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文|学 第128期(总第522期)
在那遥远的地方
文 / 任晓伟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象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流浪在草原,给她去放羊……”这是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中歌词的一部分,多么动听的抒情歌曲,多么让人留恋的地方。这首歌堪称王洛宾的巅峰之作,是他创作中的里程碑,他一生向往巴黎的音乐殿堂,始终没能成行,但是他的这首歌儿被收录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材之中。
1939年夏天,我国电影创始人之一郑君里来到青海,要拍一部反映西部少数民族努力劳动支援抗战的记录影片《民族万岁》。当时,正在青海西宁昆仑中学做音乐教师的王洛宾被邀请参加摄制组,于是一起来到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参加拍摄,驻扎在当地千户长家,与千户长家人同吃同住。在影片中要拍当地牧民放羊时的场景,自然千户长家羊群最大,就选了他家羊群,千户长的三女儿卓玛被选中当牧羊女,因为还需要一个赶羊的帮工,找来的藏族青年在试镜时都不合导演之意。导演在情急之下让王洛宾穿上藏服试镜,与卓玛一起赶羊,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两匹马欢快地疾走。王洛宾很快融入到绿色之中,好像在梦中一般。在赶羊时,他一不留神地在卓玛骑的马屁股上抽了一鞭,马惊了一下,猛跑,卓玛惊呼一声,回头望去,好像生气又好像高兴。继续赶羊,不一会儿卓玛溜到王洛宾身后,甩鞭子在他后背上轻轻的抽了一鞭,像是替她的马出了一口气。他们在草原拍了三天,晚上摄制组给牧民放电影儿,聚集了1千多人观看,晚上两人在一匹马上看电影,不知不觉中度过了难忘的三天。拍摄完成后,摄制组启程回西宁,卓玛一家人送行,送了很远都舍不得回去。王洛宾挥手告别,送行人渐渐淡出了视线,但远处少女卓玛的影子不时在眼前闪现,尤其无法忘记那落在自己后背上的马鞭子,于是灵感出现,一首情歌儿出现在心里,歌曲由此产生,让他记住了金银滩草原这个地方。1994年该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该曲是王洛宾最为珍视的歌,被誉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王洛宾,1913年12月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一生创作歌剧7部,整理、创作歌曲1000首,出版歌曲集六册,有“西部民歌之父”称号,1996年3月14日去世,终年83岁。现在,在青海金银滩附近建有王洛宾纪念馆,记载了王洛宾的故事和创作经历。
从青海西宁出发,遇见羊群、马匹、油菜花、五色风马旗、锄地的农妇、蔚蓝天空上的白云、草原尽头上的山峰,一路来到海北州西海镇金银滩草原。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西部与青海湖相邻,东北部被祁连山环绕,平均海拔3200米。每到夏季,这里绿草如茵,如诗如画,好一片美景。随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的传唱,金银滩草原成为许多人梦牵魂绕的地方,成为人们神往的浪漫之都。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就曾藏匿在这片美丽的草原深处。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都诞生在这里,就如李明碧老师和闫应科老师所撰写的“不该忘记的那代人”“路在脚下,苦乐在心”导弹筑巢人系列故事一样,揭开了尘封许久的那些为共和国导弹研究奉献的科学家和为导弹建设筑巢的英雄解放军将士鲜为人知的秘密。
50多年以前,我国著名的核物理、“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先生来到西部茫茫草原,与其他杰出的科学家一起,隐姓埋名17年,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为我国两弹一星奉献了所有的青春和年华。解放军官兵克服一切困难,保证了研究的顺利进行,是基地的钢强铁壁。王淦昌,中科院院士,曾毕业于清华大学,被誉为核武器之父,1998年12月10日不幸逝世,享年91岁。在2008年,自己有幸走进王淦昌常年工作的地方,被称作“原子城”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国营221厂地下指挥中心,感受英雄之地,感受英雄们史无前例的壮举。该指挥中心也是当年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坐镇指挥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实验的地方。1993年基地退役移交地方,2001年6月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探访当年遗址,追寻曾经的记忆,无不增强我们对先辈科学家和解放军将士的崇敬之情,无不为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而自豪,无不为伟大祖国的强大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