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论
(一)缘起
如是我闻,一时
在“如是我闻,一时”当中,包含了很多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三大怙主等圣者,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内的整个大乘佛法结集形成文字的时候,就用“如是我闻,一时”来表示“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我是这样听到的”的意思。
“如是”,表示这样、如此的意思。这就是说,当初释迦牟尼佛在场的时候我怎么听到的,现在也怎么如实转告,我没有擅自改动佛的一言半句。
“我闻,一时”,表示有一次我听到的意思。在这当中,也包含了佛法难闻的意思,因为既然是“一时”,就不会是天天闻,而只有一次由我听到。
出有坏释迦世尊(佛)
“出有坏”,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出”,表示既不堕有边,也不堕无边,既不滞轮回,也不住涅槃,所以叫做“出”;“有”,表示具备了所有的功德;“坏”,表示断除了所有的烦恼。
说法者是谁呢?“释迦世尊”,即是说该法是由释迦牟尼佛加持所说。
在王舍城灵鹫山(耆阇崛山)中
《心经》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呢?在“王舍城灵鹫山中”。
释迦佛住世之时,王舍城是当时印度的六大城市之一,人口众多,十分繁华。于此城附近,有很多出家人聚集的精舍,释迦牟尼佛也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王舍城的东边是灵鹫山。灵鹫山是佛陀第二次转法轮的地方。
与大比丘众及菩萨(摩诃萨)众俱
当时说法的时候,眷属听众是谁呢?分别有多少呢?有作为小乘僧众的“大比丘众”,与作为大乘僧众的“菩萨摩诃萨”。
由上可知,《心经》是由释迦牟尼佛加持,在王舍城灵鹫山,为大、小乘的僧众所说的。
在很多佛经前面,都是这样的程式,这就像会议记录一样,时间、地点、主持人、发言者、与会者都必须交代得一清二楚,佛经也是如此,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地点,听众有哪些,都记载得一丝不苟,有些经中还提到了听众的数目各有多少。这些内容,就叫做缘起。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
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加被,而让观世音菩萨说出《心经》内容的呢?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进入了一种证悟甚深空性境界的禅定之中。所谓“广大甚深”,也即空性境界。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当时,观自在菩萨也在诸眷众当中。
唐玄奘译本中,就少了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小乘僧众说法等等这些属于缘起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那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也同时进入了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也即慧度、智慧空性的禅定。所谓“行”,也即修持、行持之意。
这就是说,当时观世音菩萨也在灵鹫山,也在释迦牟尼佛的听众眷属当中。当释迦佛进入甚深禅定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也进入了甚深的禅定。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离诸苦厄)
观世音菩萨是怎样修持,其所修持的境界是怎样的呢?
“照见五蕴皆空”,一切有为法,都可以归纳为五蕴。所谓“蕴”的意思,就是很多事物堆积在一起的综合体。五蕴当中的第一个,就是色蕴,然后依次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这句话的意思表明,观自在菩萨已经现量地看见一切有为法五蕴都是空性的。
“度一切苦厄(离诸苦厄)”这句话,在藏文版中没有明显的字句,但是,印度古代的梵文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一句话,都可以有很多层含义,透过表面的文字,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潜在的内容。
西藏前译派宁玛巴的译师们,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所翻译的经论,与后来的翻译家们所翻译的东西是有些不同的。虽然在后来的翻译家当中,肯定也有佛菩萨的化身,但很多人却是依靠自己的智慧来翻译的,自己学好某种语言以后,就开始搞翻译了。正因为前后译师的境界高低不同,所以翻译的内容也有一些差距。
差距的来源,第一可能是因为印度梵文本身的原因。译师们为了强调其中的某个意义,就可以省略掉其他的内容,哪些必须翻译,哪些无须翻译,每个译师所掌握的尺度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梵文版本的不同所致。不管怎样,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就少了“度一切苦厄”的字眼。
实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欲)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
舍利子当时也在场,承蒙佛陀禅定威神之力的加持,而准备向观自在菩萨询问:“如果有希望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怎样修持呢?”
当舍利子这样发问以后,大菩萨观自在菩萨回答舍利子道。
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当如是修持)
这段话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子的回答。
观世音菩萨回答说:“舍利子,任何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应当这样修持。”
其实,这些内容都属于佛陀所开许的连接文,而主要的意思,在唐玄奘译本中并没有缺少。
(二)正文
五蕴皆空(应观五蕴性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话,是关于如何修持般若的回答。
“五蕴皆空”,应当将五蕴观为空性。这段话跟前面有一点重复。
而接下来的四句话,就是整个心经,乃至整个般若的核心,所以我们侧重地讲解一下。
色即是空
1.总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背,有些人常常把它挂在嘴上,有些人甚至把它作为座右铭。除了佛学以外,在有些物理学的书籍、哲学的论著当中,也时常会引用这句话。当然,他们不是在解释这句话,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类似比喻的佐证而已。尽管这句话已经被传颂得家喻户晓,但真正懂得、了解这四句话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至于证悟其义的人,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这段话的藏汉版本,无论是在文字上还是内容上,都是非常精确、非常贴近的。意思是说,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没有什么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没有什么空性。
《心经》当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这个,下面我稍微详细地介绍一下这段文字的内容。
在藏文当中,这段话被称为“*****”,翻译成汉文,也即“四合空性”。这四句话中的每一句话,表示一种空性。“合”字,也即组合、结合、合并的意思。“四合空性”,就表示四种空性组合起来,就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空性,这就是“四合空性观”。
2.何谓色蕴
要理解上述四句话,首先应当知道什么是“色”,这是很重要的,但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只能简单地作一介绍。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细节,就要去看小乘的《俱舍论》,或《大乘阿毗达摩》。这两部论典的主要内容,是讲物质、精神,以及除了物质精神以外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看见、不能触及的东西。两部论典以十分精确的描述,将这些内容讲得非常透彻,对所有的物质、精神等等,都做了很详细的分类。作为学佛的人,就是应该从《俱舍论》或《大乘阿毗达摩》开始学。我们不能单凭一句空性,就妄想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虽然一切万法都离不开空性,但从凡夫的角度,或者从名言谛来说,每个物质都有自己的本质和特点,所以还是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简而言之,“色即是空”里面的“色”字,会在《俱舍论》中的两个地方出现:一是出现在五蕴的分类当中;二是出现在十二处或十八界的分类当中。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则是对所有事物的分类方法。两个地方的“色”字所代表的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比如说,十二处或十八界当中所说的“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物质形状及颜色等等。这里所说的眼睛,既包括人的肉眼,也包括天人的天眼等等。此处“色”字所指的范围就比较狭窄,其他像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到的感觉等等,都不包含于该范畴之内。
五蕴当中所说的“色”,则有十几种分类。
首先,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的有些概念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差不多。比如说,现代医学认为,我们的眼睛里面有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等之类的特殊组织结构,耳朵也是由外耳的耳郭、外耳道,中耳的锤骨、镫骨和砧骨以及内耳的前庭、耳蜗等等所组成,这些在佛教里面就被称为眼根、耳根等等。佛教也认为,因为眼睛里有了这些特殊的组织结构,所以才能看到各种东西,而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手、脚等等却没有这些组织,所以就不能看到这些现象。其他耳、鼻、舌、身等感官,也可依此类推。
其次,是五根所感受的对境。如眼睛所看到的红、黄等颜色,长、方等形状;耳朵所听到的悦耳、嘈杂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香、臭等气味;舌头所尝到的甜、苦等味道;身体所感受的粗糙、柔软的物体等等。以上五境,与前面所说的五根,就形成了五对色法,佛教称之为“十色”。
另外,大乘佛教认为,有一种非常细微的色法,是只有我们的意识才能感觉到,其他任何器官都无法领略的,但它也属于物质。这个概念,与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场”比较接近。
所谓的“场”,也可以是“能量”、“波”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眼、耳、鼻、舌、身所不能直接感受的东西。虽然通过仪器可以测量,但即使通过电子显微镜,也看不到它的颜色、形状等等,因而也属于《大乘阿毗达摩》里面所讲的看不见的色法。
还有一种色法,是通过修行所看到的现象。比如说,通过长期修不净观、白骨观,最后就能直接将所有人的身体看成骷髅等等。在那个时候,人的骨头真的是看得到的啊!这不是心里观想的,而是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的。另外还有一些修法,是将整个世界都观想成红色的、黄色的等等,通过修持以后,世界在这些修行者眼里就真的成了红色或者黄色。在有些气脉明点的修法当中,修行人会看到一些有颜色、有形状的特殊物质。包括有些小乘修行人在禅定当中,也可以把眼前的物质看成水,并且可以在这样的“水”中游泳;可以把墙看成虚空,然后穿墙而过;也可以把虚空看成地面,然后坐在虚空当中;或者把所有的物质变成风、变成火。虽然这些境界不符合常人所看到的事实,但他们所见到的就是这样。这些有悖于常规的现象,也属于色法的范畴。
此处所说的“色”,是指五蕴当中的第一个——色蕴。
一言以蔽之,所谓的“色”,就是具有质碍或可以变化的任何一个东西。哪怕是极不起眼的一根针尖或另外某个物质,都称为色法。
坚硬的物质手可以触摸、可以打击,因而属于色法;声波可以振动耳鼓膜,因而也属于色法;另外很多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障碍其他物质,不管它本身是粗是细、是强是弱,通通都称为色法。色法的特征,就是这样界定的。如果详细分类,则可分为上述十一种。
我们现在所说的光粒子(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经把光称为粒子了)、电磁波、真空当中的能量——零点能,全部都包含在色蕴当中。因为它们是可以相互干涉、相互起作用的,所以都称为色法。
色法的概念就简单讲到这里,这样讲只是为了让大家大概地知道一些色法的概念,否则就会把色法的内涵搞混淆,不知道什么是“色”。总而言之,色法不仅仅是肉眼所见的粗大物质,即使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称为色法。
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
而是为了度人,
为了度人所以要自度,
因此我们要修行,
要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