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八个要点,被称为“八种甚深道”。
前面分析抉择了五蕴的空性,下面接着讲空性的本体。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空性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前面也讲了,中观可以分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而在自空中观当中,又有普通的空性与大空性之分:第一种,是普通的单空,也即用中观的逻辑推理方式,对色、受、想、行、识分别进行分析思维,从而抉择为单纯的空性;第二种,就是远离一切执著、戏论,远离一切物质、精神之分别的空性。
什么叫做戏论呢?就是我们平时执著的对境,包括常断、好坏、善恶等等的分别。
中观自空所讲的空性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为远离了一切戏论,所以空性的本体既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
既然空中没有这些,为什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有的呢?这些都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的。所谓“世俗”,也就是指虚幻;而“谛”字,又表示真实。这种“虚幻的真实”表示什么呢?这就表示,虽然从物质本体的角度来说是虚幻的,但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却是真实不虚,而不是虚幻的。
这些虚幻物质对我们的作用,也和真实的物质所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我们有了执著,随之便有了对境。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对境与执著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些实为虚假却仿佛真实的作用。然而,这一切都只能在虚幻、无明的状态下存在。当我们还被无明统治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些现象。在我们脱离了虚幻世界以后,一切都是空性。在空性当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色、受、想、行、识。
这就像电脑显示屏或电视机荧光屏上面所显示的完整图像一样,虽然从远处看来,是一个人的脸部、手臂,一座山或者一条河等等,但实际上却只是由一些红、黄、绿等颜色的荧光点所组成的而已,除了这些光点以外,并没有什么人、山、水等等。
一开始,我们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到这些,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切身地感觉到佛陀所说的这一切。
很多人都见过,在西藏一些神山的岩石上,有很多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留下的脚印、手印等等。这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留下的呢?在平时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当修行人的内证力量非常强大的时候,外境就会被看得很淡,当外境淡化到一定程度之际,修行人就会有一些感受:我可以随随便便地穿过这堵墙壁,可以轻轻松松地从这栋高楼上跳下去却安然无恙,可以被火烧、被水淹而不会有任何痛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就像是在梦中一样。虽然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景象,但如果知道自己在做梦,则即使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么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就很有可能会梦见自己摔得双腿残废,甚至粉身碎骨、一命呜呼……
同样,那些修行人有些时候这种感受特别强烈。在那时,他们就有可能在岩石上留下脚印、手印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在这个人的心里,绝对不能有任何“我能不能在这个石头上留下脚印”的分别念,一旦产生这样的怀疑,这种念头就会覆盖空性的境界。这样一来,即使是再伟大的高僧大德,踩在岩石上,也只会像普通人一样,而不可能留下什么脚印。
关于这些现象,在史书当中也有很多记载,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为的“手印”、“脚印”,或者牵强附会地将一些山洞中自然形成的图形误认为是某些神迹的可能。很多去过溶洞的人都看到过,有些看起来像是佛像的石头,实际上却是洞中岩石上长期滴水,水中的石灰质所形成的石笋、石钟乳。所以,任何事物都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智慧的人应该能分清其中的真假虚实。
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手印”、“脚印”却是有凭有据、实际存在的,这些不胜枚举的事实,也是外境为虚幻的有力旁证。
当然,即使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堵墙壁是虚幻的,但纵然使尽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现在也不可能穿过这堵墙壁。再比如,我们都知道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但如果我们用手去摸带电的电线,就肯定会有触电的感觉。
为什么这些外境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真实,而那些修行人却能轻易地把外境改来改去呢?因为我们心里还没有太大的修行力量,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还是坚固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修行人不但知道了这些道理,而且他们的修行也十分到位了,因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外境,改变一切。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有那么多可以改变外境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不齐心协力地把这个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呢?
虽然修行人可以改变世界,但他所改变的,只是在他自己境界中的。不过,有些时候,修行人所改变的外境别人也可以看得见,就像前面所说的手印、脚印等等。在这些证悟者的境界当中,世界的确是虚幻的,像做梦一样,他们对外境也不会有什么执著,因而可以随意改变。
我们不是在说神话,这些都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就像对一个四五百年前的普通人描述现代科技所能做到的事情,他也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荒诞不经的牛皮,但即使是现在的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这些是真实无疑的,因为这些科技成果,已经普遍被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利用。
同样,对没有什么修行的凡夫,讲证悟的境界、菩萨的十地、佛陀的智慧、禅定的感受,也就像对几百年前的人讲量子力学、高能物理、现代科技一样,很难理解,即使翻来覆去地用中观的逻辑思维方法去推理半天,他也是将信将疑。但在他们自己通过修行开悟了以后,就谁也不会否认确凿无疑的事实了,因为他们自己已经亲身体悟到这一切了。
以上内容,宣讲了五蕴的空性。下面继续分析十二处、十八界等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成立。
前面已经介绍了眼根、耳根的概念,下面介绍鼻根、舌根和身根。
所谓鼻根,是指鼻子里面用于感觉味道的特殊物质。所谓舌根,是指舌头上面所有的味蕾等特殊组织机构。因为舌头里面有了味蕾等属于舌根的东西,才能感觉到味道,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则不能尝到味道。所谓身根,则是指身体。因为毛发和指甲既没有和身体连在一起,也没有感觉,所以不属于身根。什么叫做“意根”呢?意根没有一个物质的结构。虽然个别的小乘经典认为心脏是意根,但这只是不究竟的说法;现在很多人认为,大脑是意识的来源,其实也不是。到现在为止,即使是医学或者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也不能证明意识是怎样产生于大脑的。现在所知道的,就是大脑的某一个部分在受到破坏之后,就会发生神经错乱,或者身体的某个部分没有知觉等等之类的问题,所以大家就猜测,意识与大脑有一定的关系,意识可能是从大脑当中产生的。
但这种猜想是错误的。在佛经里面,尤其是密宗与藏医的典籍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讲得非常清楚,大脑跟人的思维和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大脑是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虽然实际上是意识本身在感受,但是却要通过大脑,通过眼、耳、鼻、舌、身,才能够感觉到。密宗与藏医都认为,我们的肉眼要看到东西,耳朵要听到声音,就是需要大脑,但大脑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要画一幅画儿,他的画笔与他所画出来的画儿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画笔质量粗劣,画出来的画儿也会不理想。这就像计算机里面缺少了一个软件就无法完成相应的工作、汽车的某个重要零件损坏也就会出现故障而无法正常行驶一样。意识是依靠肉体来工作的,肉体的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功能,像机器的零部件一样。如果肉体当中最关键的部位——大脑的某个部分受到了损伤,意识就失去了必要的工具,既然失去了工具,也就不可能如愿以偿地完成工作,如果受损的程度很严重,大脑彻底瘫痪,意识也就只有停顿下来了。
但这一切只能说明,离开了大脑,意识就不能正常工作,但意识本身却并不是大脑,不但意识不是大脑,也不来源于大脑。
有的人会说:意根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那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意识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像流水一样,当心里冒出的一个念头可以持续一分钟,我们就可以把它分成六十秒,其中前前的意识,就是后后意识的意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前面一刹那的意识间断了,后面的意识就无法产生,所以,意根不是别的,就是前一刹那的意识。
以上讲了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色法是眼识的对境;声音是耳识的对境……法是意识的对境。
“法”是什么呢?是不是指佛法呢?不是。佛教所说的“诸法”当中的“法”,是指我们心中所想的,包括物质、精神在内的所有事物。
以前有一个人听到有些僧众在念《心经》,就说:“哎呀!你们好笨噢!你们不需要说‘无眼耳鼻舌’这么多嘛!只需说一个‘无头’,不就什么都包括了吗?!既然没有头,就肯定没有眼耳鼻舌啊!”
要知道,“无眼耳鼻舌”不是有头没有头这么简单,它要表达的含义是,六种外境和六根不存在,也即十二处不存在。
“处”是什么意思呢?
“处”,也称为“入”,表示来源或产生的地方。这段话所说的,就是“十二处”的空性。
五蕴是最略的,其中不包括无为法,而只有有为法。
再广一点,就是十二处。在十二处当中,既包括有为法,也包括无为法。在前面所讲的,作为意识对境的法当中,就包括了有为无为的一切法。
更广一点的分类,就是十八界。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界”是指什么呢?“界”的梵文读音为“达尔玛”。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指所有物质对后面的第二刹那来说是因。比如说,这本书现在是一本书,但它却不间断地在运动生灭,每一个前面的刹那是后面一刹那的因。第二种含义,是指物质的特点。每一个物质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书有书的特点,麦克风有麦克风的特点……
“眼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十二处”当中的眼根,在“界”的分类当中,眼根就成了眼界。虽然名字有了变化,但内在的含义却是一样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说,六根、六境、六识这十八界都不存在。其中的“乃至”,就包含了此中所省略的、眼界与意识界之间的其他十六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以及身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不仅无明不存在,老死不存在,甚至从无明直至老死之间的一切缘起都不存在。不仅无明的灭尽不存在,老死的灭尽不存在,甚至从无明直至老死之间一切缘起的灭尽都不存在。
从无明直至老死,是轮回的十二缘起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前前是后后产生的因法,这种顺序或过程,叫做轮回的十二缘起。
既然没有无明,也不可能有无明的果法——行支,这样一来,也就不会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前前不存在,就不可能产生后后的法。这一系列的过程,叫做轮回的还灭——涅槃的十二缘起。
既然轮回和涅槃二者的缘起都不存在,都是空性,因而轮回和涅槃也不存在。
无苦集灭道
在空性当中,苦、集、灭、道“四圣谛”都不成立。四圣谛和十二缘起已经讲过,所以此处就不再重复了。
无智亦无得
佛的智慧不存在,既然佛的智慧不存在,所以就没有什么可以获得的。
大家要清楚,这些都是从空性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佛的智慧当然存在,我们也肯定可以成佛,可以获得佛的智慧。如果不能成佛,我们现在学佛就成了毫无意义。
刚才所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基道果”当中的“基”;十二缘起和四圣谛,则是“基道果”当中的“道”;而佛的智慧,则是“基道果”当中的“果”。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因为没有任何基道果法,所以,诸大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就能使心里没有佛经所讲的烦恼障、所知障等任何障碍;因为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所以菩萨的心里没有恐惧。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心里已经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所以外境对他们就没有任何影响,世间的痛苦、烦恼等等,在他们的境界中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他们就无所畏惧。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梦想”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
“究竟涅槃”,这就是究竟的涅槃。
有人会提出疑问:你刚刚还说没有涅槃,为什么此处又说“究竟涅槃”呢?
这就是混淆二谛所产生的疑问。二谛我以前也讲过了,大家一定要分清。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所有的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的,没有一个可以例外。如果不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或者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成就。
“阿耨多罗”是梵文“阿耨柔达”的发音,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已经把它的意思翻译了。
其中“阿”,是梵文当中的否定词,表示汉语当中的无、不、没有之类的含义;“耨柔达”,是“上”的意思。“阿耨柔达”合起来,就表示无上。
“三藐三菩提”,这里面的“三”,没有数字“三”的意思,而是梵文的一个发音。
“三藐三菩提”的梵文发音,为“三要三布达”。其中的“三”,表示正等觉中的“正”;“要”,表示正等觉中的“等”;第二个“三”,也表示“正”的意思;“布达”,则表示觉悟。这个词合起来,就表示“正等正觉”。像“出有坏”一样,“正等正觉”也是表示佛陀功德的一种称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神咒”这个词,在藏文版中没有,而是以“般若波罗蜜多咒”代替的。
平时我们认为,六字真言、金刚萨埵心咒等口中念诵的词,才是所谓的“咒”,但实际上“咒”并不一定是词,“咒”的本体,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有广大神通、有神奇之力的咒语。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彻底断除可怕的轮回,获得佛果。
“是大明咒”,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能断除无明;因为能够断除无明,所以叫大明咒。
“是无上咒”,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般若波罗蜜多是证悟空性的智慧,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咒,没有什么更上乘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已经是顶级的智慧了,所以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无等”,是无敌、无与伦比的意思,在此处特指佛,因为佛陀是谁也不可与之比肩,任何人都不能与其等量齐观的;后面的“等”字,表示等同、相等的意思。“无等等”合起来,表示修般若波罗蜜多可以使众生与佛陀同等成佛。佛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佛。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波罗蜜多可以断除所有的痛苦,是真实不虚的。
这里所讲的“真实不虚”,和前面所讲的一切法都是虚幻、没有一个真实不虚的法之间并不矛盾,这要从二谛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前者讲的,是一切法的本体,是从佛的境界而言的;而后者,却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执著是错误的,相对来说,空性是准确的。
另外一种解释,整个世界全部都是虚幻的,这个虚幻世界的基础,一切万法的基础,就是空性、光明。空性光明却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可以说是真实不虚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因此,我们在这里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咒。
密宗续部认为,咒的含义有六种。也就是说,梵文的每一个词,都可以解释为很多不同层次的含义。其中最究竟的解释,是前面说过的——般若波罗蜜多咒,是本体空性之智;而这里所讲的“咒”,则是指平时我们所念的、表达本体空性之智的词句。
般若波罗蜜多咒的词是怎么说的呢?
“即说咒曰”,即梵文“达雅他”的意译,意思为如是念诵。
“揭谛揭谛”,我们现在都把这句咒念成了“揭谛揭谛”,其实,这句咒语的梵音,应念为“嘎得(dei)嘎得(dei)”,就是走吧的意思。
走向哪里,去往哪里呢?
“波罗揭谛”,“波罗”,也即殊胜的意思,“波罗揭谛”,意即走向殊胜。
“波罗僧揭谛”,“僧”是正确、准确的意思。“波罗僧揭谛”,意即走向正确的殊胜。
正确的殊胜是什么呢?
就是“菩提娑婆诃”。“菩提”,也就是佛的果位;“娑婆诃”的意思,是指奠定基础。我们要奠定一个走向菩提、走向解脱之路的基础。
这段咒语的字面意思连起来就是:走吧!走吧!走向殊胜!走向正确的殊胜!奠定走向菩提的基础!
另外,“揭谛揭谛”还有一层含义:第一个“揭谛”,是鼓励我们先从凡夫的境界跨入资粮道;第二个“揭谛”,是勉励我们再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
“波罗揭谛”,是指在我们修完资粮道、加行道以后,也不能停留,而要继续向前,走向菩萨的一地,也即五道当中的见道。
“波罗僧揭谛”当中的“波罗僧”,意为正确的殊胜,指菩萨二地以上,也即五道当中的修道阶段。这句话就是进一步鞭策我们,不要停留,而要继续向前,从菩萨一地,逐级走向二地、三地……
“菩提娑婆诃”,最后要走到哪里呢?就是“菩提”,也即佛的果位。
在唐玄奘译本中,这句咒语念完之后,《心经》也就结束了,但依照藏文版与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的译本,却还有下面一些内容。
(三)末义
如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
观世音菩萨最后对舍利子说,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应当这样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说已,实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
在观音菩萨与舍利子的对话结束之后,释迦牟尼佛便从定中出来了。本来,从佛的境界来说,并没有什么出定入定的分别,但在我们凡夫的境界中,释迦牟尼佛也会显现吃饭、睡午觉、生病等等,所以肯定也会显现出入禅定等等。
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
释迦牟尼佛出定以后,便对观世音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从而对观音菩萨对舍利子所讲的内容予以肯定与称赞,意思就是说:观音菩萨,你说得好极了!棒极了!事实就是这样的!实情就是这样的!就是应当像你所说的那样去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如果这样做的话,诸佛也会随喜赞叹的。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释迦牟尼佛这样肯定赞叹以后,舍利子,包括观自在菩萨在内的诸位菩萨大菩萨,以及一切世间天人、人、非人(阿修罗)、干闼婆(也是属于天道的一种众生),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法喜充满。
《心经》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后面比唐玄奘译本多出来的部分,就属于“开许教”的范围,这些都是后人添加上去,而不是佛陀亲口说的,但因为是佛陀为了后人便于理解,而开许后来的结集者增加的部分,因而也可以纳入正式的佛经当中,视同于佛亲口所说的言教。
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
而是为了度人,
为了度人所以要自度,
因此我们要修行,
要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