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情怀·宗烈自传》
(上)
文/任宗儒
我和《情怀·宗烈自传》的作者罗宗烈先生是高中校友。当年,他在扶风法门高中七二(1)班,我在七三(3)班。他不认识我,我却知道他。他是七二(1)班的班长,那时的法门高中只有五个班,二百多学生,他应该是比较有名的人物,我经常可以在饭堂或其他场合听到他略带河南韵味的陕西乡音和并不伟岸的身影。
前段时间,朋友给我推荐《情怀·宗烈自传》一书。当我拿起这本沉甸甸的黑皮书,几眼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感动于作者书中记叙自己的不凡经历,我觉得这本书作为自传,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上个世纪的三年困难,比如扶风文革运动及重要人物的框架演绎,还比如六十年代的农村状况以及七十年代的军营生活。 同时,它更是极具有鉴赏价值的文学作品。作品优美的文学语言,娴熟的文学表现手法,以及作者对事物的反思与见解,最是让读者入迷。我只是囫囵吞枣读了一遍,就留下了几道深刻的印迹。
首先吸引我的是“情怀”这个书名。我理解“情怀”就是情结,就是情感。《情怀·宗烈自传》以“情怀”为主题,讲述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情怀。通过故事让读者进入自己的情感世界。真挚的情愫与读者共鸣,牵动着读者的好奇,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于书中,感动于作者丰厚的同学情、师生情、战友情、乡亲情、父女情、夫妻情。而这些故事的展开都以时代的变迁为背景,平凡生活中的星星点灯都成为作者家国情怀的生动阐释。
本书第二章展开写的是扶风中学求学时建立的师生情。作者本章开宗明义地写道:“非常想念20世纪60年代的扶风中学,那充满青春诗意的校园,那艰辛浪漫的学习时光。”在这里,作者记述了自己三年的初中生活,期间作者经历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事情,结识了更多的老师和同学。有令人可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鲍铁汉,直到几十年后,还多次专程看望年逾八旬的鲍老师,有美丽温柔的外语老师刘春英,更有张都兴、陈永强、陈克元、张安钧、唐兴辉、强玉魁等几十年都不能忘记的铁杆同学。作者对学校的母校情,对老师的师生情,对学友们的同窗情,跃然纸上,情真意切。在这一章里,作者还不惜笔墨地叙写了文化大革命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比如给老师贴大字报,比如同学结伴去北京串联受到毛主席接见,比如所谓的“解放法门”的武斗,特别是猪娃叔因武斗而惨死,让一个热衷革命的青年从此脱离了帮派组织。作者说,“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们的青春的梦,尤其是给高(初)六六级同学和老师留下永远的痛。”是的,作者当年正值16岁,如花的岁月。三年的初中生活让作者不仅学到了知识,更确定了奋斗的目标;“今年全力冲刺中考,三年后努力考上大学。”可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作者的奋斗目标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这一切的一切,作者在痛苦中回忆,一幕一幕,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作者写的是亲身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深沉的爱恨之情,为一代学子的共鸣。
在这一章里,作者对法门高中两年的学习生活写得格外生动。他在学校的经历和所为,作为学弟的我有些经历过,有些听过见过。所以读到这一部分内容,我感到特别亲切,特别真实,特别感动。作者说“法中两年,五味杂陈,对我来说,充满激情怨情,充满幸福与欢乐。”激情也罢,怨情也罢,幸福也罢,欢乐也罢,皆源自作者对生活的独到体验,我读后产生了太多思考和联想。
其实,我更喜爱的是第四章《永远的精神家园》。这一章写他参军后在酒泉解放军25医院的成长过程,每个细节都值得刚刚踏进社会的同学们细细去咀嚼。25医院虽地处荒凉戈壁,却是作者青春绽放、事业启航的始点。他先做收发员,继而做炊事员,还做过军需保管员,提干后任司务长,食堂管理员,直至政治处宣传干事,护训队指导员……作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样样工作有声有色。本章布局巧妙,时空变换,多层次穿插倒叙,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作者描写了坚持原则的王润泽院长,水平高,要求严,脾气大的张若平政委,正直正派、关心下属的刘炳林主任,工作兢兢业业,但职务上不去的马副处长,还有他曾顶撞过的廖大仁处长,责任心极强的王新华护训队长,还有接兵首长尚鸿臣,排长魏耀周,通讯班长王学兰,康兰秋以及护士黎小丽、牟晓荣、马玉桂,贾玉芹、黄竹英及“她”等几十位尊敬的领导和战友,再现了部队大家庭久违的传统作风。作者说:“酒泉十年是我人生启迪最受益的十年。”他又说:“至今我留恋酒泉,视她为第二故乡。”他从这里汲取了营养,受到锻炼,结婚生子,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作者通过对25医院精神家园的诠释,升华了革命情怀,给读者留下了神圣的美好的印象。无论从文学艺术还是从讲政治的角度,第四章都是本书主题的核心,具有强烈的思想意义。我分析,根据作者在《后记》中的隐喻,《情怀》的下集,肯定会沿着这条主线深入地展开与挖掘。
我读《情怀.宗烈自传》
(下)
因为如此,《情怀·宗烈自传》的表现手法不仅仅只是记叙,或者说不仅仅只是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法了。研读《情怀·宗烈自传》我们会发现,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极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技巧娴熟。我们先说记叙,这是文学作品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在这本书里,作者当然也是以记述为主书写自己的经历和成长。令我实在佩服的是,作者表现出常人莫及的语文功底和文字驾驭能力。大量的叙述娓娓道来,既流畅清楚又妙趣横生,让人不会产生烦冗之感或平庸之嫌。随便挑出一段为例,比如作者写医院的军营生活,如收发员的工作,司务长的工作,写官兵关系,写战友友情……极其平凡却一波三折,生动又流畅,令你无法释手,自觉不自觉地吸引着你。他写到25医院的总机室、收发室、炊事班、洗衣班、篮球队、宣传队,野营拉练……环环相扣,如数家珍。作者笔下的法门高中的学习生活,我与他校友一年,他记叙的有些事情我不知道,但有些事情我是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过的,不仅真实而且生动,画面感很强。我有一个感觉,一样的事情,在罗宗烈先生的笔下写出来就富有韵味,就耐读。就像一个故事,有的人讲出来就引人入胜,多听不厌,而有的人讲得就索然寡味,平平淡淡。原因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讲故事人的综合水平。所以我读《情怀·宗烈自传》时,常常有夜不能寐的时候,总想着这节内容完了,下一节又该讲故事呢?作者的用笔魅力何在,尤其值得我们教师同仁们剖析与探究。
《情怀·宗烈自传》中诸多形象的精彩描写,给这本书涂抹上一层引人喜爱的文学色彩。作者走过许多地方,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常常要不吝笔墨去描写,却毫无刻意或做作之感。比如32页对开封城的描写,42页对扶风老县城的描写,111页对重庆市的描写,234页对秦皇岛码头的描写,275页对酒泉的描写。这里举274页对祁连山的描写为例,虽然文字很短,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祁连山脉像一匹脱缰的骏马自东向西奔腾,峰脉由南向北缓缓偏移,在酒泉盆地的正南方,鬃毛耸立,扬起高昂的马首。” 书中的大部分描写,很少像有的文学作品那样渲染得有声有色、浓墨重彩,而是抓住特点轻描淡写、点到为止。文学即人学,作者这样用笔,惜墨如金,本身就是尊重读者。这需要一定的独到的文字功夫,更是他低调做人,不喜张扬的性格而决定的。
《情怀·宗烈自传》书中不乏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议论。按说,看这样的书,读者是很忌讳空谈和议论的。而恰恰这些成为宗烈自传的亮点。我们处在一个激越而迷茫的时代,作者和读者一样,回首就是为了反思走过的路。深沉敏锐的分析,独到精辟的见解,诚挚睿智的阐发,辩证与逻辑的推理,担当与政治的胆量……无不体现作者的家国情怀。比如对文化革命运动的认识,作为亲历之人,作者责无旁贷记叙,坦荡如砥的忏悔,尤其是对扶风文革初教师训练班评说,116页文革军队“支左”行动的分析,还有红卫兵心态的描写,头头是道,鞭辟入里。凡读到这里,只要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无不陷入深深的思考,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书中对人物刻画,也不乏使用这种手法,比如222页是这样写他的黄克都同学:“他学习好、智商高、讲义气,人也厚道。”又说“他与我命运相同,气息相通,也是我在家乡心照不宣的君子之交。”还有281页对通讯班长康兰秋的评价等等,都成功地通过议论来表现人物。 《情怀》的率性风格,印证了作者的独立人格和纯洁无邪,人与书相互印证、互为因果。难怪他说,宁可天真幼稚,一条道走到黑,绝不老道成熟,明哲保身。这样的作者现在不多了,这正是他和他的书被读者称道和喜悦的地方。
人是有血有肉的活体,人更是有着思维和思想的感情动物,作家的情感更丰富,更动人。罗宗烈先生就是一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作家,他把自传命名为情怀就是实例。我们读《情怀·宗烈自传》时不时地就会读到作者恰到好处的抒情。抒情是文学作品又一表现手法,文学作品没有抒情就干巴巴的,就不完美,就很难吸引读者。《情怀·宗烈自传》的作者在自己的自传中娴熟地运用了抒情的表现手法。例如,在“永远的精神家园”一章中,作者就有几段成功的抒情。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感情真挚,动人心弦。他在酒泉服役十年,曾满怀深情地抒发:“酒泉十年,是我人生启迪最得益的十年。”作者还说,“至今我仍留恋酒泉,视她为第二故乡。”作者在酒泉,在25医院,才能得到了施展,命运得到了改变,提了干,穿上了四个兜的军装。作者怎能不留恋酒泉,怎能不感谢酒泉,怎能对酒泉没有感情?罗先生的抒情不用“啊呀”等等感叹词,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情真意切。
作者简介
任宗儒,扶风法门人,在扶风宝鸡从教四十余年,多篇教育论文发表,鲜有文学作品见报见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