学术的创造性发展时,人们发现,思想理论学术自身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却是首先清理战场、打扫灰尘、拨开层层迷雾,从头出发,重新研究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中国学术要想在新时代有新作为新气象,非在这方面下苦功夫不可!这也是检验我国学术界能力和水平的基本功。”主席在(2019年11月14日,巴西利亚)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公开会议上的讲话《携手努力共谱合作新篇章》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不同历史、宗教、习俗,彼此交相辉映、相因相生,共同擘(bai)画出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主席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22日)选段:“我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主席站在对中华文明高度负责的高度,他明确地指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陈宝生——教育部部长在2020年两会接受采访时,就语重心长而严肃地指出:“传统文化不进校园,中国人的重心就会漂移。”王贻芳——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2020年10月30日——11月1日,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上海顺利召开。在论坛上前瞻而睿智地指出:希望加大对基础科学的知识,和各个国家加强这个基础科学的研究。因为这个基础科学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这个是大家共同的这个发展方向,所以这个方向应该坚持下去。希望能够得到各国政府和整个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在建议中提出,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五大战略目标中把建成“文化强国”放在第一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四、现在人类科技发展和人类生存面临的两大难题从上述专家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在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科技发展面临着两个重大科学理论难题:一是在现有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来寻找能够统一所有科学理论及万事万物的终极理论,这一理论,必须是宇宙万物及人类生存发展的理论总纲,必须是人类所有科技发展的理论基础;二是寻找东西方科学文化联通的渠道,寻找宗教文化科学化的途径,要彻底消除东西方或世界之间的文化隔阂、意识对立,使全世界的科学文化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备的、全新的、全视角的人类生存发展理论。人类迫切期待出现新一轮科技革命,而更期待人类终极科学基础理论的出现。在世界上,只有中华文化是历史最悠久的,是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唯一能揭示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博大精深文化。她的独特性、历史性、科学性特点,是空前绝后的。五、解决两大难题 为人类生存发展指明方向我经过了十几年的潜心研究,这两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圆满解决,下面就以简要的提纲方式,来向各位汇报解决这两个难题的方案(具体内容请见原著),敬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同,并参与研究。研究结论:元素和原子是组成和构成宇宙万物生命的基本生命体,元素周期律是宇宙万物生命的周期律,是统一所有理论的终极理论;融合了东西方科学文化的“元素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科学文化,是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方向。人类要共存,就必须要实现文化共存,“元素文化”是人类文化共存的理论基础。1、全息理论的整体观是认识宇宙万物的基本理论人类在现代自然科学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发现,一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3月完成了元素周期表的制作,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二是1948年物理学家盖柏和罗杰斯发明了一种新的照相术——全息照相术,相继物理学家大卫玻姆提出了全息理论,同时科学家又把微观的全息体又叫量子,即量子是能表现出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单元。当然了,也有人把量子理论与全息理论等同起来,而中华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则是中国版的全息理论,即“一物一太极”。宇宙中每个全息体,都是不同层级或是不同个体的生命体,全息体既是具有个性的、独立性的,同时所有全息体或太极,既是联通的又表现整体性,这也可以理解为是现代科学中的量子纠缠。宏观量子是由微观量子构成,微观量子变化决定宏观量子变化。微宏观量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根据全息理论,宇宙中存在 “三种基本量子体”,或宇宙基本生命体,或全息体、太极体,或佛教微尘。或是构成微宏观的“三种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这一发现将把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三种基本量子”是:(1)元素原子——是构成宇宙物质生命体的基本微观量子。(2)细胞——是构成生物或高级生命体的基本微宏观量子。(3)恒星——是由构成大宇宙生命体的基本宏观量子。这是中华文化中的广义“三才”,也叫“世宇三分”,是现代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生命的“三纲领”,是人类认识物质、生物、宇宙这三种不同生命体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打开宇宙万物大门的金钥匙。与中华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正好对应。浩瀚宏大的宇宙生命体,是万物中的最大量子,其基本运行的法则:属性决定结构(本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表现结构;微观决定宏观,宏观表现微观;量变引起质变,细节决定命运。宇宙万物皆生命。把宇宙万物从原子、细胞、恒星的角度进行“三分”,这是最基本的“世宇三分”,他还可以包括若干个针对不同具体事物变化的“世宇三分”,这些“世宇三分”,他们同样既有各自的特点或特性,又有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宇三分点”又可以称为“事物三极点”。其实,所有事物的变化只有“两点”,即阴极阳极,而中间极点的是事物阴阳变化过程中的平衡点或对立统一点,是每一种事物所追求的目标,所有事物的阴阳平衡,不存在绝对的平衡,只有动态平衡。例如:(1)元素基本变化的三分:元素本体变化:金属元素、两性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惰性气体元素)元素属性变化:金属性、两性、非金属性(包括惰性气体元素)(2)太极阴阳变化的三分:阳极、中庸、阴极(3)酸碱性质变化的三分:碱性、中性、酸性(注:中性(或两性元素)-水-是弱电解质-是半导体)(4)宇宙万物变化的三分:核反应、化学反应、物理变化(5)老子道文化中的三变:无极、太极、阴阳(6)人类社会制度的三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7)人类社会文化的三分:宗教文化、中华文化、科学文化(8)人生过程变化的三分:出生、生存生活、死亡(9)人生三观变化的三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10)人种皮肤颜色的三分: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11)社会人品变化的三分:君子、中庸、小人(道德层面)或善人、好人、恶人(法律层面)(12)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分:儒家、佛家、道家(13)人体情绪变化中三分:爱、平衡心态、恨或吸引、平衡、排斥(14)生物界基本变化三分:动物界、微生物界、植物界(15)动物界基本变化三分:食草动物、杂食动物、食肉动物或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陆生动物(16)植物界基本变化三分:苔藓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或水生植物,两栖植物、陆生植物(17)电解质基本变化三分: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18)化学键基本变化三分:非极性共价键、共价键、离子键……2、现代科学的元素理论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科学理论总纲——元素周期律是宇宙万事万物生命的周期律,这也是现代世界主流科学理论的总纲。凡是学过现代物理化学的人都知道,宇宙中的新元素,是由宇宙中原有的元素通过核反应产生的,不管是大宇宙,还是人体或细胞或微观的原子、分子等微宏观物体,它们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在宇宙中,因元素(宏观)原子(微观)有生命,宇宙万物才会有生命,因宇宙万物有生命,人体或其他生物才会有生命。这一科学结论,凡是学过物理化学的人都会完全认可。这样就决定了,是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变化决定了宇宙万物生命的结构、性质及微观宏观的变化,决定了宇宙万物生命的生成和终结,决定了元素周期律是宇宙万物生命的周期律,决定了元素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现象就是宇宙万物生命及人体表现出的所有现象,原子的结构就是宇宙万物生命体的基本结构。不过,就是这样看似一个谁都明白的顺理成章的创新突破,将会彻底揭开宇宙万物的真相,即以元素结构、规律、属性、变化为核心的“元素文化”,必将是人类苦苦寻找的能解释和认识宇宙万事万物的唯一终极理论。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即元素是一个集合的宏观概念,只能论种,不能论个;原子是元素微观存在的基本个体,既可论种,又可论个。宏观元素的本体是组成万物的宏观本体,微观原子是构成宏观万物的基本微粒或基本量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微粒。这里,宏观元素为阳,微观原子为阴。每一种元素原子都是由本体和属性所构成的生命体,其中,本体是元素的载体,为阴,属性是元素变化的动力,为阳。在元素中存在本体、属性、宏观、微观、距离、变化、运动、色彩、代谢、寿命、吸引、排斥、变化现象、周期变化、世代更替、生命的持续性等十六维的基本生命活动。其中,元素的本体和属性变化是生命变化的最根本因素。注意:元素表宏观,原子表微观,太极既表宏观由表微观。元素原子的基本本体有两种,即宏观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与微观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元素原子的基本属性有两种,即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为失去电子的能力(为阳性),非金属性为得到电子的能力(为阴性);但是在每一种元素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即在每一个原子中同时具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在不同元素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主导地位是变化的、是转化的,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不仅随着元素种类的变化而实现跳跃式的宏观变化,是元素种类的变化决定了宇宙宏观变化,而且同种元素同位素的原子还随着核内中子数的增加来发生微观变化,是元素同位素的变化决定了原子种类的微观变化。元素本体和属性是元素原子个体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他们共同构成了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属性。在元素原子中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大体有四种情况:当原子中的金属性大于非金属性时,元素原子就表现为金属性或金属。当原子中的非金属性大金属性时,元素原子就表现为非金属性或非金属。当原子中的金属性略大于非金属性时,元素原子就表现为偏于金属性的两性原子或两性金属。当原子中的非金属性略大于金属性时,元素原子就表现为偏于非金属性的两性原子或两性非金属。在此基础上,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即以8种元素为元素变化的基本周期。现代科学中,已经有科学家发现了第8周期的元素,如果元素周期表是8个周期的8种元素周期变化,元素周期表必然会有64种基本元素。副族元素只是每个周期中主族元素的过渡元素,也叫做变价元素。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将元素的基本变化流程,总结表示如下(也叫现代的科学宇宙生成观):宇宙核反应(00)—→元素原子(20)—→金属性非金属性(21)—→金属性(两性金属)(两性非金属)非金属性(22)—→8元素周期(23)—→以64种元素为主的基本元素周期(86)—→由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经过化学反应生成万物(2∞)。(注:在金属中非金属性主生发,在非金属中金属性主生发。)3、中华文化是人类科学研究的源头在当今世界上,唯有中国,可以号称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中华文化还具有“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足以说明中华文化是科学的、是独特的、是完美的文化。下面我们捋一捋中华文脉的发展过程。从时间轴来看,中华科学文化的创始人,一定是6400多年前的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他是创造中华文化的一号人物。当年,伏羲坐在八卦台上观天象、察地理,感知了宇宙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宇宙信息,即太极阴阳。并确定了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衍生关系,他将阴阳作为所有事物的基本属性,八卦是事物阴阳的基本变化周期,并用最简单的阴爻、阳爻符号来表示阴阳的变化。可以说,是伏羲的一画开天,奠定了整个中华科学文化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开启了人类科学研究宇宙万物的新纪元。创造中华文化的二号人物,是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文王在狱中潜心研究了已经有3400多年历史的太极阴阳,他创造性的发展了伏羲的阴阳八卦,他认为阴阳八卦是事物变化的一个小周期,不足以准确描述事物的阴阳变化过程,应该有一个符合八卦变化的大周期才能更确切的表述事物的发展过程,以便使太极阴阳的变化更贴近生活和现实。这样他就把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即每个事物要经过八个八卦的变化过程,为了说明六十四卦的阴阳变化更符合自然规律,他以卦辞和爻辞的形式对各种不同阴阳属性的自然现象作了准确的描述。再以爻的不断变化说明了六十四卦生万物的宇宙变化规律。创造中华文化的三号人物是老子,就是那个写了《道德经》后不知去向的老子。老子和孔子都是2500多年前的圣人,他们属于同一个时期的人。老子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创新和发展了伏羲的太极阴阳理论,创立了融于太极阴阳的宇宙生成论,把太极阴阳理论发展到了极致。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三才,三才生万物,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无中生有,这里关于“太极生阴阳”的专利那是伏羲老人家的,老子的创新点是提出了“无极”理论,他的无极生太极,是把太极理论推到了极致,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伏羲的太极阴阳理论,无极,即是老子的“道”或是“无”,“道”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理论,这也是理解中华文化具有科学性的关键点。到底什么是“道”呢?老子的描述: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这里的关键问题,所有人看了这段话不仅要问,老子把“道”说清楚了吗?可以肯定的回答:说清楚了,而且还说的非常清楚,我们听明白了吗?理解了吗?回答是:没有!而且至今还没听明白或没有真正能理解。根据我对自然科学和事物的研究,已经给予“道”一个可以自洽的定义,即道(无),是一种事物或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事物或另一种状态时,中间所经过的无序状态。也就是一种非有非无的混沌状态。它可以是一个计划的商讨、一个十字路口的徘徊、一次人生的选择、一场残酷地敌我厮杀,也可以是一个化学反应、一个核反应、一个物理变化的过程等。所以,“道”存在于宇宙万物的所有变化过程当中。关于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现在的主流媒体大部分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孔子的经典和思想,并通过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在传播。可以肯定,持这种观点的,首先是违背了孔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他把《易经》奉为五经之首,再说,孔子对中华文化做的最大贡献并非是现在我们所传诵的《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而是他为《周易》六十四卦作的注解,即《十翼》或叫《易传》,他的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那是因为他完全掌握了事物的阴阳变化,掌握了《易经》中太极阴阳变化的精髓。所以毫无疑问的肯定,孔子的思想理论基础就是太极阴阳,如果我们在学习或研究孔子的思想及经典时,不能把太极阴阳的辩证关系融于其中,那我们就只能掌握孔子经典的皮毛而已。而且在太极阴阳的基础上,孔子发现了太极或事物阴阳变化有三个关键的极点,即阳极、中庸、阴极,而中庸是阳极和阴极之外的第三个极点,也是阴阳变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极点。阳极会变阴,阴极会变阳,中庸是阴阳变化的动态平衡状态,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所以“中庸之道”又再次完善和丰富了太极阴阳理论。以上就是《易经》的发展过程,他经历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近4000年的时间,正是因为太极阴阳理论的逐步完善,才奠定了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中华文化理论根基。他们是:伏羲——太极阴阳,文王——八卦演绎六十四卦,老子——“道生一”,孔子——中庸之道(太极阴阳的第三极),就是这四位中华圣人,奠定了科学的、系统的中华文化理论基础。当然,还有“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行五脏”“四季五行”等阴阳创新分支理论的出现,还有溶于了中国文化佛教文化——中国佛教,他们的出现,使中华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至于说后世的其他文化大家,对中华文化虽也有很多发展和创新,但他们都是由太极阴阳文化长出来的新枝叶。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如此的发扬光大,这都要归根于伏羲的太极阴阳,并由太极阴阳经过不断地衍生,才出现了今天的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百花齐放的大中华文化。元素太极阴阳文化的生成流程图,即中华文化或世界文化的宇宙观:道-无极-无(核反应)(00)→太极(元素原子)(20)—→阴阳(金属性非金属性)(21)—→四象(金属性(两性金属)(两性非金属)非金属性)(22)—→八卦(元素周期表的8元素周期)(23)—→六十四卦(以64种元素为主的元素周期表)(86)—→万物(由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经过化学反应生成万物)(2∞)注意:我们在表述中华文化中的阴阳时,通常是指事物阴阳的本体和属性的合体,即阴阳既包括事物阴阳的两种本体,又包括事物阴性阳性的两种属性,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指事物的属性——阴性阳性,因阴性阳性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变化的表现,阴性阳性也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基础。但有时也是分开的,像男女是人体的本体,男性女性是人体的属性,其实,平日我们最关注的就是男性女性,而基本上是忽略本体存在的。本体为阴,属性为阳。这一情况又与现在的化学研究是相同的,化学在多数情………待续
作者于许成简介:
工作简历:
1956、02 出生
1965、09——1972、12 在店埠镇于家小里读小学、初中
1973、01——1975、08 在莱西县店埠高中读书
1975、10——2003、08 在莱西市店埠镇小里中学任化学教师,教导主任
2003、09——2006、12 在莱西市店埠镇狼埠小学任校长
2007、01——2016、02 任莱西市教育督学员
2016、03 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