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庙和上九会》
作者:邓亨禄
每年过春节,特别是正月初九这一天,我都要回到石亭江畔的故乡蜀西广汉金轮古镇,去场背后的包公庙为包青天烧一柱香,像凭悼古民俗文化遗址那样,去缅怀当年享誉川西的上九会的盛况。因为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甚至是魂牵梦绕,深深扎根于我童年的记忆。
据说正月初九是包公的生日,而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为他庆寿的上九会就在这里举行。包公庙与绵竹的蚕姑庙隔江相望。据广汉《金轮乡志》记载,包公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继河南开封,澳门之后的全国第三个包公庙。为什么在四川,在广汉、绵竹、德阳、什邡四县交界的偏僻之地,会突然冒出个包公庙来?已无史可考。然而在本地乡民中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传说某县有个农民,因当地官员贪赃枉法,腐败成风,弄得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受乡亲们的委托,他只身前去河南开封求包公显灵为民申冤,严惩贪官污吏。并请得包公木雕像一尊,想背回本地建庙镇邪。当他爬涉千山万水,历尽艰辛,走到广汉金轮地界时,突然感觉背上的包公雕像似有千斤之重,实在背不动了,就只好就地化缘募捐,历时三年方建成这座鲜为人知的金轮包公庙。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乾隆年间,金轮有一读书人上京赶考,三考不中,最后一次上京途中又被贼人抢去钱财,只好寄宿于开封包公廟内,对包公许下誓愿,如能高中,一定为包公重塑金身。读书人金榜提名后,敕封翰林,为了报答包公的护佑,在金轮修建了全国第三座包公庙。
金轮包公庙虽然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沧桑,现在仍然香火旺盛,而川西坝子出了名的为包公庆寿的上九会,如今却难寻其踪。今年正月初九上午,我与家人一道,穿过散着酒香、腊肉香和鞭炮火药味的古镇水巷子,去石亭江畔的包公庙访古。包公庙现尚存的山门和一殿两廊已修葺一新,大殿背后又新建了金碧辉煌的三圣殿,供奉着元始天尊、道德天尊诸神,老山门上方“清正廉明”四个金字赫然照人。山门两旁的楹联“一身正气风范遗万年,三柄铡刀功勋耀千秋”字迹刚劲有力、虎虎生威。大殿上巍然坐着包公塑像,紫袍黑脸,二目圆睁,虎视着下界,令万民称颂,令奸贪邪恶者胆寒,两旁肃立着带刀护卫展昭和公孙策。可惜当年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捕快塑像已在土改时损毁,而现在的三把铡刀也浓缩成微形,锁迸神像下尘封的玻璃柜中去了。虽然山门对面的土台上,正在密锣紧鼓地唱着川戏,台下坐着几百号中老年观众,不时响起阵阵笑声和掌声,也难以再现当年上九会的盛况……
有人在庙门口放鞭炮,一阵噼噼叭叭的爆响,透过飞落的纸屑和蓝色的硝烟,把我的记忆带进了儿时的包公庙,上九会的会期一共是十五天,尤其是正月初九这一天,到包公庙来赶上九会的乡民,在庙门前的广场上已汇集成人山人海,而各路乡民抬着5斤多重贴有彩色纸花和“包公盛会”金字大蜡的队伍,还在鼓乐声中沿着乡村小路络绎不绝地缓缓来到会场.。庙前广场上人声鼎沸,鞭炮声不绝于耳,锣鼓喧天中龙腾狮舞,牛灯、猪灯、采莲船和高翘队把广场闹成欢乐的海洋,更有耍把戏、扯提簧、看西洋镜、卖小吃、倒糖画、捏面人的把包公庙上九会,绘成一幅浓郁的川西民俗风情画长卷。早中晚三台川剧大戏“目莲传”也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上鸣锣开演,该戏共四十本,一直要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目连传》的连台戏,据说来源已久,按《孟兰盆经》说:目连,也就是世间所传说的地藏王菩萨,要救他生母脱离饿鬼道而设孟兰盆会。听老一辈人讲,因为要显示冥府的恐怖与森严,“目连戏”有很多场面,都渗杂着神鬼与阴森。不仅演出在戏台上,而且有很多台下活动,如“打游台”、“放五猖”、“厉鬼扑台”等,把台上台下连成一气,使广大观众也置身于戏剧之中,等于共同参加了演出,在包公庙的山门前,纸扎着巨型的“鬼王”、“无常”,摆着香案供奉着目连一一地藏王菩萨的神座,而戏台上既有纸扎的女头蟒身的“郗氏”化身,又兼黄幡招展。每天早戏开台前,戏班演员扮成天神天将,伴着音乐在舞台上轮番出场,一阵硫磺烟火中展示出一批神将如八洞金仙,瑶池仙女等,那时允许抱着老百姓家的孩子,在戏台上穿场而过,这便是民间称作的“打游台”,就可给孩子求福免灾。而令人毛骨耸然的“打飞叉”,则把剧情带进了高潮,刘四氏被绑在一块门板上,手脚呈大字型分开,狰狞的十殿叉手,握着五把锃亮的钢叉,一出手,五把钢叉成梅花形,端端地钉在刘氏的手脚和下裆的五个空隙间,自然博得观众的一个满堂彩。一村妇手扶着戏棚木柱,正痴呆呆地瞧着戏台上的演出,鬼卒从台上投去一柄飞叉,刚刚钉在她扶柱的左手指缝之间。《目连戏》中还有一段“耿氏上吊”的恐怖场面,演耿氏的女演员要当着观众的面,套上绳索,直接投环,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戏台上,而此时,台下人海骤然分开,在一片惊叫声中,一个红衣长舌的吊死鬼从人群背后扑上戏台,死死抓住口吐白沫垂死挣扎的耿氏不放……
晚上放花炮,一共放三盆,大约要放两个多钟头,从石亭江对岸赶来看焰火和夜戏的乡民打着火把,走过横跨江心长长的木板桥,尤如一条长长的火龙,把江水都映红了。焰火升空,万民欢呼,把上九会一浪一浪地推向更高的高潮!
包公庙在上九会期间是不准小孩进去的,因为庙的两廊塑有阴森森、血淋淋的地狱十殿,怕把小孩吓着,难怪每洞山门上都有道人看守。更可怕的是听大人讲,左侧山门内隐蔽处塑有一人身鸡爪的鸡脚神,鸡脚神青面獠牙,鼓眼暴睛,头披红发,舌掉胸前,身穿黑衣,手提铁链,鸡脚下安有机关,进门一不小心踩着机关,咣啷一声鸡脚神就会猛扑上来,把铁链套在你的脖子上,把你吓个半死。初九的下午,更令孩子们欢声雀跃的就是看包公出驾了。在鼓乐和道士们的诵经声中,包公塑像被请下神座,由八个壮汉抬着,左有张龙、赵虎,右有王朝、马汉高抬着龙、虎、狗头三口侧刀,前有一百多个穿戏装手持各种武器扮成天兵天将,鬼卒、五猖,黑白无常手持生死牌,鸡脚神提着铁链,它们一个个全是红眼睛,乌黑或雪白的面孔,拖着鲜红的长舌头,戴着纸糊的高帽子,上插黄钱,在硫磺柏枝的烟雾里,走得战战兢兢,更令小孩害怕和喜欢。出巡队伍在人巷中绕场一周,然后缓缓向镇上行进。人们争先恐后,而又秩序井然地驻脚观看,祈求包公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除病,万民同乐……
一声鞭炮的脆响,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梦幻般的上九会从记忆中烟消雾散。出了庙门,田野里艳阳高照,油菜花吐蕾,路旁一家农户正在请春酒,院子里摆了十几桌宴席的“九大碗”,宾朋满座,笑语喧哗,农舍旁几个穿红戴绿的小孩正在那里弓腰燃放鞭炮。而庙里的川戏大概已接近尾声了,欢乐的唢呐声在春风里吹响,令人十分陶醉。听家人说,金轮镇政府为了开发旅游促经济,在群众募捐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要在重辉全国第三个包公庙的基础上,逐渐恢复名播川西的包公庙上九会,听后如听福音,几十年要寻找的童年金色的梦,终于在早春和熙的春风里找到了!
邓亨禄,四川广汉金轮镇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德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什邡市作家协会主席,市文化馆馆员。有大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诗刊》、《星星诗刊》、《清明》、《四川文学》、《青年作家》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著有散文小说合集《茶客》。