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的元宵节
文/倪双民
黎明时分,被几声稀疏的鞭炮声吵醒,我才想到今天是元宵节。清晨起来,看到外面飘着轻柔的雪花,空中雾蒙蒙的,树枝上落了厚厚的雪,偶有鸟雀停落,积雪会簌簌落下。山坡上的雪,让山坡变得宁静素雅,柔美了许多。
天气寒冷,回到屋里我随手拿起桌边的一本书看了起来,思绪却回到了从前,想到了儿时的元宵节。那时候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好但孩子们的心情却是格外的欢悦,元宵节于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晚上打着灯笼在村里游玩显摆。记得小时候孩子们过了正月初五就开始为元宵节忙活——做灯笼。孩子们依据自己的意愿搜寻各种做灯笼的材料:竹篾、芦苇、铁丝、各色彩纸以及颜料画笔和刀具。灯笼的种类有鸡兔鸟蝶、飞机轮船、坦克大炮等不一而足。灯笼的制作比较麻烦,先用竹篾或芦苇做好框架,接着用白纸粘贴外表并用彩纸装饰,再用画笔加以描绘让其更加形象逼真,最后要做好底座以便安放蜡烛,有的要安装轮子在地上拉动。灯笼的制作一天绝难完成,尽管漫长而艰辛,但孩子们却乐此不疲,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所有的心思,有时划伤了脸、刮破了手也毫不在乎,大人也全力以赴的来帮忙为的是满足孩子的心愿。

正午时分,我随邻居们一同向大街走去,路上的行人稀稀疏疏,彼此碰面只是常规性的打声招呼,看不出热情和亲密。走进大街,看到街道两旁的小车比往年多了许多,显见人们的生活的确富裕了不少,可街上的行人却比往年少了许多。街道两旁的店铺门头都挂着大红灯笼,热烈而祥和,却极少变化缺乏活力,不比往年各家制作的灯笼灵动养眼。集市上烟花鞭炮摊位上的顾主也不多,以前卖元宵的摊位已不复存在。回想起儿时卖汤圆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制作汤圆的大婶把大小匀称而又口味不同的汤圆馅放进大大的笸篮,笸篮里倒上雪白的面粉,笸篮下放两根光滑滚圆的木棍在桌面上前后拉动。拉动时汤圆馅慢慢的变白,在笸篮里欢呼雀跃,渐渐增肥长胖,变得圆嘟嘟的,引得周围的孩子喉结一动一动的。一篮摇成,人们争相挑拣,大婶忙着称秤收钱,遇到老人孩子还不忘多送一两颗。买到的人喜盈盈的离去,没买到的耐心地等着,眼巴巴的看着未成形的汤圆在笸篮里胡乱蹦跳。

在朋友的招呼声中我回过神来,却听不到喧闹吉祥的锣鼓声,看不见舞狮子、跑旱船、耍祥龙的热闹情景,瞅不见走高跷、举芯子的豪迈飒爽。街道的东西两头行人依然稀稀拉拉,全然没有集市的人头攒动,热闹繁华。
晚饭后夜幕渐渐降临,各家各户门前的灯笼渐次亮起来,整个村子亮堂了许多。村道上少有人影,看不到孩子们打着各色灯笼漫游的壮观,看不到同伴间相互更换灯烛的温馨亲切,更看不到因意外烘灯时的惊险慌乱,望着宁静的乡村心中未免失落。回到屋里吃着光滑细腻个头匀称的“思念汤圆”,再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

吃罢汤圆,一家人闲聊几句,两个孩子玩起了手机,父亲早早入睡,妻子看着喜爱的电视剧,我则坐在旁边发呆:儿时的美好渐渐远去,如今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电子产品的出现给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人与人的关系却变得有点疏远,人们的心与心不像以前那么近了。
当下的农村脱贫攻坚已经顺利完成,乡村振兴的鼓点已经敲响,而文化振兴尤为重要。相信随着乡村振兴的步步推进,儿时的那些美好会重新呈现,传统文化定当返璞归真,农村人的文化生活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人们的口袋更加丰满,脑袋更加充盈,农村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会越来越高!



作者简介:倪双民,家居洛南麻坪,小学教师,求真务实之人,崇尚修身向善,对教学艺术略有研究,闲暇之时,喜好玩味文字,偶有感悟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